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病危,臨終以前他召來大臣張廷玉、莊親王允祿、大學士鄂爾泰,命三人同為顧命大臣,并留下遺诏:張廷玉去世後可配享太廟。漢臣配享清帝太廟,這在清朝的曆史上屬首例,那麼張廷玉何以讓雍正帝為他破例呢?

張廷玉出身于安徽張氏家族,其父張英侍值内廷,深受皇帝信任,榮登相位。張廷玉入朝為官後,深受康熙帝的青睐,“塞外啟從,凡十一次,夏則避暑熱河,秋則随獵于邊塞”。很明顯,康熙帝這是把張廷玉當成了小秘書培養,準備将來留給兒子雍正。
雍正帝的皇位來之不易,他與兄弟們鬥了二三十年,其間險象環生、驚心動魄,這些經曆讓他深刻認識到培養自己勢力的重要性。是以,雍正對父親留下來的臣子們進行了考察,他認為不合格者全部淘汰。張廷玉因其沉穩、幹練的性格和出衆的能力得到雍正的器重,成為他的左右手。
雍正選擇張廷玉,還有一層關系,他的恩師是張廷玉的父親張英,是以和張廷玉,雍正敢于交心。雍正帝對于張廷玉的信任是超乎尋常的,他剛剛即位便命張廷玉兼領大學時銜。
康熙晚年吏治腐敗,朝中事務繁雜,雍正決心勵精圖治,一上台便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一天谕旨可能有數十次,均由張廷玉親自承辦。張廷玉“精敏詳瞻,悉當聖意”,于是雍正任他為禮部尚書,張廷玉自此跻身朝廷權力中樞。
雍正年間的頭等大事是與準噶爾的軍事戰争,由于财政年年虧損,前方戰事又急需糧饷,原有的部門難以應對,是以雍正開始設立軍機處,并欽點張廷玉領軍機處諸多事宜。軍機處新設,沒有相關條章,它的完善基本是由張廷玉所負責的,可以說軍機處的大部分制度規章,均出自于張廷玉。正因為如此,張廷玉在雍正帝的心中一直極為特殊。
由于九子奪嫡,雍正的皇位合法性一直受到質疑,其餘王爺也常與雍正作對,再加上雍正對士紳階級和讀書人動手,讓他成為天下讀書人的死敵。這樣一來,雍正能夠知心的臣子就很少了,張廷玉成為他的貼己之人。雍正心力交瘁和生病時,都會召張廷玉前來,把重要的事情交代給他去辦。
張廷玉也沒有辜負雍正皇帝對他的信任,他自執掌軍機處以來,勤勉有加,為雍正和清朝盡心竭力,從不敢有一絲懈怠。張廷玉雖身居高位,但從不恃權自傲,也不結黨營私,他的兒子因為才學考上探花,他立刻向雍正請罪,請求将兒子的名詞往後降。也正因如此,雍正才放心把太子交給張廷玉去輔佐,并承諾給他配享太廟的殊榮。
乾隆皇帝剛上台時,對張廷玉的感觀其實并不差,畢竟他是雍正一朝的重臣,是父親留下的顧命大臣,于朝中又素有威望,為人也比較公正。是以,剛即位的乾隆帝奉雍正的遺命,讓張廷玉和鄂爾泰等人一起輔政。
乾隆讓張廷玉為皇子師傅,兼管翰林院事,而且他每次巡行離京時,都讓張廷玉留守京城總理事務。張廷玉身為漢臣,能得到乾隆這樣的重用,不能說乾隆對他不優待。
然而,乾隆對張廷玉的态度和雍正終究不同。在雍正眼中,張廷玉是一位知心的良臣,但在乾隆看來,張廷玉是一個勢力集團的首領。盡管張廷玉沒有結黨營私,但他曆經雍正、乾隆兩朝,身為漢臣之首,背後自然有無數人追随。
而且,張廷玉還因為屢次勸谏乾隆而讓皇帝不喜。雍正是一位勤政節儉的君主,他所信任的張廷玉自然也是這類人,他身為顧命大臣,見到乾隆皇帝喜歡遊山玩水,自然經正常勸。乾隆想要改動舊制,也會遭到張廷玉的阻撓。
比如乾隆三年(1738年),乾隆帝舉“三老五更”古禮,張廷玉立馬站出來反對,認為古禮不可行。乾隆帝很不開心,不再讓張廷玉總理全國事務。乾隆八年(1743年)十月,朝官上奏請求改革科舉取士之法,張廷玉再一次帶頭反對,主張遵循舊例。
張廷玉的反對并非都是錯的,但是他屢次站出來反對乾隆帝,讓乾隆面子上很挂不住。尤其是張廷玉晚年時性格激動,動不動就當着乾隆的面陳述利弊,言語激烈,更讓乾隆對他愈發不喜,這也為張廷玉晚景凄涼埋下了伏筆。
張廷玉年老後向乾隆請求告老還鄉,臨行前他面見乾隆帝,提起雍正許諾的配享太廟,讓乾隆皇帝給出一個憑證。乾隆帝大為不悅,但還是拟了手诏,安慰張廷玉。次日張廷玉卻讓其子入宮謝恩,搞得乾隆十分不爽,讓軍機大臣拟旨給張廷玉。可是旨意還沒有下達,張廷玉就在第二天一大早面見皇帝謝恩。乾隆認為軍機大臣向張廷玉洩密,盛怒下剝奪張廷玉的官爵,并罷去他配享太廟的殊榮。
張廷玉在宮中坐立難安,又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再次請求歸鄉。乾隆因為皇長子剛去世,心裡正處于哀傷之際,因而對張廷玉十分反感厭惡,将配享太廟的諸位臣子名字一個個列給張廷玉聽,問他自己有沒有這個臉面去配享太廟。張廷玉羞愧難當,回到家中抑郁而死。不過他死後,乾隆仍遵從雍正遺命,讓張廷玉配享太廟。張廷玉若泉下有知,恐怕會為自己當初逼問乾隆而悔恨不已。
參考資料:
《清史稿》
《漫懷園文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