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灘流傳着這麼一種說法:“黃金榮貪财,張嘯林善打,杜月笙會做人。”
的确,黃金榮的發家離不開斂财,張嘯林的發家離不開他的身手,而杜月笙的發迹則是因為他會做人。
杜月笙,從一個小流氓到成為青幫三大亨之一,他的逆襲之路裡藏着很多為人處世的智慧。

《紅樓夢》裡有一副對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人生一世,沒有誰是一座孤島。
總要與世故人情相處,能逃過的是少數人,絕大部分人都身在其中。
吃好這三碗面,哪裡都會是你的江湖!
01體面
1922年,青幫第一大亨黃金榮被人抓走了。
這事還要從演員露蘭春說起。
這一天,露蘭春正在台上唱戲。突然,台下有人開始喝倒彩。
人人都知,露蘭春是黃金榮捧的角兒,況且這會黃老闆正在台下聽戲呢,這不是在太歲頭上動土嗎?
片刻後,黃金榮命手下抓來那人,不由分說賞了兩個耳光。
可是,這人并非尋常人,他乃是浙江督軍盧永祥的兒子盧筱嘉。
回家後,盧筱嘉立馬向父親告了狀。盧永祥知會了淞滬護軍使何豐林一聲,默許他替盧筱嘉撐腰。
就這樣,盧筱嘉帶着幾十個人,闖進黃家戲園子,直接帶走了黃金榮,暴揍一頓後又扔進了監獄。
夫人林桂生想盡了各種辦法,還是一籌莫展。
過了幾天,杜月笙開着車直奔何豐林的司令部。
進門前,他遞上文章,又送了一盒金條。不久,何豐林就請杜月笙進了門。
其實,何豐林也想解決這件事,他并想黃金榮死在自己手上,但也不會主動釋放黃金榮。
杜月笙的低姿态,正好給了何豐林一個台階。
不僅如此,杜月笙還答應盧筱嘉,讓保镖擺酒道歉。
盧筱嘉很滿意,自然又少了一重障礙。
而且,杜月笙還提出入股公司。
何豐林深知,這将是一筆暴利,連忙答應下來,盧筱嘉也替父親欣然應下。
這樣一來,哪裡還有什麼仇家,黃金榮自然也就被放出來了。
當然,杜月笙還考慮到,黃金榮是青幫老大,丢什麼不能丢面子。
于是,他出面請“大”字輩的張鏡湖老先生來當調和人,讓誰也不失了面子。
可以說,在這場營救黃金榮的行動中,杜月笙無疑是最大的功臣了。
不管是盧筱嘉父子,還是何豐林,亦或是黃金榮,他成全了所有人的體面。
當然,最後也無形中成全了自己。
自此後,杜月笙和黃金榮以兄弟相稱,地位水漲船高。
有時,予人體面亦是予己體面,命運早在背後做好了安排。
有道是,讓自己舒服是本能,讓所有人都舒服才是本事!
02場面
1927年,杜月笙為見一個人,三次請他上門。
這個人叫吳開先,初來到上海任職,地位僅次于市長吳鐵城。
當他剛下火車的時候,面前就擺着豪華小轎車來接他。
吳開先以為是政府的人,欣然地坐上了車。這時,有人說:“我們是杜先生派來接您的。”
吳開先臉色大變,坐到政府門口就下了車。
聞此消息,杜月笙沒有生氣,也沒有放棄。
無巧不成書,杜月笙的門生陳君毅也在政府工作。借着工作機會,他嘗試替杜月笙約見吳開先。
隻不過,吳開先每次都說“以後有機會再說”。明眼人都知道,這不過是吳開先的推辭。
一日,陳君毅發了急,對他說:“我這就替你約,到時候打電話通知你。”
第一次、第二次告訴時,吳開先都沒有去。直到第三次電話打過來,陳君毅直截了當地告訴吳開先:“你去或不去,都沒有關系,杜先生并沒有要收你當門徒的意思。”
吳開先動搖了,老讓陳君毅這麼跑來跑去,他也不好意思了。
于是第二天,吳開先終于如約而至。
一進大門,總管萬墨林在那裡恭恭敬敬地站着。再往裡走,上海著名律師秦聯奎熱情地帶吳開先進入了客廳。杜月笙連忙走到客廳門口,親自迎接吳開先。
三道迎賓之禮,道道周全。
不僅如此,杜月笙姿态謙卑地說:“老早就想約先生談談了,但我這裡實在太忙了,就一直拖延到今天。”
聽到杜月笙這麼說,吳開先才明白杜月笙是真君子,倒是自己狹隘了。
世人大多以為場面隻是排場,殊不知,恰如其分的周到同樣是所謂的場面。
因為有底氣,也因為撐得起。
善用場面,為杜月笙留下了口碑,攢下了人脈。
03情面
1930年,杜月笙“怕”了一個叫王亞樵的人。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斧頭幫幫主王亞樵十分不爽,于是集結了大隊人馬起兵反蔣。
未料,叛徒趙鐵橋将行動告知了蔣介石,導緻王亞樵的部隊潰不成軍。
王亞樵發了狠,誓必要除去他這個叛徒。
正巧,上海輪船招商局董事長李國傑前來尋找王亞樵。他以最大輪船“江安”号為籌碼,請王亞樵除去趙鐵橋。
王亞樵不問其中緣由,一股腦答應了。左右也是要除去叛徒,何況還有這天降的好處。
他派手下緊盯趙鐵橋蹤迹,掌握其行動規律。之後,在其必經的上班路上,擊斃了趙鐵橋。
李國傑也如約交船,可随後又發生了變故。
1930年,王亞樵前來收“江安”号輪船,但作為經理的張延齡卻怎麼也不肯交船。
當然,他也有面對王亞樵的底氣。
張延齡是上海灘青幫大亨張嘯林的侄子,也同時是青幫大亨杜月笙的門徒。按理說,有這兩重身份,在上海灘他可以橫着走。
可王亞樵偏偏誰的面子也沒給。
他先是派人把張嘯林的後院給炸了個大窟窿。又派了百餘人拿着斧子直接進入了船裡,吓得張延齡急忙跳了船。
張延齡跑去了杜月笙的家裡,痛訴王亞樵的小人行徑,請求杜月笙給個主意。
哪成想,杜月笙卻說:“你何必和這般亡命之徒計較呢,速速把船給他吧。”
老爺子發話了,張延齡隻好照辦。
王亞樵不死心,又向杜月笙提出:平分上海輪船買辦職位。
杜月笙雖有猶豫,倒是也答應了他。
旁人隻待是杜月笙害怕王亞樵,可彼時,王亞樵隻有幾百人馬,而杜月笙早已大權在握,無數青幫子弟為他效命。
真要是真刀真槍打起來,勝負尚未可知。
隻不過,杜月笙給王亞樵留足了情面。是以,“暗殺大王”也沒有再找杜月笙麻煩。
适當地留情,終歸是為自己鋪路。
這一碗情面,既是智慧,也是格局。
結語:
誠然,杜月笙是個惹人非議的人物。
有人說,無論他再怎麼做,也終歸是黑道發家,手裡沾惹血腥,上不得台面;
也有人說,在國家危難之際,他沒有投靠敵人,而是用自己的力量發光發熱,算得上枭雄。
但我想,單論他的為人處世,也确是值得學習。
毛主席曾這樣說,杜月笙終其一生做到了“有本事,沒脾氣”六個字。
他一生交友無數,人脈極廣,穩穩站在腥風血雨的江湖中,一切都離不開這三碗面。
人這個字,寫起來容易,隻有兩筆。可做起來卻很難,一撇一捺裡藏着太多玄機。
唯有予人體面、留足情面、撐起場面,道路才會皆是坦途。
往後餘生,願你玩轉江湖,一身輕松!
共勉!
作者:白水
圖檔:(來源網絡,如侵權,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