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擔當起奶牛養殖重任

1946年,東北作為最早的解放區,具有良好的奶業基礎,适合建立大型奶牛養殖和乳品加工基地。國家和地方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發展東北奶牛業,如奶牛集中生産區内乳制品廠的建立;牛奶和乳制品的銷售問題;及時調整奶價,保證養殖戶的收入;引進良種公牛,改良奶牛性能;加強獸醫防治工作等。這些都大力促進了當時東北奶牛業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前,黑龍江奶牛存欄不足6000頭。1946年以後,黑龍江省的奶牛達到了12000頭。1952年,僅哈爾濱市就有3104頭奶牛,1957年約6000頭,增加了近一倍。
重視飼養繁殖,發展優秀種公牛
重視奶牛的飼養繁殖,不但重視母牛存欄的擴大,而且對奶公牛的飼養也極為重視。在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期間,生産中的優秀奶公牛是作為種牛利用的,以産出更優質的奶牛後代。
新中國成立後,雙城人民政府極度重視奶牛的品種改良與繁殖。20世紀50年代後期,每年都會給雙城調撥一批荷蘭或美國生産的種公牛,配置設定給公社配種站、奶牛社和養奶牛的生産隊,改良奶牛品種。
改良後的奶牛後代
農場逐漸建立,畜牧業得到發展
1950年左右,各地開始進行奶牛養殖場的建設。初期這些牛場牛舍簡陋,主要以放牧為主。雖說當時奶牛每天的産奶量僅有10公斤左右,但足以為改善當地人民生活品質提供良好的保障!
簡陋的牛舍
存欄量大幅提升,奶牛養殖新模式湧現
1953年,黑龍江全省奶牛存欄數已達1.6萬頭,各主要奶牛養殖場先後從北京、錦州、青島等地引進大型荷蘭公牛,提高産奶量以及後代品質。到1964年,黑龍江全省産奶量平均單産增加到3000公斤,提高了25.7%。1957年末,僅黑龍江奶牛存欄已經達到2.8萬頭,比1953年增加了75%。後來,乳品加工企業建成投産,奶牛産出的鮮奶在當地就可以得到加工,奶牛業的持續發展得到了強有力的推動。
合理安排放牧和舍飼,奶牛飼養程式化
當時奶牛養殖主要以放牧為主,并形成了一定的放牧模式。如每年的6-月放牧,每天放牧兩次。8月末改為舍飼。奶牛在出群放牧前,将牛群分類編隊,及時檢查健康并修蹄,将病牛和健康牛分開管理,劃定放牧區域,防止混群。奶牛的飼養管理得到了極大的進步。
經過多年的發展,全國各地大型奶牛養殖場遍地開花,一個接一個萬頭牧場拔地而起,以甯夏、内蒙、陝西、河北等地為代表,大力發展奶牛養殖。2020年我國奶牛存欄量已達到1400萬頭,年産奶量能達到3440萬噸。
萬頭牧場擠奶現場
生活品質日益提高,我們對奶制品的需求日益加大。回顧我國的奶牛發展曆程,經曆了太多的曲折坎坷。感謝東北地區對奶牛養殖業不可磨滅貢獻。
我是王二小,專注養牛那些事。喜歡的朋友點點關注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