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生必看的十部經典諜戰片,你看過幾部?

雖然間諜片在電影誕生之初就已經存在了,著名的例子分别出現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的弗裡茨·朗和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間諜片才真正在銀幕上占據一席之地。

人生必看的十部經典諜戰片,你看過幾部?

這是一種與當代政治氣候密切相關的電影類型,它的文學和電影頂峰不出所料地出現在世界大戰爆發和冷戰時期。後者為伊恩·弗萊明筆下的詹姆斯·邦德的逃避現實冒險和約翰·勒卡雷和萊恩·戴頓乏味的對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無論我們身處被占領的歐洲的陰影中,被困在鐵幕後面,還是在異國他鄉熾熱的陽光下,這部間諜電影都給我們帶來了陰謀和懸念、不确定的忠誠和道德的模糊。它的适應能力足以扮演喜劇、動作冒險或政治驚悚片。

随着新007電影的上映,疫情的爆發,BFI為您帶來10部優秀的間諜電影。

《間諜》(1928)

弗裡茨·朗

人生必看的十部經典諜戰片,你看過幾部?

單憑弗裡茨·朗的間諜片,在這個榜單上占據至少一半的位置,但他的倒數第二部無聲電影《間諜》堪稱間諜驚悚片的鼻祖。在《大都會》(1927年)的商業災難之後,電影公司試圖取消與他的合同,這部電影的制作成本大大降低。

朗本人對這個項目并不是特别感興趣,認為它是“一部小電影,但有很多動作”。盡管近距離拍攝計劃中明顯存在預算限制,但這裡最重要的場景——第三幕火車相撞——掩蓋了近一個世紀前拍攝的事實。

單是影片的開場片段——較長的描述了法國駐上海大使館的檔案遭竊以及貿易部長遭暗殺——就已經是一個蒙太奇式叙事經濟的奇迹。魯道夫·克萊恩-魯格飾演的反派人物哈吉,憑借他之前飾演的邪惡的Mabuse博士(微型錄影機、消失的墨水)和無情的欺騙和僞裝,斯皮恩将這一類型的模闆用石頭鑄造了出來。

《羞辱》(1931)

約瑟夫·馮·斯登堡

人生必看的十部經典諜戰片,你看過幾部?

1931年,當時最著名的兩位女明星在銀幕上做了卧底。葛麗泰·嘉寶憑借她在影片《魔女瑪塔》中飾演的角色赢得了票房桂冠,該片由瑪琳·黛德麗主演。這是她與導演約瑟夫·馮·斯登堡七次合作中的第三次。

《羞辱》中,黛德麗扮演彈鋼琴的花街神女變身愛國間諜,由奧地利特勤處執行任務,從維克多·麥克拉倫的俄羅斯上校那裡竊取機密。這是約瑟夫·馮·斯登堡為他的明星、情人和缪斯打造的最複雜、最多方面的角色:一系列的僞裝和僞裝都展示了演員非凡的範圍,同時使隐藏在無窮無盡的自我保護的表演下的真實角色變得無形,或者至少是無法區分的。

“我過着不光彩的生活。光榮地死去也許會成為我的幸運。”真正的瑪麗最終,也就是在一個幾乎無法察覺的瞬間,出現在我面前,在殉難中獲得了難以捉摸的尊嚴。

《違禁品》(1940)

邁克爾·鮑威爾

人生必看的十部經典諜戰片,你看過幾部?

這是英國導演邁克爾·鮑威爾和匈牙利編劇埃默裡克·普雷斯伯格的第二次合作,《違禁品》是繼去年兩人在奧克尼拍攝的《黑色間諜》之後的第二次合作,再次聯合主演康拉德·維特和瓦萊莉娅·霍布森。

《違禁品》比前一部電影更加輕松有趣,維特飾演一名丹麥水手,他的船在肯特海岸被扣留接受貨物檢查。當他的海岸通行證被偷後,他去追捕霍布森的小偷,進入倫敦的燈火管制,在那裡他發現了一個納粹間諜組織。

鮑威爾通過希區柯克表現主義的夢境片段,用他獨特、古怪的感情過濾了他的鏡頭,後來他分享了他在1986年自傳中沒有被剪掉的一個小配角的細節:“有一個可愛的小香煙女孩……有一雙可愛的水靈靈的眼睛和漂亮的長腿,她和康拉德·維特的一個小場景最後在剪輯室的地闆上結束了。可惜我沒有繼續剪輯,因為這是黛博拉·科爾第一次出現在熒屏上。”

《西北偏北》(1959)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

人生必看的十部經典諜戰片,你看過幾部?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在他的職業生涯中一次又一次地使用間諜題材電影,從《39級台階》(1935)到《美人計》(1946)再到《沖破鐵幕》(1966),任何一部都可能在這份榜單上占據一席之地。

《西北偏北》(1959)是其中最好的嗎?這無疑是他最出色的作品之一,它講述了一個跨越全國的故事,把定位球從曼哈頓到拉什莫爾山,打造成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标杆。

喬治·卡普蘭看到卡裡·格蘭特在麥迪遜大道扮演的廣告人被詹姆斯·梅森的間諜團夥綁架,這一“壞人”故事就此展開。在讨論歐内斯特·雷曼的劇本曲折的過程中,給人留下了最好的希區柯克印象,他把他早期電影中的片段重新組合成一個最賣座的系列。

他可能已經放棄了前一年的《迷魂記》中的黑暗心理劇,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輕松愉快的刺激,但是看到一位大師和他的主要合作夥伴這樣演繹這些熱門影片并不是什麼輕浮的事。

《哈瓦那特派員》(1959)

卡羅爾·裡德

人生必看的十部經典諜戰片,你看過幾部?

格雷厄姆·格林對間諜活動略知一二,他被招進軍情六處——在那裡,他在臭名昭著的蘇聯特工金·菲爾比手下工作——被他的姐姐選中。雖然他對自己的間諜小說不屑一顧,但他還是慷慨地将自己最著名的一些改編作品搬上了銀幕。

《哈瓦那特派員》是他與導演卡羅爾·裡德的第三次合作,該片在巴蒂斯塔政權倒台不久之後的外景拍攝(用奧斯瓦爾德·莫裡斯設計的漂亮寬屏拍攝),比起他們早期的傑作《第三人》(the third Man, 1949)要輕松得多。

格林把自己的劇本投入到喜劇中,讓亞利克·基尼斯飾演真空吸塵器銷售員和新招募的經紀人,通過銷售高科技武器的奇幻故事來維持自己日益奢靡的生活。

基尼斯在不同的酩酊大醉階段都扮演了制造者,這一點很引人注目,但作為加勒比網絡主管和倫敦控制人的諾埃爾·科沃德和拉爾夫·理查森的支援轉變,最能展現格林劇本中幹癟、滑稽的諷刺。

《滿洲候選人》(1962)

約翰·弗蘭克海默

人生必看的十部經典諜戰片,你看過幾部?

這部由約翰·弗蘭肯海默執導的冷戰題材經典影片,既是上世紀70年代偏執狂陰謀驚悚片的先驅,也是上世紀50年代經典科幻影片《敵我共治》(the enemy is among us)的後代。影片講述了一群美國士兵在南韓被綁架,然後被洗腦成為政治暗殺者的故事。

“他們發現了一種半靠光線、半靠藥物進入潛意識的技術。”弗蘭克·辛納特拉那位飽受創傷的陸軍少校反複做着噩夢,也采用了這種技術。這個中蘇計劃的細節來得很早,留給勞倫斯·哈維的條件指揮官的隻有問題的結局。

對于一部驚悚片來說,這是一種奇怪的叙事方式,但《滿洲候選人》證明了這位滿洲候選人的王牌(或者更确切地說,是方塊皇後)。

從他不平衡的架構到焦點的轉移,再到适當催眠的表演,弗蘭克海默保持着一種令人不安和離奇的偏執感,并以突然爆發的暴力打破不安。辛納特拉和哈維飾演的受苦候選人非常出色,但是安吉拉·蘭斯伯瑞飾演的是電影中最可怕的怪物之一。

《007之俄羅斯之戀》(1963)

特倫斯·楊

人生必看的十部經典諜戰片,你看過幾部?

每一部間諜電影都應該有一個好的火車鏡頭,這一點007的第二部電影再清楚不過了。這是詹姆斯·邦德(肖恩·康納利飾)和卧底的幽靈黨黨首唐納德·格蘭特(羅伯特·肖飾)——“嗜殺的偏執狂,一流的材料”——第一次面對面,他們在餐車裡坐下,就為了一台偷來的密碼機展開了一場緻命的戰鬥。“紅酒配魚,這應該告訴我一些事情,”邦德說。

《俄羅斯之戀》的冷戰政策,讓《諾博士》(1962)中所确立的主題變得灰暗而成熟,建立了幽靈黨(SPECTRE)——銀幕外的布羅菲爾德和德斯蒙德•盧埃林的Q分部。肖飾演的格蘭特是邦德在道德和身體上的完美襯托,而SMERSH的行動主管、尖頭的羅莎·克萊布(Lotte Lenya飾)則介紹了該系列中邪惡的糾結。

《柏林諜影》(1965)

馬丁·裡特

人生必看的十部經典諜戰片,你看過幾部?

“你認為間諜是什麼?”道德哲學家衡量他們所做的一切是否違背上帝或卡爾·馬克思的話語?他們不是。他們不過是一群像我一樣的卑鄙下流的混蛋。沒有哪個作家能像約翰·勒·卡雷那樣破壞間諜遊戲中詹姆斯·邦德的幻想。

《柏林諜影》是他的第三部小說,而這是第一部改編自他的作品的電影:一部記錄了一次“肮髒的行動”,目的是打倒一名東德特工。

理查德·伯頓飾演亞曆克·利亞馬斯,“一個行動的人”,柏林火車站的負責人。他很快僞裝成一個心懷怨恨的醉漢,毆打一個雜貨店老闆,誘餌德國人引誘他叛逃。

克萊爾·布魯姆飾演一個理想主義的共産主義圖書管理者,這是一件殘酷的事情,間諜電影的忠實攝影奧斯瓦爾德·莫裡斯再次赤裸裸地拍攝了這部電影,他後來又拍攝了《諜海龍虎鬥》(1973)和《奧迪薩密件》(1974)。

《碟中諜》(1996)

布萊恩·德·帕爾瑪

人生必看的十部經典諜戰片,你看過幾部?

間諜系列電影《碟中諜》已經拍了六部(第七部和第八部正在制作中),盡管它們的預算不斷增加,但票房依然強勁。但1996年的第一部仍然是該系列的高潮,唯一的原因是:《碟中諜》可能包含很多東西,其中包括湯姆·克魯斯工作室的一部作品,但最重要的是它是布萊恩·德·帕爾瑪的作品。

影片的三分鐘。一名特工在視訊螢幕上觀看審訊過程,螢幕上布滿了一台電視機,證明了這部電影是一部60年代的電視劇。談話結束時,目标被麻醉了,他的采訪者撕掉了他的臉,揭露了克魯斯的特工伊森·亨特的面具,而房間被發現是一個布景,被國際貨币基金組織的團隊摧毀并推走,一個死去的女孩(艾曼紐·貝阿飾)複活了。

他們的面孔和虛假的幌子,雙重間諜和不相信你所看到的是今天的秩序。德帕爾馬質問影像的方式是MO,這一切都在一部最進階别的A級電影大片的範圍之内。這些都是在我們拿到演職員表之前,更不用說金庫了。

《慕尼黑》(2005)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人生必看的十部經典諜戰片,你看過幾部?

2005年對史蒂芬·斯皮爾伯格來說是了不起的一年。如果說他這12個月來拍攝的第一部電影《世界之戰》是一部關于無法控制或戰勝災難的9/11寓言,那麼《慕尼黑》則是一部關于處理創傷後果的電影。影片以世貿中心的鏡頭作為結尾,這并非沒有道理。

這是一項驚人的技術成就,也是斯皮爾伯格最出色的剪輯電影之一,盡管片長隻有三個小時。這也是他在道德上最受折磨和困擾的一部影片,講述了在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上以色列運動員遭遇“黑色九月”襲擊後,一個黑人行動小組遭到的複仇暗殺。

一連串的場景讓人震驚,沒有比電話轟炸更能強調斯皮爾伯格在鏡頭設計上的娴熟技巧了:通過人物和錄影機的阻隔來确定空間的地理位置和方位,闡明利害關系和事件的順序,然後設定障礙——在這種情況下,障礙是目标的小女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