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來源:2017年3月出版東方出版社《性、金錢、幸福與死亡》(精裝版)2017年3月出版。
責編 | 戈多
第1423篇深度好文:2673字 | 3分鐘閱讀
全網首發·讀書筆記
筆記君說——
俠客們,晚上好!新商業路上,筆記俠與你守望相助。
在“幸福”這個食譜中,其中一味重要的配料就是“比較”,盡管必不可少,但是放得太多,也會毀掉整道菜。下面我們看一看,比較是如何增強和減弱我們的幸福感的。
其中,嫉妒起到重要作用。
一、短暫的幸福感來自于向下比
準确地講,其實時不時提醒自己“生活好歹不算太糟糕”,有助于增強幸福感。
這種健康的心态,包括跟拿自己目前的狀态和自己過去更不如意的狀态做比較或者跟别人比。
當我們覺得生活暗淡時,我們可以回想過去的困難日子,或者看看别人的悲慘境況,這樣,我們就會覺得好受一點兒。
想象一下生活會糟到什麼程度,然後與實際的相對而言比較安逸的生活做比較——鼓舞士氣時常用的建設性方法——通常會讓我們打起精神。
當然,人們既會向下比,也會向上比。
生活并非總是好于從前,我們也并非總是比鄰居薪水更高、更聰明。
但是,總體上,幸福的人更多的是向下比,而不是向上比。他們學會了欣賞自己所擁有的,而不是觊觎别人所擁有的——他們可能很早就掌握了這門課程。
也許是小時候,當他們抱怨自己在某方面不如其他的孩子時,他們的父母會向他們指出誰、誰、誰的情況比他們糟糕多了。
不幸福的人,在評價自己的生活狀況時,同樣既會向下比,也會向上比,不過他們更多的是向上比。他們感到非常委屈,成天尋找老天對自己不公的證據。
結果,他們選擇比較對象時,就會出現偏向,專門挑那些過得比自己好的人,向上比。“為什麼鄰居的車比我的好?”他們問。“為什麼妹妹能夠花那麼多錢度假?”
偶爾關注一下過得比自己差的人,他們也會品味一下優越感,但是這種優越感所帶來的快樂很快就會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嫉妒,他們嫉妒那些得到老天厚愛的人。
固執地認為老天對自己不公的人,不管他們追求什麼,不管是愛情、權力還是金錢,他們總是能夠找到看似超過自己的人,覺得那個人奪走了原本屬于自己的東西。
二、嫉妒産生于向上比
我們所有人都有覺得自己不如别人的時候,特别是當我們拿自己同那些起點比自己高的人相比時,比如地位、外貌、收入、權力等方面于是百感交集。我們的挑戰就是走出百感交集的狀态。
為了心理健康着想,重要的是不要向上比,不要覺得自己非常委屈。否則的話,嫉妒就會再次露出它醜陋的臉孔,威脅着說要吞掉我們。
伯特蘭· 羅素非常清楚這一點,他說過“除非憎恨某個其他人、國家或者教義,否則很少有人覺得幸福”。但是,我們會問,這種情況下使用“幸福”這個字眼是否合适。
羅素還說:“如果你渴望輝煌,你可能會嫉妒拿破侖,但是拿破侖嫉妒恺撒,恺撒嫉妒亞曆山大,而亞曆山大,我敢說他一定嫉妒大力神海格力斯——一個虛構出來的家夥。”
有些人看到别人受苦受難,會幸災樂禍。這種人,他們喜歡向上比,而向上比一般會激起嫉妒、敵意反應。但是,之是以有這種反應,原因不完全在于别人。
正如德國作家赫爾曼· 黑塞所觀察到的那樣:“如果我們恨一個人,他令我們憎恨的地方也是我們自己的一部分。不存在于我們自我之中的,不會使我們煩擾。”因為赫爾曼·黑塞明白嫉妒别人的人有着嚴重的自尊問題。
讓他們更加不開心的是他們自己,而不是他們所嘲弄的人。
我很懷疑,是否有人從來不曾嫉妒過。
所謂嫉妒,就是看到别人在某些方面(比如财富、權力、地位、愛情、美貌)勝過自己時,心中痛苦、憤恨,并且想趕超過去。出于嫉妒行事也許會暫時得到解脫,但是,這些消極情緒中,任何一種随後都會引起主觀煩惱。嫉妒和所有由嫉妒衍生的情緒,對己對人都危險的,會囚禁沉湎于其中的人。
人們不會故意展示或者說出這種感受。嫉妒不好表現在台面上,我們甯願将它藏着或者僞裝成超然。嫉妒盡管有積極的一面——可以讓人努力縮小自己與他人的差距,也可以增強兩性關系的穩定性——但是也往往讓人恨不得以眼還眼。
結果呢?原本多災多難的世界又多了一個昏了頭的人。
我們都知道,嫉妒也是七宗罪之一。《聖經》裡滿是有關嫉妒的故事。《舊約》裡《十誡》的最後一誡是:“你不該觊觎……”。
文學作品中有無數嫉妒的例子,其中最著名的一個就是約翰· 彌爾頓在《失樂園》裡刻畫的撒旦。在彌爾頓的詩中,撒旦是個堕落天使,被嫉妒和報複啃噬着,策劃了将人類逐出天堂的陰謀。
很多國家的很多諺語也揭露了嫉妒的普遍本質:
例如,保加利亞諺語“别人的雞蛋有兩個蛋黃”;
丹麥諺語“如果嫉妒是感冒,那麼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被傳染了”;
瑞典人說“瑞典皇家嫉妒”,(勸誡人們不要太顯擺,免得遭人嫉妒);
很多國家會說“高罂粟綜合征”(這一表達說明,人們看到成功人士栽跟頭時會幸災樂禍)。
三、不幸福是由于嫉妒的囚禁
我所知道的有關嫉妒的故事中,最具有戲劇性的是俄國的一個故事。
有個農民,上帝願意滿足他的任何願望,但是有個條件——不論他想要什麼,上帝給他一份,就會給他的鄰居兩份。想到不論自己得到什麼,鄰居所得到的都會超過自己,農民就覺得很難受。農民仔細考慮之後,最終對上帝說:“拿走我的一隻眼睛吧。”
小說家戈爾·維達爾也深谙這一點:“光自己成功是不夠的,别人還得敗。”
有時,嫉妒被包裝成道德上的憤怒。我們習慣把自己當作正義的化身,批評那些我們認為違反了某種道德規範的人。但是,這種正義感往往掩蓋着一種羨慕(比如,希望自己也能過上奢華張揚的生活)。當人們為别人的“卑劣行徑”所困擾時,也許夢想着自己也能做出這種“卑劣行徑”。
他們的憤怒所指向的,也許是自己身上的某樣東西,自身的這樣東西最讓他們害怕。通常這種東西與性有關。例如,一個憎恨同志的人,也許是因為他擔心自己的性取向,于是企圖通過抨擊同志來擺脫這種困擾。
美國很多電視布道者行為不檢點,就證明了這一點。他們宣揚遠離罪惡和貪婪,但是與此同時,他們光顧妓院、濫用信徒的捐款。
美國作家辛克萊· 劉易斯的書《孽海癡魂》(後來被改編成電影,由伯特蘭·卡斯特主演)講述了一個神棍的故事。他叫埃爾默·甘特利,身材肥胖,非常貪婪,很會忽悠,專門坑蒙善良無知的人。他利用機會混進了一個基督教堂,爬上了主神父的位子。這個“神都敬畏”的男人,白天布道,講述罪與罰,晚上則幹着他白天唾棄的勾當。道德上的憤怒是萦繞着光環的嫉妒。
安布魯斯·比爾斯在《魔鬼詞典》中,将幸福定義為“想到另一個人的悲慘遭遇而湧上心頭的愉快感”,用诙諧的語氣道破了嫉妒的破壞性。
德語裡有個詞語“Schadenfreude”,意思是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的快樂。但是,如果一個人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享受他人的痛苦之上,這說明他/ 她的生活是什麼樣子?
盡管他人的痛苦能帶來短暫的愉快感,但是真正的幸福是不可能和嫉妒、怨恨及複仇心态共存的。如果一個人被嫉妒囚禁了,那麼他/ 她就難以發揮自己的潛能,和别人建立連接配接,最終的結果就是不幸福。
出版社介紹——
東方出版社是人民出版社的副牌,也是國家一級出版社。是中國大陸地區經管、勵志類書籍出版的佼佼者。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0年12月1日,是中國最早建立的政治書籍出版社,也是中國大陸地區第一家著名的哲學社會科學綜合出版社及大陸地區出版界地位最高的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