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最完美的狀态就是“靈肉合一”。
隻有愛,沒有性,或隻有性,沒有愛,都是不完整的關系。
現在流行一個詞:精神戀愛。這和“靈魂伴侶”的意思其實是一樣的。
但是,這種沒有“性”的愛情,到底能走多遠呢?

愛情,是個複雜的情感綜合體。
想要一段完美的愛情,必須從它的各個要素中去探索。
最基本的,就是兩樣:肉體之愛和精神之愛。
肉體之愛,是兩性之間最直覺的愛。例如,在相見之初,你會被對方的外表吸引;你們會在牽手、擁抱、接吻之中獲得快樂;你們享受彼此之間交合的滿足……
這種愛,很重要。因為兩人會因為身體的吸引,産生化學中的“催産素”,進而創造出“依戀”的感覺。
愛情的強化,使得兩人的關系越來越緊密。
是以,肉體之愛并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
有人說愛一個人,不一定要得到ta、占有ta。但是,沒有肌膚之親的愛情,往往走得不遠。
我們指的“性”,不是那種單純的交合行為,而是有愛的性。
哲學家羅素曾這樣描述:愛情使我們整個生命更新,正如大旱之後的甘霖于植物一樣。沒有愛的性行為,卻全無這等力量。一刹那歡娛過後,剩下的是疲憊、厭惡以及生命的空虛之感。
失去了性交流的愛情,很難被現實承托起來。
歌手蔡琴和導演楊德昌,就是這樣一對無性夫妻。他們度過了10年的無性婚姻,保持着“柏拉圖式交流”的情感。楊德昌說:“我們不讓這份感情摻入任何雜質,不能接受到任何的亵渎和束縛。”
但是,直到他愛上了比自己小18歲的鋼琴家彭恺立,很快就與蔡琴離婚,并生了兩個孩子。
是以,沒有性的婚姻,本質上就是“無愛”的關系。這種愛情,看似高貴純淨,實則經不起考驗。
而精神之愛,讓身體之愛走向更高的境界。
隻有性的愛情,猶如一個空殼,交合過後就失去了探索的欲望,令人孤獨而空虛。
這種關系,同樣經不起考驗,容易讓人索然無味。
沒有靈魂交彙的性,和動物沒有什麼差別。而現實中很多夫妻,都是這種狀态。據調查,在離婚案中,有80%的夫妻正經曆着性生活不和。
倆人雖然生活在一起,但是毫無精神交流,同床異夢。柴米油鹽消磨了激情,在親密關系中感覺到孤獨。
著名性學家米夏琳娜在《性愛的藝術》一書中寫道:
每個人都夢想着在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并擁有鐘愛自己的觀衆。但是隻有那些與我們手挽手共同進退的夫妻,才能給我們安全感和自我價值的認同。
隻有觸動心靈的愛,才能讓一個人真正打開自己的身體,去享受彼此間的溫暖。
精神的交流,是打開内心欲望和需求的一扇窗;而肉體的愉悅,讓愛情更具延展的生命力與活力。
靈肉合一的愛情,才可以讓一段關系更加緊密地連在一起。
愛情三角理論是這樣描述的:愛情由三個基本成分組成,激情、親密和承諾。激情是情緒上的着迷,親密是精神上的溫暖,承諾是長久維系的擔保。
肉體和精神,兩者缺一不可。
完美的婚戀關系,必定是靈與肉的和諧共生。缺少任何一個成分,都會使這段關系變得殘缺。
愛和欲,本來就是雙生兒。沒有愛,哪來的性;沒有肉體的吸引,哪來的愛。
愛情若想長久,靈魂和身體,總要一起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