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江西贛州非遺展示|傳統民俗:南康鯉魚燈簡介曆史淵源主要内容與形式

江西贛州非遺展示|傳統民俗:南康鯉魚燈簡介曆史淵源主要内容與形式
江西贛州非遺展示|傳統民俗:南康鯉魚燈簡介曆史淵源主要内容與形式

南康鯉魚燈為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

視訊加載中...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簡介</h1>

南康鯉魚燈最早起源于原始社會的圖騰舞蹈,我國傳說中的“夏族以魚為圖騰”,西安半坡遺址中的魚盆中的魚形象。半坡母系民族社會實行以魚為象征,仰韶文化中出土的許多原始圖騰圖案也佐證了以魚為圖騰的史實。水族魚圖騰崇拜,源于遠古先民的漁業生活來自神話的美好傳說,根植于水族的思想觀念裡,儲存于其民俗文化之中,其内涵極為豐富,如形容人與魚的關系:人歡魚躍以慶豐收,夫妻恩愛如魚得水,盼豐收過年有點魚(餘)建築物上屋脊兩頭的鳌魚,兩側的懸魚,表現婚戀中的信物雙色,纏綿雙魚之物,如此等等,均是漁文化的遺存。

鯉魚燈,燈具獨特而精美,舞姿優美而樸實,發源于南康,産生于唐末宋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據縣志記載:為龍燈之一種,由一隻龍頭,八隻鯉魚,一隻蝦公組成,流行于章江兩岸各村落,猶江沿岸屋場和山區也間有之,最盛行于潭口一帶。

鯉魚燈最有特色,制作最為精緻。戲耍時,舞蹈場面變化最多。如“上水”“下水”“分水”“園花”“天車花”“跳龍門”“鑽泥”“翻波”“擺字”“孵卵”“平花”“單打花”“雙打花”“籬笆花”“搶水”“追逐”“過灘”等,不下數十種。

鯉魚燈不但舞蹈形色最為豐富,音樂曲牌,也最為優美動聽,主要唢呐曲調有:“一二三”“上山虎”“下山虎”“得勝門”“一枝花”“水底龍”“水底魚”等。

鯉魚燈,古謂能“驅邪降福”“大吉大利”“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故出門燃放禮炮、擺香案參拜迎接,後有詩歌為證“中原燈形客家神、舞燈傳神祭祖恩,身背字牌走天下,千年做客燈伴行”,鯉魚燈是以聞名海内外,赢得廣泛贊譽。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曆史淵源</h1>

贛南鯉魚燈,發源于南康,廣泛流行于江西各水鄉,有:“贛地悠悠歲月,魚龍漫漫起舞”之說。南康鯉魚燈較早由宮燈演變而成,宮燈起源于漢代,盛于唐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間。兩晉時期五胡亂華、唐代安史之亂,為躲避戰亂、饑荒,不斷入贛的中原移民把中原文化帶入贛南,融合畲、瑤等土著文化而形成客家文化,其中一些有錢的中原人或宮燈藝人也把宮燈和宮燈藝術帶入贛南與當地民間紙紮藝術相結合,使得客家人擁有自己的傳統工藝和特色傳統民俗。

據清道光三年《南康縣志》記載:“南康為周程過化之地,陽明講學之鄉邑号設繁人多淳樸,士尚氣而重經術,農勤稼穑而務耕桑”。每年正月六日早上族長率族人擇方興時之吉日出行,插燭焚香,合拜神祗,渴先祖既而卑幼拜尊長,退而徃親鄰相賀,歸則長幼宴飲曰年酒。上元前數日各家及城市懸燈為樂,燈或剪紙及竹絲為之,元夕尤盛。當日,同裡巷之人祀士神為社,因繪紙為船曰禳災,殺生聚飲盡其歡,是日擇吉,父隻各以童蒙就外傳曰起學。

在長期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南康鯉魚燈更加多元、更富有内涵。最早出現了字姓燈,去學燈。字姓燈是因“燈”與“丁”語音相同,意為家族“人丁興旺”。去學燈則是由家長為兒子去學校準備的燈,由老師點亮,稱之為“點光或開燈”寓“前途光明”。而後再由靜态燈轉化為動态燈,演變成“龍”燈,象征“彩龍兆祥”“民富國強”,這就是最初南康鯉魚燈的雛形。

兩宋時期、受北方少數民族入侵,朝廷南遷,一批批的漢民遷來贛、閩、粵三角區,他們在這裡繁衍生息,鯉魚燈也得到較大面積的推廣。到了明末清初,雖然贛南由于受滿族鐵蹄的蹂躏,加上又發生瘟疫,以緻人口銳減,但鯉魚燈的發展與影響卻愈來愈大。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3">主要内容與形式</h1>

傳說

相傳南康鯉魚燈與塔文化有千絲萬蒌的關聯。據《縣志》清同治十一年記載:“鯉魚山在縣東北一裡有古塔一座,開縣水口邊。”“昔日草深林茂、蒼翠秀麗、屹立江畔、江水清澈,掀風逐浪、波光塔影、融諧一體,形若蒼龍躍浪”。南康鯉魚山塔自古無頂,《縣志》清康熙四十九年記載相傳唐末(東山文峰塔倒塌推算,文峰塔建于宋元年988年)年間章江岸邊的鯉魚嶺有個修煉多年的鯉魚精,它欲成“神龍”,便在章水每年暴發時興風作浪,想跳“龍門”而“成龍”,不料卻給兩岸百姓帶來無盡的水患,百姓不堪忍受其害,便告到官府。官府察情後,即命能工巧匠在鯉魚山築塔将鯉魚精鎮住(也有傳說南康鯉魚山塔無頂、建築與楊救貧有關,但無史料記載)。但塔始終築不了頂,水患依然未除。後來才知道,原來塔是築在鯉魚精的身上,魚尾還在章水邊上,仍會翻動,于是人們便仿效龍燈用竹篾紮成八隻鯉魚燈和一隻蝦燈,讓它跟在龍頭後面名曰“九九長”(八隻鯉魚燈,一隻蝦燈)去追逐龍頭成神。是以鯉魚燈流傳至今都是龍頭逐燈。

表演

南康鯉魚燈,表演主要以龍頭為主(南康鯉魚燈龍頭為龍首)八隻鯉魚随龍頭轉動起舞,蝦子燈則獨立活動或四周遊蕩,在燈隊中最為自由,表演最為活潑。表演由拜龍、盤龍、過跋、上水、分水、平龍、擺字、團友、拜主、搭牌坊等花邊連綴而成。主要動作有“旁擺龍”、“鯉魚上水”、“鯉魚鑽泥”、“水波浪”、“騰龍”躍龍門等。這些動作花節,表現了水族生靈的生活習性,其舞蹈内涵真實地反映了贛地先民的勞動生活風俗民情理想與信仰。

南康鯉魚燈音樂曲牌,主要唢呐曲調有:“一二三”、“上山虎”、“得勝門”、“水底龍”、“水底魚”等。

制作

在選材上,鯉魚燈以竹為原料,需2至3年生長的竹子,且生活在潮濕而有陽光照射的地方。要選擇冬季的時候砍伐竹子,竹節以稀疏為好。在繪圖上,色彩要重對比,重誇張,重傳統地方特色。在雕刻上,“鯉魚燈”的制作更是需要篾刀、扁刀、刻刀、剪刀一并用上,講究變化性,如刻龍頭,頭随珠轉,身随勢旋,令人眼花缭亂,撼人心弦,做工考究精細、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在紮帶上,材料要削得細膩而光滑,拼起來關節有很強的靈活性和真實性。總之,“鯉魚燈”是多種技法、多種工藝、多種裝飾技巧、多種材料的綜合藝術品。

江西贛州非遺展示|傳統民俗:南康鯉魚燈簡介曆史淵源主要内容與形式

活躍于城鄉的老年鯉魚燈表演隊,鳍以水紋造型彩繪,反映客家人對賴依生存的水的渴望。寓:年年有餘。 攝影 劉偉

江西贛州非遺展示|傳統民俗:南康鯉魚燈簡介曆史淵源主要内容與形式

傳統文化的希望,下一代延續漢唐中國燈彩的血脈,鯉魚燈民俗文化代代相傳,生生不息。攝影 劉偉

江西贛州非遺展示|傳統民俗:南康鯉魚燈簡介曆史淵源主要内容與形式

南康鯉魚燈在2018年文化遺産日表演 攝影 黃學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