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長千年茂,根紮大地深。
千百年來
無數遊人懷揣着
“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的情結
來到古堰
曾讓他們留戀的那方土地
雖無法親眼目睹
但前人留下的參天古樹
一直向我們講述着那時的故事
天 師 銀 杏
/ 樹齡超1800歲 /
青城山天師洞天師銀杏,樹齡超1800歲,高達50餘米,杏乳垂瘿,婆娑蒼古。樹幹如巨傘撐開,覆寫住道觀屋檐,枝丫如鳳舞龍盤,縱橫盤錯。即使曆經千年,仍然郁郁蔥蔥。
2004年更是榮膺“天府十大樹王”榜首,成為成都樹王。
清人李善濟就曾寫下《銀杏歌》贊頌它:“天師洞前有銀杏,羅列青城百八景。玲珑高出白雲溪,蒼翠橫鋪孤鶴頂。 我來樹下久盤桓,四面蔭濃夏亦寒。 石碣仙蹤今已渺,班荊聊當古人看。 故國從來豔喬木,況甘隐淪絕塵俗。 狀如虬怒遠飛揚,勢如蠖曲時起伏。 姿如鳳舞幹雲霄,氣如龍蟠栖岩谷。 盤根錯節幾經秋,欲考年輪空踯躅。”
天師銀杏圖源:每日都江堰
關于這棵古銀杏,相傳為東漢末年,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在修道時總被山下村莊傳來的雞鳴狗吠影響,不能入定,于是一番思索,從山腳下挖來一株銀杏,親手植下。
四季更疊,千年古樹與古觀風雨相守,早已成為青城山 “鎮山之寶”。伴随他成長的道文化,也慢慢由成都平原,走向全國。這棵銀杏也被世人敬為“天師洞白果大仙”。
相傳,二三百年以前,青城山一位年高的道長久病不愈,日益消瘦。青城山上有一棵上千年曆史的銀杏樹,所結白果大而結實。
天師洞的一位道士便多次取用該樹所結的白果,同嫩母雞燒湯,文火炖濃後,給道長食用,道長病情好轉,不久便恢複了健康,精神煥發。從此,白果燒雞便聞名整個四川地區,成為一款特色名菜。
珙 桐
/ 植物界“大熊貓“ /
珙桐花開最美處,滿樹白鴿翩翩飛。
每年春末夏初,珙桐 花開,美麗而潔白。如“白鴿”在枝頭栖息,飄然若飛,惹人憐愛。是以 也被稱為 “中國鴿子樹"、“鴿子花樹",寓意和平友好。
珙桐屬落葉喬木,為1000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留下來的孑遺植物,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人稱植物世中的“大熊貓”。
芳菲四月,也是珙桐的花期,在青城山—都江堰景區内,也可找到它們的身影。
珙桐圖源:每日都江堰
太 平 花
/ 輾轉千年的奇花 /
太平花,又名豐瑞花,原産四川,尤以青城山為勝。暮春時節,萬花紛謝,它卻暗自芬芳。 花白如雪一朵緊挨着一朵,布滿枝丫 ,散發出陣陣幽香。
文人墨客對它更是有說不盡道不完的欣賞與喜愛。關于青城山太平花的記載,最早是北宋宋祁在《益部方物略記》中記載:“瑞聖花,出青城山中。”
然而從清末開始,太平花卻在青城山神秘消失了,以至于不少人尋尋覓覓終未有果。這其中就有被譽為“三百年來草書第一人”的書法大家于右任先生。為尋找太平花,三次來到青城山,晚年還自号“太平老人”。
太平花為蜀中珍品名卉,作為貢品,移入皇家禦苑中,先後被宋仁宗和清道光皇帝賜名。後經六次遷徙,于2017年5月從故宮遷都江堰。
戳這裡☞:而後,著名學者蒙曼還以“一朵太平花,半部中國史”來評價太平花的遷徙。
張 松 銀 杏
/ 86版《西遊記》人參果樹原型 /
在生機勃勃的堰功道,有一棵高大繁茂、樹形優美的古銀杏。春去秋來,總是吸“粉”無數。
相傳此樹為東漢末年蜀中名士張松所植,至今已有1700多年樹齡。樹高6.3米,樹圍最寬達5米,枝葉繁茂,樹冠如蓋。
再過一段時間,都江堰将迎來滿城盡是“黃金葉”的季節,那時張松銀杏又将美出新高度,記得和朋友一起來打卡這份千年浪漫哦~
這棵樹原本種植在張松故裡崇甯縣的三聖寺,直到1957年才移植到都江堰景區離堆古園内。
相傳有人見天上白鶴飛過,一箭射去白鶴折翅落地,墜入崇甯縣三聖寺。
待到獵人進寺拾取獵物,卻遍尋不見,隻看見一棵銀杏樹,細審之,箭尚嵌樹皮内,樹身搖曳不止。獵人愕然,吓得跪拜祈禱,忏悔不已,驚悸而歸。
後衆人奔走相告,此樹從此遠近聞名,并傳之能化仙鶴飛翔,有“白鶴仙”之稱,被寺院視為鎮寺之寶。
更令人稱奇的是,張松銀杏是雌雄同株。一半開花,一半結果。
還是86版《西遊記》中,人參果樹的原型。
此樹也是都江堰景區離堆古園“樁頭六寶”之一。其它五寶分别是:紫薇花瓶、紫薇屏風、紫薇佛掌、玉瓶迎賓、烏龍出岫。
紫 薇 花 瓶
/ 1300年仍在開花 /
紫薇花瓶用銀薇制成,高約5米,樹齡已有1300年,樹幹通過密植和盤紮,形如镂空花瓶。 更巧妙的是有一株銀薇出于瓶口,好似插花。
紫薇樹本身也很是有趣,其又名“癢癢樹”,樹幹根部與頂部粗細差不多,有點“頭重腳輕”是以容易搖晃。用手撓樹幹,上端的枝條就會抖動起來,像是怕癢一樣。
夏日逾秋之時便會悄然綻放,到那時銀薇遠望似一個古色古香的镂雕花瓶置于幾案,美不勝收。
紫薇花瓶也因其獨特的造型和厚重的曆史文化,引得大家紛紛合影留念。
紫 薇 佛 掌
/ 傳說諸葛亮親手栽種?/
紫薇樹早在千餘年前即以奇花異木遍栽于皇宮,此株紫薇猶如手掌一般,曆經滄桑,閱盡萬象。
傳說諸葛亮擒孟獲時得當地方士相助。後方士随孔明到灌縣治堰,方士去世後,孔明親自主持後事,葬于趙公山下,以“佛手印”封其棺,上植紫薇。
後來人們發現該樹倒伏,形如佛手,移至公園栽植。如今靜美挺立在清溪園内一側,似在迎來送往每一位遊人。
走近細觀——樹形奇特、枝幹光潔,镂空的樹幹上,吐露着新枝,煥發着蓬勃生機。
紫 薇 屏 風
/ 二三百年培育而成 /
這是一面由數棵不同品種的紫薇編織而成、有生命的屏風。
千百年來的中國傳統文化認為紫薇花是紫薇星的化身,紫薇星也稱紫薇菩薩,是為民除害之神。
紫薇屏風,屏長4.2米,分别由紫薇、銀薇、翠薇共同編織,中留門洞,經二三百年培育而成,獨具匠心。
剩下的玉瓶迎賓、烏龍出岫屬川派盆景 。 玉瓶迎賓,蟠紮材料是瓶蘭,俗稱金彈子。曆經數十代園丁的辛勤蟠紮、精心呵護而成。
烏龍出岫,采用了川派盆景“滾龍抱柱”的造型手法精心制作而成,多次榮獲國内外大獎。
當然啦
青城山—都江堰景區内的古樹
遠不止于此
或有口口相傳的故事
或有曆史變遷的見證
【來源:青城山都江堰】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将及時進行處理。郵箱位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