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十堰地名:鄖西天河,天天是“七夕”

文/楊正林 編審/鄖陽刊号

牛郎織女的故事家喻戶曉,都知道他不過隻是一個神話傳說,然而,你如果走進十堰鄖西,來到鄖西天河,你會感覺:牛郎織女不 再是傳說,他們就在你身邊,就在你眼前,你會感覺“七夕”不再是一年一度的節日,那完全就是活生生的日常的生活場景,真切而真實。鄖西天河,天天是“七夕”!

原來,鄖西與牛郎織女的故事有着深厚的曆史淵源。這不僅展現在鄖西有牛郎廟、織女廟,有天池庵以及石婆婆、石公公像,有牛郎織女的傳說,更為重要的是這裡形成了與天象相吻合的系列神以及相關祭祀活動、祭風祭俗。尤其是鄖西天河,流域地名與牛郎織女故事相映成趣。牛郎織女的傳說在鄖西婦孺皆知,牛郎織女有關的習俗在鄖西廣為流傳,鄖西的民歌《三十六朝》陰歌的唱詞中,明确指出牛郎織女的故事發生在夏朝太康時代。而且鄖西的天河流域附近有很多地名直接與該故事吻合。

十堰地名:鄖西天河,天天是“七夕”

天河更是為“七夕”而生,據同治版《鄖西縣志》記載:“天河,源出陝西山陽縣天橋北行八十裡至圓澤始入縣界,南流至淩雲寨又東流至南關折而南八十裡至布袋口,乃此流南折入漢江。[清]•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 :“天河在縣(鄖西,筆者注)西南一裡,出縣西北界虎鳴峪,駕山而下,經縣南達漢水,如自天來,故名。”道光三十年(1850年),鄖西翁吉士縣令組織群衆修建了渡過春橋,還親筆手書題聯雲:“覽勝有人遊月府,問津此地近天河”。據同治《鄖縣志》載:錫穴山,城西百二十裡,東臨漢水,北瞻天河。據明朝嘉靖二十六年即1547年裴應章、彭遵古著《鄖台志》記載:“天河,縣西一裡,出商洛虎鳴峪,駕山而下,達漢,如自天來。”萬曆鄖陽府志《鄖西開河碑記》明朝梁天潤寫道:“鄖水之環城者四:曰天河,曰五裡,曰直峪。惟天河為衆水所會,經四十裡餘,南注入漢”。明朝縣令黃翊,字元吉,在萬曆鄖陽府志中有《鄖西縣新治天河記》,記載了他在明嘉靖27年(1548年)主持疏浚天河的過程,并指出“天河一通于漢,則南迤荊、襄,西通褒、沔,右連房、竹,左控商、於,為秦、楚、蜀、漢之要津。”明代餘士吉有《漢江鴨綠》:“試問蒼浪翁,借爾槎頭宿;飛夢繞天河,弗顧鳊魚熟。”是餘士吉在武當山下的“蒼浪”激切見到天河的心情。⑥鄖西、鄖縣至今有鄖山漢水之說,簡稱雲漢。而古代音韻學指出:鄖,音雲也。譚嗣同詠《秦嶺韓文公》詩中有:“秦嶺奔放競東走,大氣莽莽青嵯峨。至此一束截然止,狂瀾欲倒回其波。百二奇險一嶺扼,如馬注坂勒于坡。藍水在右丹水左,中分星野淩天河。唐黎昌伯伯韓愈,雪中偃褰曾經過。……”天河發源于陝西,自古有星轸分野說,終南山在天河之北面。唐朝詩人韓琮曾在湖南任觀察使,多次從商山路經商南順天河直下漢江,而後到湖南。有一次從湖南回長安經天河謝家河段時,寫下了這樣的詩:“ 商山驿路幾經過,未到仙娥見謝娥。紅錦機頭抛皓腕,綠雲鬟下送橫波。佯嗔阿母留賓客,暗為王孫換绮羅。碧澗門前一條水,豈知平地有天河。”⑧唐朝詩人丘丹秋夕宿石門館(觀音堂附近)曾作詩:暝從石門宿,搖落四岩空。潭月漾山足,天河瀉澗中。杉松寒似雨,猿鳥夕驚風。獨卧不成寝,蒼然想謝公。(謝靈運曾在商為官)。唐朝權德輿在送崔述到商州赴任時寫詩兩首詩之一《七夕》寫到當時鄖、商七夕:今日雲骈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另一首為《送商州崔判官序》。當時上津為商州(包括秦嶺以南、商南以西,柞水、鎮安以東地區)轄區。崔述796年任房州剌史,801年去世,權德輿為其寫了墓志銘。 他的另兩首《七夕》:佳期人不見,天上喜新秋。玉佩沾清露,香車渡淺流。東西一水隔,迢遞兩年愁。别有穿針處,微明月映樓。《七夕見與諸孫題乞巧文》:外孫争乞巧,内子共題文。隐映花奁對,參差绮席分。鵲橋臨片月,河鼓掩輕雲。羨此嬰兒輩,吹呼徹曙聞。清末山陽縣陳愈愚的《豐川行》。陳愈愚,字魯齋,山陽縣牛耳川人,己酉(1909年)科拔貢,先後任四川直州判、白水、蔑縣、紫陽、同州(今銅川)知縣。山陽舊稱豐陽,境内群山雜沓、河流網絡,以縣河、金錢河、銀花河三條河流為最大。其全文如下:豐川西流三十裡,曲折而南闆岩市。下彙合河安家門,寬坪曠河地肥美;又會箭河入漫川,水旱碼頭如珠聯;向西大河為金井,“金花交會”八影傳。東南數河發鵑嶺,兩岔河口地數頃;下河泉河到漫川,回歸同入上津境。鵑嶺之東水向東,銀花一帶物産豐,歸說丹江派各别,趙川諸水更不同;此處天河為最大,流入鄖西作襟帶。群山諸水不同歸,吳道妙筆難描繪,亂山雜沓一山城,亘古幾風産名人。時和歲稔安耕鑿,長為無懷葛天民。《康熙字典》:《書·禹貢》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又天河也。《爾雅·釋天》箕鬥之間,漢津也。

十堰地名:鄖西天河,天天是“七夕”

除了這些确切的曆史紀錄,鄖西天河還有許多地域名稱與牛郎織女有着千絲萬縷的關系。在天河東岸有一條小河流名叫石人河,至今這個村仍叫石人河村。石人河南面不遠處有一地名石牌,相傳有不知什麼朝代樹的一塊大石牌,記載了牛郎織女的故事,至今地名仍叫牌記垭。在天河西面澗池鄉有座山,叫娘娘山,史書上說山如胡人鼻子,故又稱胡鼻山。山下有條溝叫石婆溝。位天河坪南石門彎兒有座石像。來自民間傳說他們就是牛郎織女的化身。在鄖西的天河上遊附近。《中國古代地名大詞典》清楚記載:在陝西山陽縣東南八十裡,《隋書地理志》上津縣有天柱山,《寰宇記》天柱冊,亦名牛山,《段成式名山記》上津天柱山,絕岩壁立,秀出衆嶺,有穴名遊仙洞,洞口有竹數莖,寒風凜然,人不敢入。6、劍池:現在的澗池鄉的澗池村。天池庵,鄖西古八景之一。位于縣城東南山坡之上。邊有天池,清末襄陽訓導陳之斌的七言古詩“南山絕頂有天池,池裡窺天天更奇,任許塵埃飛不到,惟涵秋水一漣漪”。以前天池“水不雨集,亦不泉湧,數百年無盈竭”。常泛清波,明澈如鏡。詩謂“月上天池池上月,倚欄人在碧琉璃”。牛兒山,位于天河邊的鄖西縣觀音鎮西邊的牛兒山村。據傳牛郎追趕織女,在此話别。在觀音鎮牛兒山西邊有個海拔742米的蘿筐崖,相傳牛郎不忍織女離開,挑着一雙兒女孩子追趕織女到此山,織女還是被逼走天庭,牛郎在此披上牛皮。

鄖西縣城至觀音龍橋至賈家坊之間的天河附近有個雙石溝,以前有對雙人石。鄖西土門鎮天河附近有個娘娘廟。 天河上遊鄖西與山陽交界有個天橋鄉,據明萬曆《鄖陽府志》載:鄖西縣城西北八十裡有天橋。天河上遊鄖西白岩河上面的謝家河段有一個銀洞溝,相傳此處有個洞古時稱為牛郎洞。牛郎洞後面不遠處有一座山叫牛頭山,山上有一座牛郎廟。香口白岩河附近有個大塔山、小塔山,當地老人說,以前大塔山叫牛郎山,小塔山叫織女山。

這些曆史和地域無一不讓你深刻感受到:天下雖然處處傳“七夕”,原來牛郎織女在鄖西。今天是“七夕”,可是,在十堰鄖西,在鄖西天河,天天都是“七夕”。

十堰地名:鄖西天河,天天是“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