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抗戰初期最精銳野戰部隊,一直被當“花架”,首次實戰卻打自己人

文|胡博

中央軍校教導總隊是20世紀30年代初期中國陸軍最為精銳的部隊,不僅在人員配備上是當時的上上之選,還率先接受德國軍事顧問的訓練、裝備歐洲較為先進的武器。在抗日戰争中,這支部隊是較早投入實戰的部隊,在戰場上可與同等規模的日軍硬碰硬。

抗戰初期最精銳野戰部隊,一直被當“花架”,首次實戰卻打自己人

德式裝備的中央軍校學員

1935年7月,桂永清完善總隊部編制,由王公亮任上校總隊附(後易周振強,1936年4月16日該職改稱副總隊長)、張坤生任上校參謀長(後易符昭骞、陳維沂、邱清泉)、溫祖铨任參謀處上校主任(後易彭克定、萬成渠)、劉達潛任副官處上校主任(後易金聲)、蔣鴻鈞任軍械處上校主任、王漢英任經理處上校主任、王兆奎任軍醫處上校主任、彭克定任軍官教育隊上校隊長(後易符昭骞、謝承瑞)、李昌齡任軍士營上校營長(後易田鹗雲、馬威龍)、李良榮任特務大隊上校大隊長、李昌齡任命步兵第1團上校團長、胡啟儒任步兵第2團上校團長。8月19日,保薦張坤生為步兵第3團上校團長(後易馬威龍),并在一個月後以裁撤番号的第78師步兵第468團非粵籍士兵作為基礎編入該團。

1936年3月,移駐孝陵衛的教導總隊在經過軍政部特派代表的點驗後,在僅缺編一個衛隊器材的情況宣布完成德國軍事顧問的“調整師(速成德式師)”編練任務。總隊的成功,使“調整師”得到迅速擴大,至抗日戰争全面爆發前,已有30個師完成調整任務。不過由于武器裝備的不足,後續“調整師”并未真正完成調整,這就使教導總隊成為一支真正地、也是唯一完成任務的部隊了。

完成調整後的教導總隊在編制細節上又有所調整。其中步兵團除轄三個步兵營外,四個直屬連中,第13連裝備六門蘇羅通高射炮、第14連裝備四門37毫米戰防炮、第15連裝備四門75毫米榴彈炮和四門75毫米山炮、第16連編又一個總機排、三個有線電話排。如此編制,在當時全國各步兵團中是絕無僅有的。

在步兵營所屬各連中,步兵連有輕機槍9挺、步槍101支、手槍32支、槍榴彈發射器18支、火焰噴射器2套、60毫米迫擊炮兩門;重機槍連有重機槍8挺、步槍60支、手槍60支;營屬迫擊炮排有82毫米迫擊炮兩門。

教導總隊雖然得到迅速擴充,以及武器裝備的不斷先進化,但其任務是駐防南京,隻承擔國慶閱兵、國防演習、首都學生軍訓等任務,始終沒有被列入戰鬥序列,是以所謂的“精銳野戰部隊”稱呼也就是一直停留在紙面上。

抗戰初期最精銳野戰部隊,一直被當“花架”,首次實戰卻打自己人

中央軍校學員在演習中占領一座小山

1936年12月發生的西安事變,使教導總隊終于等到了實戰機會。當時蔣介石被張學良扣押在西安,軍政部長何應欽主張以武力解決事變,并調遣部隊進攻西安。在此情況下,教導總隊所屬步兵第1、第2兩個團被何應欽欽點編入“讨逆軍”戰鬥序列,并于12月13日夜緊急集合,作為“讨逆軍”先頭部隊由火車迅速入陝。

為了不使東北軍獲知己方情況,桂永清在下令行動前指令以代号隐匿番号,如總隊部代号為“大”,步兵第1團代号為“大風”、步兵第2團代号為“大起”,後續出發的辎重營代号為“大故”。桂永清起的這三個代号出自于劉邦《大風歌》中的“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内兮歸故鄉”,卻沒曾想辎重營的代号被人所诟病,時任經理處書記官的周慶彜就私下吐槽道:“以前的女人,被婆婆退回娘家,叫作‘大歸’,死了人叫作‘大故’,很不吉利。”不過話雖這麼說,教導總隊的實際表現卻并非如此。

12月15日淩晨,步兵第2團抵達潼關,随即下車步行繼續向渭南推進,至赤水車站遭到東北軍第105師的阻擋。當時由于河水泛濫,東北軍即以此據險防守。雙方相持到20日深夜10時許,步兵第2團奉命以所屬第1營為主,在臨時配屬的坦克掩護下對東北軍陣地發起進攻。這次戰鬥打了近3個小時,步2團第1營僅以陣亡19人的代價(其中2人為坦克誤傷)成功攻占車站。此後蔣介石獲釋,教導總隊便就地解除作戰任務,傳回南京孝陵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