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馳(右四)與甯波海事局PSC檢查站的精英。
周馳(右三)為利雅得備忘錄組織的海事人員授課。
海不揚波萬國通,三吳閩浙各乘風。
——清·陳恭尹《饒歌》
四月的甯波市區,綠色映目,暖風襲人。甯波海事局指揮中心主任周馳開着車,載着記者傳回甯波海事局。即将結束數日的采訪,周馳突然念道,“從國中開始,這幾句話就一直影響着我——要有足夠的能力去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事情,要有足夠的勇氣去接受那些不能改變的事情,要有足夠的智慧去分辨前面二者。”
能力、勇氣、智慧,足以概括這幾日記者對周馳的印象。不過,他身上所容納的又不僅僅如此,正如周馳一位同僚所說的,“他就像一座冰山,我們看到的閃光點,隻是冰山之一角。”而決定水下冰山高度、厚度的,則是不斷超越昨日之我的努力。這種超越,周馳用“精進”二字來概括。倘若不斷向前的“精進”展現了周馳身上的某種張力,那麼回歸家庭、回歸工作之餘的自我,于他而言,則是最好的休憩。用他的話說,“事情再多,我也不會主觀上覺得自己很忙,畢竟,心要留有餘地,‘忙’字左心右亡,主觀上覺得太忙,心就死了。”
在一張一弛之間,周馳早已臻于“不惑”的狀态,恰好,按照中國人的傳統算法,2018年正是他的“不惑”之年。
“再給我一次機會,不,給我十次機會,我都會選擇甯波海事”
對于周馳來說,2005年絕非一個普通的年份。這年春天,杭州,浙江海事局最終面試環節,當主考官問道:“以你的能力和經驗,為何要報考海事?”周馳幾乎未作遲疑,答道:“我熱愛海事,我堅信在此可收獲屬于自己的事業感和價值感。”
十三年光陰倏然而過,問及當初的選擇,周馳一連用了兩個“很正确”,“我依然覺得回到甯波進入海事,是很正确、很正确的選擇,再給我一次機會,不,給我十次機會,我都會這樣選。”
很難想象,在進入甯波海事局之前、年薪百萬的他,會做出這樣的選擇。
1998年,周馳考入上海交通大學船舶與建築工程學院。該院船舶工程專業領銜全亞洲,即便放諸世界,亦首屈一指。憑借優異成績,2002年周馳被保送本院繼續深造。由于保送的緣故,周馳從大四便開始修習研究所學生的學分,及至研一第一學期,周馳早已修滿學分,并完成碩士畢業論文。與此同時,周馳一直擔任院校學生會主席職務,他坦言,實際上用于學生組織的時間較之學習時間,亦不遑多讓。
崔維成,上海交通大學第一批“長江學者”、“蛟龍号”5000米海試現場海事副總指揮,正是周馳的碩士生導師。提及這位弟子,崔維成依舊印象深刻,“周馳天分極高,學生工作也做得好。周馳讀研之後,我擔心他因學生工作耽誤學業,便出了一道題目考他,沒想到他兩個月後,就在此基礎上完成碩士論文。該論文還獲得了優秀論文。實際上,他的科研能力非常強,當時我建議他讀博士。同時,他出色的管理能力更為耀眼。是以,後來他出國工作,我也很支援。”
寫完論文的周馳,囿于當時上海交通大學的相關規定,未能提早畢業。不過,此時機會卻來敲門——他獲得了荷蘭愛因霍芬MasterShip BV公司(荷蘭造船高手船舶軟體有限公司)的職位。如此機會,周馳自然不會放過。“我心中明白,荷蘭隻是一處驿站,日後必然會回到甯波,那是我永遠的港灣。”
2004年,周馳回到上海,創立荷蘭MasterShip BV公司上海代表處,并任首席代表。待上海代表處一切步入正軌且欣欣向榮之際,周馳卻做了一個令所有人大跌眼鏡的決定——回到故鄉甯波。至此,他在甯波海事局一幹十三年。
許多人表示不解,而他隻是說,“我是一名土生土長的甯波人,兒時的記憶被人潮湧動的中山公園、動物園、邊界不斷拓展的老三區和老外灘裡‘甬興輪’的汽笛聲所占據。由于家裡有不少上海親戚,是以小時候很多次坐着‘甬興輪’往返于海上,每次船開時,我都會望着浪花、望着老外灘,充滿期待與夢想。從那時起,我就與大海、與船舶結下了不解之緣。甯波海事局的工作,恰好能夠讓我達成夙願,在這裡,我也體會到了事業的價值與精進的喜悅。”
“精進,讓每一天的海事工作成為修煉”
周馳有自己的工作哲學,“精進”是這套哲學體系的核心概念。
何謂“精進”?“就是珍惜并體會當下,時刻保持思考與自省的能力,通過實踐不斷地提升自己。”周馳說,就海事事業而言,“隻要我們足夠用心,不管是一頭紮下去鑽研一項海事專業技能,或是全面分析思考後撰寫一篇要情專報,還是與地方政府合作,都能在每一次的思考實踐後提升自己的能力與素質,并借助工作平台提升自己,這難道不是一件很愉快且有價值的事情嗎?”
對于“精進”,周馳行勝于言——
他先後七次代表中國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國際海事組織等國際會議,有力維護國家航運及造船業利益。作為中方專家,他也曾15次受邀參加中美、中國—東盟、亞太及歐盟區域性海事組織會議,并于去年末,赴阿曼參加利雅得備忘錄組織港口國監督(PSC)授課任務。
談起阿曼的授課任務,周馳掏出手機,分享了他演講時的照片。照片中,五人依次而坐,他最年輕。根據後來的授課回報,授課效果最佳的亦是他。
與此同時,他還深度參與國際公約立法工作,在港口國監督、船舶節能減排及中國海事戰略發展等領域,努力推動中國從國際标準的“執行者”向“制定者”轉變,主動發出“中國聲音”。
在其努力下,如今,甯波海事局PSC檢查站(港口國監督檢查站),已為國内外各大航運公司所認可,成為國内PSC檢查站的标杆。
對于PSC檢查站的歲月,周馳曆曆在目,他說,“能去PSC檢查站的,都是精英。我們一共七人,凝聚精氣神,真正诠釋了‘精衛’精神。”據同僚樊冰回憶,當年甯波海事局非上司職位公開競聘時,PSC檢查站的職位“最火”,正是經由這一機會,他得以與周馳共度“花樣年華”。
2017年,周馳從船舶監督處處長調任指揮中心主任一職。由此,他在甯波舟山港交通流組織、水上應急險情事故處置、海事服務國家區域戰略和地方經濟發展以及砂石船常态化整治等領域,繼續貢獻汗水與智慧。
甯波海事局指揮中心的黃焜告訴記者,周馳每做一個決定時,都建立在前期調研、後期充分分析的基礎上。“他從來不拍腦袋辦事,給我們配置設定任務時,也十厘清晰。”對此,甯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甯波舟山港)業務部副部長王軍也以“紮實”二字評價周馳的工作風格。
那麼,周馳何以“精進”至此?
“我對自己有充分自信,但這種自信并非盲目,而是出于對事情總體的判斷與掌握。同時,在做事之前,我會充分考慮各種因素,是以我從不後悔。”周馳說。
判斷與掌握,往往來自通盤考慮。“一年之初,去年的工作已經結束,來年的工作尚未展開,一般我們可以借此稍作喘息,不過,這時周馳卻最忙!”甯波海事局指揮中心副主任徐建紅說,“他會仔細總結往年工作的經驗,并花大力氣籌劃來年工作,不僅包括宏觀上的藍圖,甚至包括微觀的工作線路圖。是以工作一啟動,他往往快人一步。”
這種“微觀的工作線路圖”曾為多位同僚所提及,近乎“傳說”。“工作圖描繪了開展工作的具體路徑,清晰無比。我如今也用這種方法教導新進的海事人員。”張開益說,“在周馳手下幹活這幾年,我真的學了不少東西。”
周馳的另一個傳說則有關閱讀。采訪首日,記者便在周馳的辦公室裡瞥見大量書籍。辦公室一角,還有幾箱當當網的快遞未及拆封,“好一個愛書之人。”
“我聽說,周馳一年最多時,可以看近200本書。是以他思維靈活,視野開闊。有這樣的上司,我們都不好意思不好好看書了。”甯波海事局港口國監督檢查官杜秉洲哈哈一笑。周馳則認為,閱讀帶給他的是思考能力的提升,往往轉瞬之間,便可抓住要點,掌握構架。
“我們一家人,都真心誠意地樂于介紹 他的海事事業和海事成就”
與妻子潘霞蓉并肩而坐,周馳的儒雅中,不覺間多了絲溫柔,聲音更加悅耳。往往在妻子回答的間隙補充隻言片語,恰到好處,不由得令人感歎這對夫妻的默契。琴瑟和諧,必是極相知的結果。
見到潘霞蓉之前,周馳留給記者的是一種一往無前的剛硬形象,理智、自信、有力,就像一支目标笃定的箭羽。不過,這支迅猛之箭,又在何處蓄力?見到潘霞蓉後,水落石出。
周馳與潘霞蓉早在高中讀書時便已相識,兩人共同就讀于甯波效實中學,并同為校刊《效實學苑》供稿。這座始建于1911年的百年老校,氤氲着一股自由、寬容的氛圍。其時,周馳正是《效實學苑》辦刊社團——迎新社的社長。在潘霞蓉的印象裡,周馳多才多藝,尤其是書法和國畫,堪稱一絕。兩人共同愛好頗多,“非常聊得來”。
是以,當周馳甫從上海回甯波,很快便與潘霞蓉确立戀愛關系,并于次年成婚。“效實的人,有着同樣的根。”周馳說。
婚後生活美滿幸福,孩子的誕生更給周馳帶來無窮喜悅。無論多忙,周馳總會在回家後,抽出時間陪伴自己的孩子。“他對待孩子,會當做朋友一樣來溝通。”潘霞蓉說,“我們都喜歡閱讀,是以,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周馳就帶着孩子看書。比如最近周馳迷上了世界史,就會購買幼兒版的給小孩看,很有耐心地啟發小朋友。”
“倘若機關有活,周馳就在孩子入睡之後,自己一個人默默去幹,這一點,我們都一樣。”潘霞蓉說,“畢竟,對孩子的陪伴是不可或缺的。”
問及家庭在周馳心目中的地位,潘霞蓉一連回答了兩個“高”字,“家庭,在我丈夫心目中,很高,非常高。當面臨一些選擇時,他往往會充分考慮家庭,確定家庭能夠更好地在一起。本來他在上海有更多機會,但後來他還是回到甯波來。”說到“在一起”三個字時,潘女士的語調格外重,周馳則微笑點頭。
家庭,溫馨的港灣。在此,周馳得到充分的休憩。他或獨處讀書思考,或與孩子溝通交談,或與妻子一起分攤家務活。這一切,都為工作積蓄力量。
不僅如此,潘霞蓉同樣是公務員,是以,“我們更能了解彼此,偶爾就工作上互相交流,也能收獲啟發。”
與周馳相知多年,談及周馳從中學時期以來的變化,潘霞蓉說,“以前大家更加關注興趣愛好,工作之後,他迅速成熟、理性。”
“理性”同樣是周馳對祖母的追憶之語。周馳坦言,祖母教養了他。“他小的時候,父親經常出差,母親也很忙,是以他幾乎由祖母一手帶大。”潘霞蓉說,“祖母在民國時期受過很好的教育,解放後,在甯波從事教育事業。她性格獨立、處變不驚,給周馳的愛,完全就是一種潤物無聲的理性之愛。”
2017年,祖母去世。周馳陪她度過了最後一段時光,他每天都要陪着祖母說話,直到祖母睡着才離開。樊冰說,那段時間,周馳一反往常,一下班就匆匆回家。後來他才知道周馳祖母離世的事情。他說,“不過這依舊沒有影響周馳的工作,該做的他依舊高效完成。”
“我很早就看清,家庭和事業,是兩個主軸,缺一不可。”周馳說。而潘霞蓉則如是評價這位相守多年的男人,“他很優秀,很顧家,讓我們很自豪,跟他一起,我不後悔。我們一家人,無論是父母提及兒子、妻子提起丈夫、孩子提及父親,都真心誠意地樂于介紹他、他的海事事業和他的海事成就。”
圖檔由 甯波海事局 提供
作者:劉洋 特約記者 顔丙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