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沈思:小密碼和大人才

小密碼和大人才

——和南京雨花台區西善花苑國小一年級陶慧老師聊天錄

2020年10月21日星期三

嚴校長:各位實驗老師,明天上午大課間和三四節課,沈思先生來學校組織“沈思教育服務工作室”線下研讨,請16位實驗老師克服困難調課全程參加,地點還在二樓會議室。

10月22日星期四

沈思:@陶子 是陶慧老師嗎?在上午研讨會上對學生靈感釋放和被管束之間存在某種關系表示擔憂的老師是您吧?您的這一擔憂和我們國家的學校培養不出創造性人才的現實情況息息相關!值得深入研究。可以在您有空時把您上午的發言用文字描述一下嗎?

陶老師:好的。(陶老師于當晚10點多鐘發來标題為“不要讓管束成為思維的枷鎖”的文稿如下:)

【背景】

我帶的是一年級班。愛說,是低年級孩子的特性,同時愛表達,愛得到認可,愛老師,愛同學,生性單純,思維簡單。經過前面識字、拼音及現階段的課文學習,發現班級的學生總體來說特别愛動腦筋,思維活躍,課堂上總能給人驚喜,也特别的受表揚。【課堂執行個體】

1.學習拼音《ao ou iu》部分

iu和ui的區分對孩子來說是一個難點。在課堂上我總是主張學生動腦,用自己的方法去區分,這遠比老師單純的講授更易識記。剛開始,一兩位同學,從它的外在形式,說i在前就是iu,u在前就是ui,這對大部分孩子來說,還是困難,因為這是在用理性思維的記憶方式。而此年齡段的學生,更多使用的是形象思維。作為老師,需要不斷地去激發他們的潛在的獨立思考能力,我故作思考沉吟狀,有三四位孩子,也不斷地用手指敲擊着自己的額頭,仿佛記憶的方法就快跑進自己腦中。這時思考狀态中的王同學眼睛骨碌一轉,計上心頭,說:“老師,我們可以把i想成小螞蟻,u就是龐大的大象。小螞蟻在前面的時候,後面的大象就對它說喲喲喲(iu iu iu ),你真優(iu)秀;大象在前面,小螞蟻在後面的時候,小螞蟻會說喂喂喂(ui ui ui ),等等我。”聽完後,大家都笑了。我的心中也暗自竊喜,并有意識地為他豎起了大拇指,這個孩子能想出這樣的方法,我既吃驚又覺得一切都在合理之中,畢竟這是在開學識字1《天地人》的組詞中就能說出“開天辟地”這個詞語的。

2.關于“車”的延伸

《國文園地三》中,有關于“車”的開花,主要分成三個部分,車的種類,和車有關的動作,車的零部件。剛說到車的種類,孩子們就抑制不住了,電瓶車、火車、汽車、貨車、卡車、垃圾車、救護車、動車,越來越多,越說越起勁,朱同學是一個急性子,見我還沒喊到他,直接舉着手沖到我的面前,這樣的熱情,我也沒法坐視不管,點了他,“老師我知道一些豪車,蘭博基尼,保時捷,勞斯萊斯,邁巴赫”,驚訝于他的儲備量,問他,原來他的家裡開的是汽車服務公司,可能耳濡目染,談論到的都是車的品牌。這樣一來,話匣子收不住了,其他同學争相搶說,三輪車、房車、拖拉機......課堂裡此起彼伏回答的聲音。

3.課文《秋天》的學習

“了了了,錢掉了;子子子,好孩子。”這是班級趙藝博同學在區分形近字“了”和“子”時當堂編的兒歌。

形近字的辨析是貫穿國文學習的重點。第一篇課文《秋天》就出現了,對他們來說,有難度,我決定還是把難題交給學生自己去解決,在這個方面做一個“懶”老師,在備課時,我自己也不做任何的思考,我怕自己的思考反而會限制孩子的思維,我想幫他們,卻不自覺地讓他們掉進我的思維陷阱模式中來。因為有了之前王梓皓同學編兒歌口訣的經曆,我對他們是有預期的,想着就結合他們講的稍加修飾即可,果不其然,在幾位同學說了,隻有“一橫”的差別後,趙藝博很自信的舉起手說“了了了,錢掉了;子子子,好孩子。”對仗工整且便于記憶,既然是錢掉了,何不利用手中的教棒,因勢利導用形象記憶,把那一橫就當做古人的一串銅錢,沒有橫,就意味着錢掉了,撿到錢及時歸還的就是好孩子,他們又很純真的笑了。

以上,三個案例,真實發生于自己的課堂之中。我一方面感歎孩子的思維活躍,另一方面沒有準确地察覺到,到底是課堂上的哪些因素造成了他們思維的活躍性,可能是學生間的互相影響,可能是我的言語激發,也可能是我允許他們的各種形态,沒有刻意為之的管束,還可能是一些小獎勵,因為從第一節課的“開天辟地”,後面的“紅紅火火”,隻要是有自己想法或者被同學們接納的知識,都可以蓋小星星的印章。這篇的标題可能就不是那麼的确切了。因為在我的課堂執行個體的描述中并沒有看到具體的決定因素。是以,之後的課堂中,對于我來說不僅要關注課堂的生成,也需要關注到生成這些的原因,最重要的就是要捕捉到這些。

沈思:你在會上說你擔心這些學生有可能會失去這些瞬間閃現出來的靈感和豐富的想象力,是什麼原因讓你有這樣的擔心?

陶老師:我的想法是可能我們教師管的太多,想要的太多,什麼都想要達到最好,會給他們畫個線,有點畫地為牢的感覺,把自己和學生都圈在了裡面,回答問題應該達到我的預設。比如孩子在思維的活躍點上的時候會不自覺地有肢體動作助力

沈思:小密碼和大人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