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物,風華,風光;物種,物質,物品。周王風物,在外人看來,如“藏在深閨未人識”的貴婦人;在自家看來,浸潤已久,似“久入靈闌之室不聞其香”的花兒。如今對這此家珍寶物,作者曆曆細數,當面盤點,請看:
周王風物
宣州區的周王鎮,我開始以為是周文王或周武王的誕生地,找了許多資料,毫不沾邊。我問當地的老百姓,他們說:“那時此地姓周(有周村)的、姓王(有王村)的較多,合起來人們就叫‘周王’了。”“啊,就那麼簡單。”
然而,周王雖扯不上周文王或周武王,它還是有曆史可尋的,從一些側面的資料可知它至少涉及到唐代。《宣城縣志》記載:唐時周王淨蓬佛教盛行,有寺廟二十餘座,另周王還有地藏寺、松岩寺、淨土寺等佛教勝地等。當時有“楊村九十九條巷,巷巷住和尚”之說。到了宋代,“開山祖師”梅堯臣一次送友至茅山,在周王寫下“雞曉茅家店,晨踏闆橋霜”的詩句,從這些資料來看,周王鎮至少可以推至唐代。這樣看來,周王還是有悠久曆史的。
在周王鎮的胡家崂中南山中段的朝陽坡上,人們發現了被風塵浸濕的皮碓齒。此碓齒系用堅硬的黑石鑿制成,齒紋清晰可見,這是一隻舂宣紙原料檀皮專用的工具。同時,發現的還有曬檀皮等原料的場地,約有砌成的二萬多平方米的山石。這些山石的排列,從它的地勢、方位、寬度、進深等方面看,可推測當時是紙槽房、料庫、推漿房、剪紙房和勞工食宿區。這樣看來,這裡曾制作過宣紙,是宣紙遺制址。周王這些風物的出現,似乎打破人們對“宣紙唯有産在泾縣”的傳統看法。過去,安徽人有一種說法,叫“懷甯出人,銅城出名;泾縣出紙,宣城出名。”現在看來,後一種說不太完全,哈哈。還有,一種制造宣紙的原料的青檀樹,細心的人至今在周王境内還能找到,這更證明周王更有制造宣紙的可能。後來,據專家們考證,由于戰争、瘟疫的侵襲和時代的變遷,宣紙的生産外移,這可能是宣紙古迹的留存。從宣州到泾縣道中,古人曾有“沿溪紙碓無停息”“一片舂聲撼夕陽”的詩句。1986年11月8日,宣州市人民政府把這裡列為“古宣紙廠遺址”,作為“市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在茅山,人們還發現了小龜山、大龜大古墓群,農人們曾挖出10個空棺,棺記憶體有大量錢币,至今留下不解之謎。到了清順冶十年(1653年)梅文鼎在家丁優,去茅山掃墓,茅山曾埋藏了他父親梅士昌的墓。梅士昌,字大幹,号期生,邑庠生,“少小有經世之志,自治經外若象緯、坤輿、陰陽、律曆、陣圖、兵志、九宮.三式.醫藥.種樹之書靡不搜讨殚憲.務求實用,尤精象數",明亡後他。棄儒服,杜門屏迹”,專心研究《易經》,著有《周易麟解》一部。梅文鼎途經周王龍潭,拜訪董道生,寫下“舊說龍潭勝,今過處士廬。迥溪通曲徑,密林護幽居” (《贈龍潭故友董道生(處士》)的詩句。董道生為一代著名方士,在龍譚設經館,講經說法。龍譚的經館,在當時很有名望,現殘風迹。梅家的梅曾亮有文載:周王有教場山,“明末,兵屯之,故以名。”梅曾亮生活的時代,清王朝已腐朽,當時國内外沖突激化。他處在動蕩不安的政治形勢之中,仍心系國家安危,忌言反清,他說的“教場山”,實際上是明末抗清兵馬的山寨,當地人稱“跑馬場”。鎮北的鳳凰山上有風化的古營盤,是大平天國翼王石達開于清鹹豐六年(1856年)在率兵援天京(南京)攻克泾縣後,其先頭部隊進入周王鎮,在朱家村發生過戰事,現可見營壘、工事、刀槍、頭盔等風物。1937年宣城遭日本鬼子轟炸,全縣中學停辦,随後“宣城縣立初級中學”遷往周王榨門口,辦起全市抗日戰争時期唯一的一所中字。解放後,有人一直護存着這塊牌子。
啊,穿越曆史的時空,周王鎮多少際會風雲盡收眼底;曆盡千年的滄桑,周王鎮一個山鎮風物的低吟淺唱,把它裂變成宣城的西南的輝煌。是的,是周王這片厚重的土地,包融着這些奇異的風物,因為在這片土地上有山陵,有河流,丘陵綿延起伏,田地夾雜其間。它的地形、地勢、地貌,呈現多樣性。又由于這樣複雜的地形,造就了物産的豐富性與多樣性。五谷雜糧(稻谷、麥子、大豆、玉米、薯類等),應有盡有;竹木柴炭,亦不缺少;茶桑菇菌,五彩紛呈。現在周王已形成“早圓竹、香菇、蠶桑、茶葉”經濟作物的四大特色。因田野面積不大,每塊田地的作物又往往不同,糧食、蔬菜、果園和樹林可混合種植,共同繁榮生長,似乎成全了動植的大全。在茅山半山腰上,有一株高大挺拔的株樹,它腹中空空,卻生出幾株毛竹,每株都很粗壯,它們共生共舞,共展風姿。青峰大李村的千年杏銀,開腸破肚,屹立千年不倒,仍繁花似錦,果實累累,展現其堅毅與挺拔。周王風物獨樹一幟,獨具一格,有時神奇到近似神話。洞中青菜,立于一碗中,晶瑩如玉,四季常青,倒影潭水。此物在懸岩峭壁的岩台教寺井邊大山西麓的仙人洞内,可惜幽深隐秘,鮮有人至。在動物物産上“鲟黃魚、青魚”梅開二度;"“黃牛、山羊、綿羊”"三駕齊驅。尤其國家一級野生動物揚子鳄在此繁衍生息,得到保護。更有趣的是,碧田村紅星水庫有一六分地的小島,竟成揚子鳄的安樂窩,它們在裡遊島嬉戲,面洞房花燭,被列為國家揚子鳄保護站,供人觀賞。
周王鎮的風物的多樣與豐富,不但有動植物,還有礦産。煤炭、石灰石、粘土等,尤其以煤炭資源優勢更為明顯。據《宣城縣志》載:“玉屏山、墨鬥山、雙宙崗小山坑民國采煤鑿石,緻傷龍脈……”解放後,人們充分開發周王的煤炭,一度給國家作過巨大貢獻。1958年周王就開采煤礦,老楊村是全省僅有的一座國有露天礦,擁有100多名職工,礦邊還有個四方廟。到70年代初,周王的井邊煤礦、楊村煤礦、周王一礦、二礦、三礦等,如雨後春筍,煤炭源源不斷運出,這也讓周王人們開始富了起來。尤其是井邊煤礦,1973年下半年在54号井挖出了烏亮的優質煤礦,接着又在崗村、腰子村、裡邊村打了三口井,探明儲量70萬噸,光井邊村1988年年産值就達83萬元。周王人挖掘沉睡的烏金 ,燃燒不落的太陽。他們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 用風鎬、鋼釺,撬動着千百年的埋藏,使這種風物,變成光明的使者,得以四處張物。周王挖煤還“挖”出一個副市長來。古代有“穿井得一人”(《呂氏春秋》)的故事。那是說,打出一口水井後,可以得到一個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裡打水,而外人卻解錯其意,以訛傳訛,以為從井裡挖到了得一個活人。我說的“穿井得一人”,不是謠言,是1987年周王煤礦一位姓汪的同志被宣州市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選為副市長。這個副市長就是因為在挖煤過程表現突出、善于經營、管理有方,脫穎而出,讓全市刮目相看,代表們認為他能當家理财、富有開拓的精神,是以選他為被副市長的,這紮實讓周王人驕傲了一陣子。
如果說煤炭這種風物,使周王人曾風光無限,那麼,周王還有一種風物,在名家裡手制成藥膏,使醫生名揚。大家都知道,周王有還一門有名的骨科醫生“楊家”。楊家從楊彬開始祖傳至今,他們醫治過許多疑難雜症,被當四鄉八鄰稱為“神醫楊”。究其原因,楊家除家風很正,醫術高明,還有一種藥物秘方叫“風骨散”。風骨散的大多成份采自周王本地的藥材,周王山清水秀、龍譚虎穴,野生植被豐富,風骨散就地取材而制成。一方水上養一方人,一方藥物還治一方病。傳說清順治年間,人們在象鼻山下挖得一口井,井水清涼甘甜,不但可以飲用,還能退燒祛熱,醫治疾病,人們稱為“龍井”,一些善男信女是以在此地蓋起一座淨蓬庵。
周王風物,不但讓周王富裕、康健,還能物化成美麗的風景與特獨的景觀。周王境内,千峰競秀,狀物象形。北鬥山,其峰嶺遙對北鬥星,為人指路。象鼻山,狀如象鼻,峭壁伸展,在溪中汲水。金雞山,形若金雞,引吭高歌。鳳凰山,似鳳凰展翅,振翅飛翔。這裡,風物化成的風景,讓你展開想象的翅膀;這裡,厚土爆發的力量,讓你蕩氣回腸;這裡,是一片江南的悠揚,讓你飽賞這美妙無比的風光。如果你還走進海拔420米的青峰山上,“一帶江山如畫,風物向秋潇灑。”(宋張升《離亭燕》)人們會像上黃山一樣,望見一塊飛來石,整個石體被一塊小石支撐,傾斜着但不倒塌。石體形似一間小屋,有屋頂、屋壁,上大中粗,人們說這是女娲補天的栖息之處,因為石内還有泉水滴出,常年不斷。遠遠看去,又像一朵青山上的白雲,飄逸多姿。青峰山下還有三棵大古樹,其中大李村的一棵千年銀杏,幾個合抱,樹體己空,仍然不倒,風一吹,空空作響,始終經受住大自然風化。
在周王鎮風物競發,誰也不甘落,連一粒粒小小的油菜籽,它也要物化成一個地名。周王榨門原是宣城通往泾縣方向的總路口,原來此地沒有名字,由于很久以前一家姓張的人家在這裡開了一個榨油坊,人們問到泾縣怎麼走,當時人指點說:“到油榨大門口去問。”油榨門口成為來往行人的路标,後來人們簡稱為“榨門口”。榨門口這個地名是由一粒粒小小的油菜集聚、蛻變、派生而來的。周王鎮,藏天寶而時湧風物,炳天時而燦爛佳傳。賴山川以厚眷,得天地而厚養。周王鎮今逢盛世,撰生态之佳傳,為民生而造福祉。在基礎設施上,不斷加大投入,成效顯著,尤其以交通、電力、通信業發展突出,有力提升了周王形象,進一步完善了集鎮服務功能;業已成為宣、甯、泾三縣市的重要交通樞紐,人流、物流、資訊流通暢。周王和平村有意把自己打扮成“蓮花”形,以村中的農民文化宮為蓮蕊,條條公路為輻射狀,成“花瓣”,各項事業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安徽日報》曾報道過這支盛開的“蓮花”。“欲将風物化為寶,變下功夫奠定基。”不久,鎮裡投資200多萬元全面完成社群、淨蓬、綠寶等村的煙水配套工程建設;全力做好紮門村100多萬元的“民辦公助”龍潭水庫擴容項目建設。加強文化設施建設,前幾年周王鎮秉承“全國文化之鄉”的傳統,建立成為“全國詩詞之鄉”。周王鎮還開展群衆喜聞樂見的康樂活動,努力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新風尚。 周王的這些風物,風華,風光;物種,物質,物品。在外人看來,如“藏在深閨未人識”的貴婦;在自家看來,浸潤己久,似“久入靈闌之室不聞其香”的花兒。
啊,望山川錦繡生,展天地靈韻成。溯古探幽,憶周王之滄桑;昂首撫今,展風物之閑美。現在讓我們一起站在這片熱土上,以赤子之心,解讀周王的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