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夏天,賀龍老總在西南軍區擔任司令員。他親自派人打電話找到了一位普普通通的老農民,并且派專車把他從四川秀山接到了重慶。
賀龍老總不僅親自和這位老農民徹夜長談,并且還舉行了西南軍區團以上幹部的歡迎會,為這位老農民接風洗塵。
那麼這位不顯山不露水的老農民到底是誰,才能讓一位軍區的司令員如此對待?
在歡迎會上,賀龍老總親自揭曉了這位看似其貌不揚的老農民的身份,賀龍老總說:“這就是歐百川同志,南昌起義時第一師副師長,由南昌到海陸豐,都是他負責前敵指揮,在前面開路。”
後來不久,在賀龍老總的推薦下,歐百川擔任了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州省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後來在1954年的時候更是擔任貴州省副省長,并當選為全國第一屆人大代表。

那麼當年發生了什麼事情,讓這麼一位立下汗馬功勞的同志,在新中國成立後如同一位普通老農民一般在家務農?而賀龍老總和歐百川之間有什麼交情,在時隔數十年後仍然如此親密呢?
北伐抗戰為國家,南昌起義為信仰
歐百川出生于1894年,是貴州省東北苗族聚居區松桃縣臘爾山下,蘇麻河邊一戶歐姓人家的長子。由于家境富足,他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18歲的時候,他考入了貴州省城貴陽的模範中學,轟動了家鄉當地。四年以後他從學校畢業,就回到了家鄉,為家鄉落後的教育貢獻力量,歐百川後來重視教育的施政理念在這個時候就可見端倪了。
他在家鄉設私館、教村童,教學勤勉,被鄉裡父老贊譽為優秀教師。後來到1921年的時候,憑借着良好的聲望,歐百川到到貴州東北路遊擊司令嚴約伯部任職,擔任了黔軍第一師第二旅事務長、營長、團長等職位。
而歐百川和賀龍老總的交情開始于1924年。那時候歐百川率領部隊駐紮防衛貴州東部的重鎮鎮遠縣城,他聽說了賀龍老總的名聲之後,經過賀龍副官長、鎮遠本地人秦光遠的聯系,歐百川在1926年的夏天就率領了全團部隊到銅仁投奔了賀龍老總。
歐百川被賀龍老總任命為建國聯軍川軍第一師獨立二團團長,從這之後兩人就成為了莫逆之交,在數十年的軍旅生涯中一直保持着親密的戰友關系。
1926年5月,在北伐戰争中,賀龍老總在銅仁率軍出發援助湘西部隊,歐百川就作為先鋒,在桃源縣羊毛溪與湖南軍閥趙恒惕部的戰鬥英勇戰鬥,指揮得力,繳獲武器數百件,成為了賀龍老總麾下有名的戰将。
在著名的黃金口大戰中,北洋軍閥的一個師向賀龍老總的一個旅發起猛攻,賀龍老總損失慘重,黃金口也是以失守了。
但是就在這時,歐百川有如神兵天降,他率團趕到,指揮全團如潮水一般反攻敵軍,竟然奇迹般地奪回了黃金口。
後來在1927年,賀龍老總奉國民政府的指令,将他的部隊擴編為國民革命軍暫編第二十軍,全軍下面隻有兩個師,而歐百川就擔任了第一師的副師長。
在近代北伐戰争中,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共同為了中國的民主與和平事業奮鬥,兩黨的關系在北伐期間還是比較融洽的。
而賀龍老總在銅仁駐紮部隊的時候,就已經和在自己軍中擔任政治部主任的周逸群有着很深的交情。而周逸群是周恩來總理派到賀龍老總軍中的,受到周逸群的影響,賀龍老總和歐百川兩個人在思想方面很快偏向了共産黨,覺得這才是真心為中國人民謀出路的好黨派。
賀龍老總和歐百川都曾經向周逸群提出了要加入中國共産黨的請求,但是很可惜,受限于當時黨内左傾思想嚴重的緣故,黨并不接受國民黨高官入黨,于是兩個人的想法并沒有能夠實作。
而時間很快來到1927年的四月份,4月27日的時候,蔣介石在上海發動政變,大肆屠殺共産黨人和勞工群衆。7月15日的時候,汪精衛在武漢發動反共政變。一時間,北伐期間國共兩黨和諧的表面被打破,猝不及防的共産黨人遭受了巨大的損失。
值此危機關頭,黨中央決定依靠賀龍、葉挺、朱德等人所率領的兩萬多人部隊在江西南昌發動南昌起義。
經過商議,起義部隊決定沿用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的番号,賀龍就擔任第二方面軍代總指揮,葉挺為代前敵總指揮。起義時間被定在8月1日淩晨的四點鐘,這個時間正是所有人陷入熟睡,将醒未醒的慵懶時刻。
但是7月31日當夜九點過後,賀龍老總的一名副營長部下向國民黨軍隊告密,賀龍老總就決定将起義的時間提前到兩點。
而歐百川在國民黨政權的省政府四周安置了哨兵,省政府内的士兵聽聞起義消息後非常慌張,想趁着夜深人靜的時候悄悄溜走。偷溜的士兵被歐百川安置的哨兵部隊們發現,雙方當即開槍交火。
這一開槍不要緊,但是正緊繃着神經,臨危待命準備起義的各部隊聽見了這打響的槍聲,都以為起義已經提前發動了,于是紛紛出動,向着自己原先配置設定好的目标發起猛烈進攻。所幸經過一夜猛攻,起義軍部隊消滅了敵軍,取得了第一階段的勝利。
可以說,是由歐百川率領的戰鬥部隊打響了南昌起義的第一槍,打響了共産黨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無論在何時看來都具有重要意義。
8月3日的時候,起義軍部隊開始南下,向廣東進軍。國民黨軍隊在後圍追堵截,給南下的部隊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在這個時候,歐百川被賀龍任命,擔任前敵司令,在這種緊要關頭的臨危受命,更是展現了賀龍老總對歐百川的看重。
但終究是敵我力量過于懸殊,周恩來總理、葉挺、賀龍老總等人分路前往香港。歐百川和賀錦齋率領的剩下2000多人被敵軍重重包圍,歐百川為了掩護賀錦齋突圍,導緻自己和部下被俘,南昌起義最終以失敗告終。
失敗被俘後的歐百川想方設法逃了出來,并輾轉回到武漢、長沙尋找賀龍的下落,但是都沒有得到消息。因為後來國民黨南京軍事委員會下令通緝葉挺、賀龍兩個部隊團以上的幹部,歐百川作為賀龍老總的舊部,不得已隻能暫時栖身于國民革命軍獨立師羅啟疆的軍隊中。因為歐百川頗具才幹,又富有作戰經驗,而且與羅啟疆又是同鄉關系,是以深得羅啟疆的器重。歐百川在軍中擔任了羅啟疆的中校參謀主任,并且頗具實權。
羅啟疆的部隊在恩施駐紮的時候,歐百川擔任了半年的縣長,他自身非常清廉,盡量減輕老百姓們不合理的雜稅。有一次,縣裡的财政局為了取悅歐百川,從稅收中取出五千元作為他的個人開銷。
歐百川非常生氣,堅決拒絕接受,指令部下将這筆錢分别撥款給縣裡的國小和中學,這在當時A錢成風的官場來看,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歐百川的這種行為得到了當時本地鄉紳們的尊敬。
1929年的時候,賀龍老總和周逸群回到了湘西開展武裝鬥争。因為歐百川這個時候剛剛收容了兩個連的部隊,因為怕賀龍怪罪他曾經被俘虜的這件事,于是先派部下去見賀龍老總,表示願意把這兩支連隊送給他們。
但是賀龍老總從此前南昌起義的失敗的教訓中知道,必須建立起自己的武裝,隻有自己建立起來的部隊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是以婉拒了歐百川的好意。
于是在羅啟疆駐紮湖南湖北期間,賀龍老總在江西建立了革命根據地,發展自己的武裝力量。而歐百川也曾經派人給賀龍老總送槍支彈藥和冬裝,并且還派兵護送過賀龍。在歐百川的影響下,羅啟疆也多次避讓賀龍的紅軍部隊,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沖突。
就這樣,本來是同一個戰壕裡的戰友,擁有多年的戰友情,卻陰差陽錯各自分屬不同陣營。
抗日反蔣回鄉務農,解放後建設家鄉
身處國民黨體系内的歐百川,不願摻和于兩黨内戰之中,更不願自己人打自己人。恰逢1937年抗日戰争爆發,羅啟疆部隊奉上級指令前往上海參加抗戰,歐百川積極應戰。
歐百川先是擔任八十二師一個團的團長,後來因為戰功卓著升為八十二師的師長。在一九四一年的第二次長沙會戰中,歐百川奉命由常德馳援長沙,行動迅速,受到了上級的表彰。
但是蔣介石的親信陳誠等人對于歐百川率領的這支貴州籍的部隊,一直有意見。因為它不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是以對歐百川十分排擠,并企圖吞并這支部隊。
歐百川事先就察覺到陳誠的陰謀,于是準備在常德發動暴動,以此來反對國民黨陳誠等人的吞并,還準備如果失敗就率兵傳回家鄉湘黔邊區。為此,他還特地派人去延安向賀龍這位以前的老大哥、老上級請教。而這也可以看出,即使在此時兩人各處于不同陣營,仍然是有着非同一般的革命情誼。
但是歐百川沒有等到賀龍老總的回信,就率先在常德太子廟發動兵變,并且以八十二師全體官兵的名義,向蔣介石發電報。他在電報裡面揭露了陳誠意圖吞并二十八師的陰謀,同時也不忘此時正值家國危難時刻,堅決表示全體官兵誓死參加抗戰。
歐百川發動的這一太子廟事件,是國民黨軍史上地方雜牌部隊公開反抗中央軍吞并的一項重大事件,這件事震驚了全國。在同樣是貴州人的參謀總長兼軍政部長何應欽的幹預下,理虧的陳誠親自來見歐百川,但是歐百川并沒有見他。最後,國民政府将八十二師劃歸何應欽的侄兒何紹周指揮,才最終平息了這一場風波。
但歐百川并沒有想到,國民黨這邊并不認為應該“禍不及家兒”。就在歐百川發動太子廟兵變的時候,他遠在四川秀山的妻兒卻遭到了國民黨軍隊的毒手,僅剩一個8歲的兒子因為鄉親們的保護而逃得一命,但是後來卻因為墜樓而身亡。這些消息讓當時遠在常德的歐百川異常痛苦。
為自己的貴州籍部隊戰友們取得一個好前程後,歐百川功成身退。為了緩和和國民黨高層的緊張關系,歐百川離開軍隊,進入國民黨陸軍大學學習。
1946年,歐百川從陸大畢業後,直接就傳回了秀山縣隐居,在這期間拒絕了國民黨委任他為國防部進階參謀的任命。從此歐百川就像一個普普通通的老農民一般,在戎馬半生後安于平凡,在自己此前購買好的土地上安心耕作。他和妻兒安心生活,抗日戰争也已經結束,他脫離了國民黨内部的紛争,此時顯得十分安閑自在。
1949年夏天,國民黨敗局已定,倉皇而逃。而在四川秀山縣家中的歐百川積極支援解放軍解放秀山的工作,在秀山縣支前委員會工作,為解放軍解放四川和大西南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到後來,賀龍老總來到西南軍區任職,打聽到了歐百川的消息,十分的高興,是以有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就這樣,歐百川就在鄉裡人眼中,以一個普通農民的身份當上了貴州省的副省長,這在當時都引起了轟動。但随後了解到内情的老百姓,也都沒有一個不翹起大拇指稱贊歐百川的。
歐百川來到貴州省擔任副省長,仿佛又回到了他年輕時候,積極發展貴州省的教育事業。這位戎馬半生的将軍深刻地懂得知識的重要性,在他任職期間,他積極在貴州建立民族學院,為少數民族的發展培養人才,僅僅過了一年就成立了貴州民族學院,為家鄉的教育事業做出了莫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