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旅遊攝影網有責提示: 保護野生動物,杜絕野味,它們不屬于餐桌。

紋背捕蛛鳥(學名:Arachnothera magna):為太陽鳥科捕蛛鳥屬的鳥類。是太陽鳥科中體型較大的一種,體重25-45克,體長160-210毫米。嘴粗長而尖且向下彎曲。上體橄榄黃色具黑色中央斑紋。下體淡黃白色滿布黑色縱紋,尾具黑色次端斑。虹膜褐色,腿鮮豔橘黃色,嘴黑色。
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常綠闊葉林和熱帶雨林中。留鳥。常單獨或成對在芭蕉樹和喬木樹冠層枝葉間活動和覓食。性活潑,行動靈活,飛行力強,常在樹叢間穿梭飛翔,有時邊飛邊叫,叫聲響亮。主要以昆蟲、蜘蛛、花蜜、花蕊、漿果、果實和種子等為食。分布于中國、印度、孟加拉、緬甸、泰國、寮國和越南等國。
形态特征
紋背捕蛛鳥雌雄羽色相似。整個上體包括兩翅覆羽橄榄黃色,頭頂至枕和中覆羽及小覆羽各羽中央黑色,形成黑色中央斑紋。背、腰具粗著的黑色中央紋,飛羽和尾羽亦為橄榄黃色。尾具寬闊的黑色亞端斑和淡黃色端斑,頭側同背但較淡。下體淡黃色或淡黃白色,亦具粗著的黑色中央紋。
虹膜褐色或紅褐色,嘴黑色,腳橙黃色或肉黃色。
栖息環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常綠闊葉林和熱帶雨林中。尤其喜歡在林緣和疏林等較為開闊的地方活動和覓食,有時也見于地邊和村寨附近的樹上。
生活習性
留鳥。常單獨或成對在芭蕉樹和喬木樹冠層枝葉間活動和覓食。很少成群。偶爾也見與柳莺、太陽鳥等其他小鳥混群。性活潑,行動靈活,飛行力強,常在樹叢間穿梭飛翔,頻繁的從一棵樹飛至另一棵樹,多呈長的波浪式飛行,有時邊飛邊叫。叫聲響亮,快速飛行時發出偏高的cheet叫聲。
主要以昆蟲、蜘蛛、花蜜、花蕊、漿果、果實和種子等為食。
分布範圍
世界
分布于孟加拉國、不丹、高棉、中國、印度、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泰國和越南。
中國
西藏東南部(墨脫馬尼翁和背崩)、雲南(騰沖、盈江、保山、潞西、南康河、鎮康、景東、江域、西雙版納、屏邊和河口)、貴州(興義和冊享)、廣西(百色、睦邊和龍津)。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多營巢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腳地帶的常綠闊葉林中,巢呈長橢圓形,主要由植物纖維、草莖、蛛網等材料構成,置于大的葉片下面。葉片上的針眼和下面的線扣約80個。巢外面還用蛛網覆有小塊葉片和植物纖維。巢外徑17厘米×13厘米,深8.5厘米,口徑3厘米,有的巢有彼此對應的兩個出口。
繁殖期雄鳥在空中進行求偶炫耀,不停的在配偶面前翺翔,全身所有羽毛都蓬松起來,尾亦展開,兩翅疾速地扇動,持續幾秒後,突然垂直地沖向空中,然後成環形飛回到雌鳥前面,兩次翺翔和重複上述動作,與此同時發出拖長的叫聲。每窩産卵2-3枚,卵的顔色變化較大,有的呈青灰色、微具褐斑,有的為暗深棕色、被有栗褐色斑,還有的呈橄榄灰色或灰色。卵的大小為20.9-24.2厘米×15.0-16.4厘米。孵卵由雌雄鳥共同承擔,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标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于20000平方公裡,栖息地品質,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是以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别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釋出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文中圖檔由 付子波老師拍攝,僅供分享學習之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