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山毛榉的前世今生

山毛榉的前世今生

樹木是地球重要的居民之一,據說地球上每個人平均擁有422棵樹。在《柳林風聲》中獾先生這樣解釋森林的形成:“先是一切都在下沉、下沉、逐漸下沉,毀滅、夷為平地,然後消失。之後,它便上升、上升、逐漸上升,就像種子生長成樹苗,樹苗生長出森林,然後懸鈎子屬植物和蕨類植物也爬進來湊熱鬧。”

本書作者理查德·梅比是英國博物學作家,在本書中他重點研究了英國山毛榉的前世今生。他對樹的喜愛與尊重,以及對自然的敬畏都滲透在字裡行間。山毛榉在公元前5500年來到英國,那時英吉利海峽尚未開通。在自由生長了幾百年後,山毛榉開始被來自地中海的第一批移民砍伐用作薪柴、制造家具,也用于制造玻璃及鉛鐵熔煉的燃料。那時候的人們為了發展隻知道從大自然那裡索取。

16世紀開始人們認為山毛榉的外形過于粗犷和張牙舞爪,是以對其進行統一修剪,使其成為被截梢的矮樹林。然而從18世紀開始,“如畫風景”的理論開始盛行。哲學家、畫家等紛紛開始對樹木的原始形态大加贊賞,他們認為沒有什麼“比中空的樹木、飄零的枯葉、發蔫的大樹枝,或是将死的樹枝……更美麗”。山毛榉開始受到重視,不管是在《塞耳彭自然史》還是在《楓丹白露森林》裡都有着它的身影。

山毛榉的前世今生

在19和20世紀,山毛榉再次遭受連綿不斷的天災人禍——風暴、蝗災以及古樹林改針葉林行動。但是它依然以頑強的精神存活了下來。作者在本書最後希望人們給山毛榉一個自由發展的機會,相信它們強大的生存能力。而不要把它們當成被關進動物園的動物進行統一管理。停止為了美觀等目的對它們實施的修剪,還其本來的面貌。

山毛榉的前世今生

聯想到我們身邊,樹木的悲劇也正在上演:為了所謂的亮化,樹木身旁被安放着通宵發亮發熱的照明裝置;為了規劃建設,多粗的樹木也可以被一砍了之。人類來源于自然,依賴自然而逐漸強大,現在卻又妄圖征服自然。許多動植物品種因為我們的綠地侵占而滅絕或瀕危。諸多文學及影視作品已經在警告我們失去綠色大自然後将遭受的災難。人類應該覺醒了。#幹貨分享讀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