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树木是地球重要的居民之一,据说地球上每个人平均拥有422棵树。在《柳林风声》中獾先生这样解释森林的形成:“先是一切都在下沉、下沉、逐渐下沉,毁灭、夷为平地,然后消失。之后,它便上升、上升、逐渐上升,就像种子生长成树苗,树苗生长出森林,然后悬钩子属植物和蕨类植物也爬进来凑热闹。”
本书作者理查德·梅比是英国博物学作家,在本书中他重点研究了英国山毛榉的前世今生。他对树的喜爱与尊重,以及对自然的敬畏都渗透在字里行间。山毛榉在公元前5500年来到英国,那时英吉利海峡尚未开通。在自由生长了几百年后,山毛榉开始被来自地中海的第一批移民砍伐用作薪柴、制造家具,也用于制造玻璃及铅铁熔炼的燃料。那时候的人们为了发展只知道从大自然那里索取。
16世纪开始人们认为山毛榉的外形过于粗犷和张牙舞爪,因此对其进行统一修剪,使其成为被截梢的矮树林。然而从18世纪开始,“如画风景”的理论开始盛行。哲学家、画家等纷纷开始对树木的原始形态大加赞赏,他们认为没有什么“比中空的树木、飘零的枯叶、发蔫的大树枝,或是将死的树枝……更美丽”。山毛榉开始受到重视,不管是在《塞耳彭自然史》还是在《枫丹白露森林》里都有着它的身影。
在19和20世纪,山毛榉再次遭受连绵不断的天灾人祸——风暴、蝗灾以及古树林改针叶林行动。但是它依然以顽强的精神存活了下来。作者在本书最后希望人们给山毛榉一个自由发展的机会,相信它们强大的生存能力。而不要把它们当成被关进动物园的动物进行统一管理。停止为了美观等目的对它们实施的修剪,还其本来的面貌。
联想到我们身边,树木的悲剧也正在上演:为了所谓的亮化,树木身旁被安放着通宵发亮发热的照明装置;为了规划建设,多粗的树木也可以被一砍了之。人类来源于自然,依赖自然而逐渐强大,现在却又妄图征服自然。许多动植物品种因为我们的绿地侵占而灭绝或濒危。诸多文学及影视作品已经在警告我们失去绿色大自然后将遭受的灾难。人类应该觉醒了。#干货分享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