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兒童教育,自古就有很多的說法,例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無規則不成方圓”等,這些老一輩的經驗都在告訴我們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我們都知道, 6歲前是給孩子樹立規則意識的“黃金時期”,抓住這個重要時段,教會孩子遵守基本的行為規範,對他們獨立人格的形成和未來發展很重要。

道理都懂,為什麼你給孩子立的規矩就是不管用?
“很多立規矩不管用的家庭,大多是因為沒有掌握正确的方式方法。”
專門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李玫瑾曾坦言。
其實,最重要的,還是要掌握這3個關鍵點: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1">“一緻性”是立規矩的前提</h1>
● 首先,遵行“内外一緻”。
給孩子立規矩,應該是始于家裡,在外面要遵守的規矩,回到家裡也同樣要遵守。隻有堅持内外一緻,孩子才能接受和遵守這些規則。
● 其次,執行“全家一緻”。
比如說你給孩子定下了“每周隻能吃一塊巧克力”的規矩,家長們就得一同遵守,前後态度要一緻,不要朝令夕改。
● 最後,堅持“态度一緻”。
不論孩子怎麼說、怎麼哭鬧,都要堅定表達一個态度“我們已經說好了哦,不能做哦”。
讓他明白,不合理的需求是不會被滿足的,這樣在整個過程中,他才會逐漸認識到怎樣的要求才是被允許的,孩子才會懂得守規矩和減少不合理要求的提出。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2">言語溫柔是落實規矩的方式</h1>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避免言語激烈,當孩子犯錯後,我們大可以平靜溫柔地告訴孩子:“孩子,這件事你做錯了,你為什麼不思考一下犯錯的原因呢?”
如果孩子動搖了或者開始思考錯誤了,你可以誇他:“寶貝你能夠及時發現自己的錯誤并改正,媽媽真的太開心了。”然後可以用其他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教育孩子,不要去指責孩子犯錯這件事,更不要用激烈的言語去批評和刺激孩子,隻有言語溫柔才是落實規矩的最好方式。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3">把“不可以”換成“可以這樣......“</h1>
有的家長喜歡用“不行”“不可以”“不能”等類似的字眼來給孩子立規矩,進而讓孩子乖乖聽話,其實這是一種“消極”的教育方式。
這種負面的否定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脾氣倔強或自尊心高的孩子還會産生叛逆和反抗,導緻你越管他越皮。
與其用“消極”的管教來試圖讓孩子體驗家長的權威,不如試試“積極”的管教激發孩子主觀能動性,比如說當孩子不遵守規矩時,家長可以把“不可以”換成“可以這樣......“,換一種說話方式,會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真正的規矩是展現愛的規矩,真正的愛是帶有規矩的愛。
我們為什麼給孩子立規矩?不是為了限制、束縛他,而是為了給他們“有界限”内的最大自由,為了幫助他們養成好習慣,更好地為自己的生活服務。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4">榜樣的力量 才是最好的教育</h1>
但我們要明白的是,孩子在環境中成長,最早具有支配因素的就是父母。
兒童心理學研究認為,與他們多相處、多說話、多遊戲,是孩子成長最關鍵期(0-3歲)父母最好的政策。
父母是什麼樣的人,比他們說什麼、做什麼更重要如果父母做事有規則、樂觀、勤奮,子女耳濡目染,相信也差不到那裡去。榜樣的力量,是最好的教育。
“高層次”的父母隻會一種管教方式,他們一直做好自己,做榜樣教育;而“低級”的父母才會頻繁管教,還教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