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最好的人生态度:好好生活,慢慢吃,深深愛

知乎上有個問題:“人生應該活成什麼樣子?”

有個高贊回答,分析了哈佛大學曆時75年的研究,最後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這個問題不可能有标準答案,如果有,人生就沒有意義了。

人活着,就是為了探索不一樣的路徑,體驗不同的經曆。

正如《茲山魚譜》裡說:“活成不斷向上飛升的鶴雖也不是壞事,但是即便泥垢污穢沾染,也選擇活得像茲山一樣,外表看着黯然卻生機勃勃自由惬意,也未嘗不是有意義的事啊!”

人生的路徑千千萬萬,如何選擇全看個人取舍。

好好生活,慢慢吃,深深愛,就是不錯的選擇。

01

好好生活,是生命的一種必須

尼采說:“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生命隻有一次,何等珍貴。

如果不好好生活,豈不浪費了上天賦予的美好年華?

電影《心靈奇旅》裡,一個兼職做老師的中年爵士樂手,資質平平,奮鬥多年,終于等來與著名爵士樂手同台演出的機會。

可不幸的是,他在演出前夕去世了。

于是,他滿懷不甘,偷渡回人間,重新尋找生命的意義。

他以為回去仍然想到的是心心念念的演出,可後來才發現,生活中的小細節讓他幸福不已:香噴噴的披薩餅、社群的朋友、母親的支援、學生的資訊……

這些平時沒時間關注的小事,竟然是生命中最感動的情節。

後來,他成功實作夢想,演出完美無暇,但他卻說:“為這一天我等了一輩子,我以為我會有所不同。可是,我發現,它和以往沒什麼不同。”

這時他才明白,生命中最美的時光,就是日常的點點滴滴。

演出隻是無數點滴中的一部分。

好好活着,才是生命的必須。

仔細想想,身邊的哪個生命不在好好活着?

花兒努力向陽而開,小草拼命從土裡探出頭來,柳條在微風中輕輕起舞,無不是在感悟生命的美好。

看過這樣一段話:“生命本身沒有意義,它隻是讓我們來感覺一次世間的美好,而這感覺的本身就是意義。”

好好生活,就是為了感覺生命的美好,讓短暫的人生不留遺憾。

經曆該經曆的,錯過該錯過的,無論痛苦傷悲,還是開心釋懷,都是一種非凡的體驗。

當你走完人生,回首過往,你會說,這個世界我來過,沒有留下遺憾,這就足夠了。

最好的人生态度:好好生活,慢慢吃,深深愛

02

好好吃飯,會讓人有歸屬感

孔子在《禮記》中講:“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自古以來,吃飯就是生活中最大的一件事。

每年春節,美味佳肴悉數擺上餐桌,一家人和和美美圍坐一起,好好吃頓飯,家的意義得到最大的彰顯。

此時,煩惱憂愁,抑郁糾結都會抛至腦後,美食的味道,足以療愈身心的疲憊。

可快節奏的生活,讓好好吃飯,幾乎變成了一種奢望。

抖音上有個貨車司機,名叫大海。

一年300多天奔波在外,大海的生活簡單粗暴,吃飯變成了應付。

日子久了,常年漂泊的凄涼感在大海心頭越來越濃。

2017年,大海決定改變,他帶上餐具,把車變成了移動廚房。

幾口鍋,一把剪刀,工具雖簡單,但大海的生活卻精緻了起來,鮮香可口的包子、熱氣騰騰的蕃茄蓋澆飯、配料豐富的披薩……

大海說:“原本隻是為了解決溫飽問題,但現在已經變成了樂趣。我就是想好好過我的日子,享受我平淡的生活。”

好好吃飯,會讓人更有歸屬感。

奔波勞累的生活,有了美味的陪伴,再也不那麼孤單難捱,車也不再是移動的工具,成了溫馨的家。

《深夜食堂》裡說:“食物是能量,是治愈,是珍貴。”

用心制作、享用美食的過程,心會變得平靜踏實,生活也變得豐富起來。

當你用味蕾感受着食物的美味,幸福感就會油然而生。

停下來,靜下心,慢慢享用、細細品味,你會發現,再多的瑣碎與煩惱,與這些源自大自然的食材相比,隻是過眼雲煙。

03

生活最好的樣子,

不是一種得到,而是一種償還

《百年孤獨》中有這樣一句話:“生命中所有的燦爛,都要用寂寞來償還。”

每個人生命中的高光時刻,都是用無數個寂寞的日子換來的。

要麼是血,要麼是汗,要麼就是大把大把的青春年華。

1985年,19歲的殷玉珍帶着一個木櫃和幾件衣服,從陝西靖邊嫁到了内蒙古鄂爾多斯毛烏素沙地。

她的婚房是地窯,吃飯的鍋裡全是沙子,這裡沒有電沒有路,周圍連一個人影都沒有,隻有茫茫的沙海。

殷玉珍看着一貧如洗的家,眼淚止不住地流,想要過上好日子,先要償還欠老天爺的債。

擦幹眼淚,她開始在沙地裡種小樹苗。

即使600棵小樹苗隻存活了10棵,即使5000棵柳樹,被沙塵暴連根拔起,她都沒有絲毫動搖。

17年來,殷玉珠硬是靠着一雙手,在茫茫大漠中,種出了7萬畝綠洲,建起了一座玉珍沙漠生态園,種植的新鮮水果,一直能吃半年。

如今,殷玉珍終于過上了人人羨慕的好日子,但曾經的艱辛和煎熬,又有幾人能體會?

生活不會因你失意而照顧你,也不會因你不幸就偏袒你。

曾國藩曾說:“莫問收獲,但問耕耘。”

生活最好的樣子,不是一種得到,而是一種償還。

過于計較得失,就不能全身心去投入,收獲的自然有限;

當你不求回報,潛心耕耘時,期盼的生活自會不期而至。

最好的生活,離不開勤勞的雙手去創造。

04

好好生活,慢慢吃,深深愛。

曆史學家許倬雲老先生在《十三邀》裡談到了自己的曆史觀:“個人最小,比個人稍長的是政治,比政治稍長的是經濟,比經濟長的是社會,時段最長的是文化,更長的是自然。”

深以為然。

2020新年伊始,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無數人瞬間被擊倒,在病毒面前,生命不堪一擊。

前些日子,河南洪水肆虐,大片農田被淹,一排排房屋被毀,萬千群眾一夜間失去溫暖的家園。

宇宙之大,人在其中,不過一隻蝼蟻,一根細草。

怎樣讓人生變得更有意義?個體應該如何才能幸存呢?

明朝張岱出身顯貴,從小錦衣玉食,生活無憂。

“取清妃白,傾向素瓷”的蘭雪茶,“吹氣勝蘭,沁入肺腑”的乳酪,就是他精心研制的。

喜歡的東西,張岱都能玩到極緻:鬥雞、踢球、唱戲……無不精通。

可他對考取功名沒有絲毫興趣,甚至連答題格式都能寫錯,一生隻中過秀才。

36歲那年,家道中落,曾經的鮮衣怒馬,成了布衣匹夫,終日惶惶不安。不是沒有過在絕境中的掙紮,隻是在認識到自己的渺小和生命的廣大後,他釋然了。

從此,他挑糞種菜,養魚弄蠶,甘之如饴。

即使人到中年,張岱仍不改浪漫本色,看到大雪初霁,哪管冷風嗖嗖,披衣直奔西湖,搖起輕舟劃向湖心亭。

無論世事如何變遷,張岱仍然選擇純粹的生活。

貧窮的日子,也讓他過得富足坦蕩。

或許在别人眼裡,這不是世俗意義的成功,但作為一個生命,張岱獲得了終極的自由。

他一生都在用眼睛、耳朵、心靈、味覺、觸覺,感覺這個世界的美妙。

對生活的認知,讓他超越了肉體生命的限制,實作了對自我天性的釋放。

張岱的一生,充分印證了一個道理:沒有任何一個答案能拯救人生,幸存的最高形式是:好好生活,慢慢吃,深深愛。

一個人,隻有在切身實踐、觀察、感悟中,才能不斷認識和了解這個世界。

最好的人生态度:好好生活,慢慢吃,深深愛

著名作家賈平凹在《自在獨行》中講:“人既然如螞蟻一樣來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數十年裡,該自在就自在,該潇灑就潇灑吧,各自完滿自己的一段生命,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義。”

人這一生,命運不同,境遇各異,無論是灑脫自在,還是命運多舛,都要走完自己的一生。

明天是什麼樣,真的很難預料。

很多時候,無論你能力非凡,還是普普通通,你能把握的東西非常有限。

既然如此,不如就珍惜擁有,活在當下。

無論身處何方,心向暖陽。

該自在自在,該潇灑潇灑,把每一天都活成生命的最後一天。

如此,才不負生命,不負歲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