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大曆七年(772年)壬子科狀元,乃南陽(今河南南陽市)人氏張式。還有一種說法稱,張式應為大學上都榜首。不管怎麼說,張式拿了個第一,是無可置疑的事情。
張式擔任過河南府少尹、河南府尹、水陸轉運使等職務,按說職務不算低。但不知為何,史料關于張式為官經曆和事迹的記載甚少。在這方面,筆者不好胡編亂造。是以,關于張式沒有太多的話好說。
在張式身上,倒是有一個比較吸引人眼球的看點,那就是大唐他們家人的科舉考試成績超好。張式的三個兒子張元夫、張傑夫、張征夫,後來都考中了進士。張式的弟弟張正甫,十四年之後也像哥哥一樣,勇奪狀元桂冠。張家兩代人出了五個進士,其中還有兩個狀元得主,真是讓人無比羨慕。這說明,他們老張家有着良好的家學傳統。尤其是張式,堪稱教弟教子都有方。
因為張式難以獨立成篇,不妨拿他兩個比較有意思的同榜進士同學充充篇幅。
一個名叫暢當,乃河東(今山西永濟市)人氏。在少年時代,暢當不僅學習十分自覺刻苦,還忙中偷閑習武健身,練得弓馬娴熟,是個文武全才。藝多不壓人,暢當的經曆說明,文化學習與體育鍛煉并不沖突。在學習的同時,抽出些時間強身健體,未必就會影響考試成績。
進士及第之後,暢當先是做了校書郎這樣的低級文官。淮西節度使李希烈發動叛亂後,暢當由于有一身不錯的武藝,曾被征召入伍,随軍前往平叛前線作戰。至于在戰鬥中表現如何,筆者沒有查到相關記載,不好亂說。從李希烈叛亂被平定後暢當得以升職的情況分析,他的臨陣表現應當不錯。
暢當在當時是個知名度比較高的詩人,與韋應物、盧綸、李端、司空曙等人多有往來,互有唱酬之作。有意思的是,暢當有首五絕名作,題為《登鹳雀樓》。各位沒有看錯,暢當的這首詩,确實跟王之渙的那首千古名作同名。在當時,還有人認為,這兩首《登鹳雀樓》很有的一拼。好詩共欣賞,在此轉錄暢當《登鹳雀樓》如下:“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王之渙的《登鹳雀樓》,可以說是人盡皆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此詩朗朗上口,連小孩子都會背。而暢當的同名五絕,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太多了。這兩首《登鹳雀樓》,應當說是各有千秋。王詩以言志抒懷見長,暢詩以寫景狀物稱妙。
暢當生卒年不詳,官終果州(今四川南充市)刺史。
另一個名叫胡珦,乃貝州宗城(今河北威縣)人氏。胡珦年少時,家境十分貧寒。志向遠大的胡珦,矢志求學,異常刻苦。但是他的科舉之路并不是很順暢,進士及第之時已經三十有二。
在大學考試中,胡珦的成績比較優異,名次很靠前。獲得進士身份後,胡珦又在吏部铨選官員的考試中名列前茅,進而被順利封官。胡珦是個很有個性的人,為官清廉剛正,從不肯阿谀逢迎權貴。因為這樣的性格,緻使他在官場上長期被打壓排擠,在縣尉、參軍這樣低微的官職上一幹就是多年,遲遲得不到提拔重用。
胡珦的可貴之處在于,雖然長期被邊緣化,進入不了組織的視野,但他卻沒有心灰意冷、牢騷滿腹,更沒有一氣之下撂挑子不幹。在自己的崗位上,胡珦任勞任怨、勤勤懇懇、盡職盡責地工作着,表現出了極大的定力與責任心。因為胡珦“勞績”過人,上司終于良心發現,把他提拔為正縣級幹部(奉先縣令)。此時,距他進士及第,已經過去了二十三年之久。
對于一個官員來說,像胡珦這種耐得住寂寞、不計個人升遷得失的品格,極為難得,值得好好學習。據筆者觀察,如今有不少官員,升官第一年很有新鮮感,第二年也還有些勁頭,第三年就琢磨着該再進一步了。如果五六年、七八年得不到提拔,早就一肚子牢騷、滿嘴裡怪話了。不想當将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光想當将軍的士兵也不是好士兵。一個一門心思想升遷的官員,絕對不會是一個好官,不管他嘴裡的話語如何冠冕堂皇。
後來,胡珦又擔任過禮部郎中、坊州(治所在今陝西黃陵縣一帶)刺史、舒州(今安徽安慶市)刺史、鳳翔府(轄區為今陝西寶雞市一帶)少尹、大理少卿等職務。需要解釋一下的是,鳳翔府于唐肅宗年間設定,号稱“西京”,與京兆、河南、太原、成都并稱“五京”,其規格地位要高于其它的州郡。
心寬者天地自寬。胡珦比較高壽,活到将近八十歲。值得一提的是,胡珦是著名詩人張籍的嶽父。由于胡珦品德高尚,時人對他十分敬重。胡珦去世後,大文學家韓愈專門為他撰寫了墓志銘,給予了他很高的評價。
作者簡介:王離京,筆名谷荻,男,山東壽光人,1958年生于北京,畢業于曲阜師範大學中文系。做過知青、勞工、教師、機關幹部,曾任山東警察學院副院長,二級警監。散文作家,系中國作協會員,發表出版作品累計三百餘萬字,多次獲獎并入選多種選本。相關作品成為普林斯頓大學、斯坦福大學、北京大學、香港大學等著名高校圖書館館藏書目,兩度入選山東省中國小生寒暑假讀一本好書活動前十位重點推薦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