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官婉兒,大唐著名的一代才女,曆經兩朝,遊走在武周與李唐之間,她的一生都沒逃脫政治的魔咒,最終殒命于李隆基的劍下,成為權力鬥争的犧牲品。
對于她複雜的一生,該如何評價?在武周時期,她是站在權力中央的核心人物,對李唐進行了不遺餘力的打壓;武則天死後,她又委身于唐中宗,與一代妖後韋後,和權力欲爆棚的安樂公主,繼續壓迫着李唐勢力。
中宗死後,她的人生又一次面臨生死抉擇,權衡利弊之後,她投到了太平公主門下,企圖讨好李唐勢力,以此為自己赢得一線生的希望。然而,她沒有想到的是,李隆基早已将她拉入下一個權力鬥争的漩渦,她非死不可,不死都不行。
為什麼這麼難?她不過是一個小小女子,如何就卷入政治鬥争而無法脫身了呢?都怪她将自己的身份複雜化了,那麼,她在李隆基眼中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存在?此事還得從頭說起。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一朝選在君王側,開啟最強女秘模式</h1>
毫無疑問,武則天是上官婉兒的貴人,但同時也是她的仇人。上官婉兒的祖父上官儀死于武則天的刀下,并且上官一族還遭受了滅門慘案,那時上官婉兒年幼才躲過了劫,此後連同其母一起被充入了掖庭。
上官家族世代為官宦世家,其母鄭氏也是系出名門,盡管家族敗落,但對上官婉兒的教育卻從未放松。在世事面前,機會都是均等的,前提是看你有沒有準備好。上官婉兒在母親的精心教育下,再加上天資聰穎,又好讀詩書,她的才華很快在後宮漸顯。
直到有一天,她遇到她的貴人武則天後,她的才華終于讓她一夜成名,一朝空降到君王身旁,做起了武則天的貼身女秘書,掌管宮中诏命。
從此,上官婉兒不僅顯示出她超強的社交能力,而且也将自己的才華淋漓盡緻地展現了出來。她與相王李旦、太平公主情同手足,又與武三思及其兄弟交情甚好。朝中大臣将其尊稱為“内宰相”,可見,她在李唐與武周之間驚人的平衡能力。
上官儀有開創一種詩歌風格,稱為“上官體”。上官婉兒憑借這種詩體,時常寫出一些辭藻華麗的宮廷詩,在武則天舉辦的宮内吟詩會上,常常博得武則天的喝彩。
上官婉兒憑借着自己過人的才華和出衆的政治能力,進一步取得了武則天的信任,涉及的工作範圍也更廣了,698年,她開始參與奏章的處理和決策,在處理政事上,她的見解常常和武則天不謀而合。而且有時甚至不等武則天明示,她已經将事情辦理妥帖,這使得武則天對上官婉兒更加倚重。以緻于後來武則天将很多奏章都交由上官婉兒處理,自己隻做最後的批示而已。
武則天為了稱帝先後逼退過自己的兒子,但卻從不舍得将上官婉兒從身邊調離。上官婉兒十四歲起跟随武則天,一直到武則天去世,始終未嫁,但對于一個正常的女性來說,她并不是沒有情感需求。
她曾與武則天的男寵張昌宗私通,被武則天發現後賜了她墨刑,是以在她的額頭處多了一朵“梅花”,但武則天也未是以事将上官婉兒棄之一邊,而是照舊任用她處理政務。可見,武則天對上官婉兒的依賴性還是很強的。
可以說,在武周時期的上官婉兒,不論政治上還是文才上,都得到了淋漓盡緻的發揮,這也為她日後易主奠定了基礎,但同時也埋下了禍根,可謂是福禍相倚。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5">三個女人一台戲</h1>
大唐的女性無疑是璀璨的,武則天死後,李顯複位,是為唐中宗。上官婉兒憑着自己豐富的政治工作經驗和傾城的美貌,順利從武周轉型為李唐的進階人才。
除此之外,她還把自己嫁了出去,做了中宗李顯的婕妤,封了昭容,仍舊掌管诏書事宜。但是,在中宗時代,真正執掌政權的是李顯背後的女人們,她們分别是韋後、安樂公主和上官婉兒。
李顯是個好老公,在他最危難的時候,韋後陪着他度過了那段艱苦的歲月,并且在艱難的歲月生下了安樂公主。是以,這母女倆在李顯心中的份量很重。神龍政變後,為了制衡五大臣,李顯放手讓韋後亂政,并通過上官婉兒,啟用了武三思。
武三思為了加強與李唐的關系,不僅與韋後私通,而且還與李顯結成了兒女親家,讓自己的兒子武崇訓娶了安樂公主。也就是說,中宗時代的李唐仍舊沒有走出武周的陰影。
上官婉兒作為其中的始作俑者,為了讨好韋後、武三思,時常對李唐的子孫加以言語上的侮辱,和政治上的打壓,特别是對當時太子李重俊,安樂公主甚至稱其為“家奴”。可以說,李唐子孫在韋後、武三思把持的朝政之下,基本沒有活路,而且活着還是一種受罪。
是以,太子李重俊反了,殺了武三思武崇訓父子,追殺上官婉兒的時候,她已先行一步與中宗、韋後逃到了玄武門的城樓上,随後李顯用幾句話便降服了叛亂的士兵,随後李重俊被殺。
這次事件之後,上官婉兒怕了,她發現李唐勢力已将自己視為仇敵,而她也深知,韋後一黨喪盡天良,終究走不了多遠。憑着她的政治嗅覺,她開始向太平公主靠攏。
最明顯的證據就是,在中宗李顯過世後,她曾經和太平公主一起為韋後草拟過一份诏書,大意是立溫王李重茂為太子,韋後輔政,相王李旦為參知政事,盡管這份诏書并未被采用,但卻被她刻意儲存了下來。
李唐子孫為了奪回政權,太平公主聯合李隆基,姑侄聯手發動了唐隆政變,将韋後黨一網打盡,而上官婉兒也在這場政變中成為李隆基的刀下之鬼,最終成為政治鬥争的犧牲品。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6">李隆基為什麼不能饒恕上官婉兒?</h1>
話說李隆基也算得上一位憐香惜玉之人,為何對上官婉兒卻半點憐惜之情呢?在沒有遇到楊玉環之前,李隆基還是一位有志青年,緻力于拿下李唐江山的大位。
李隆基與武則天有不共戴天的家仇,他的生母窦氏死于武則天的濫殺之下,在他的心中,對武周并不沒多大好感。在家仇這一點上,李隆基與上官婉兒就高下立判,,上官婉兒可以原諒自己的殺父仇人武則天,并且盡職盡心地為其服務,而李隆基時刻都沒有忘記自己的血統。
或者你可以說,上官婉兒勢力弱小,但太過于政治化的人物,也很難在權力的平衡中求得生存的空間。在李隆基心中,上官婉兒曾是武周時期的紅人,自然也就成了他的敵人,這是其一。
其二,李隆基還有着更大的陰謀,那就是經曆一次政變,他要達到一箭雙雕的效果。第一,拿下唐隆政變的成果,上位成為太子。第二,将太平公納入他下一步的鬥争計劃。
上官婉兒與太平公主從小交往,交情深厚。如果上官婉兒活着,勢必會變成太平公主的得力助手,對自己未來的局勢并無好處。也就是說,在唐隆政變的時候,李隆基已經開始為奪權做準備工作了,并且暗暗開了第一槍。
其三,李隆基成長的時代處于大唐政治的灰暗時期,他親眼目睹了一場又一場的政治博弈,見證了政治的複雜、殘酷和微妙之處。
在他經過了歲月的考驗和洗禮之後,李隆基意識到,要想徹底掃除李唐上空的陰霾,一場政變是不可避免的。而對于一個政治家來說,與太平公主聯手也隻是暫時的,要想将李唐的江山掌握在自己手中,還大唐一個晴朗的天空,他必須高瞻遠矚,看得更遠,才有可能勝出。
是以,但凡在清除異己的路上,能殺一個是一個,能殺兩個是兩個。于是,擁有複雜身份的上官婉兒便成為了他的刀下之鬼。
如果上官婉兒生活在當今,這麼八面玲珑的女性不是一位女強人都難?但她偏偏生不逢時,生于家亂,死于亂世,盡管在大唐曆史上留下了痕迹,但那道痕迹在她心中卻永遠成為一道擦不去的傷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