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缑山仙子,高情雲渺,不學癡牛騃女”出自蘇轼的《鵲橋仙·七夕》。全詞如下:
缑山仙子,高清雲渺,不學癡牛騃女。鳳箫聲斷月明中,舉手謝時人欲去。
客槎曾犯,銀河波浪,尚帶天風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
“缑山”在今河南偃師縣,“缑山仙子”指在缑山成仙的王子 喬。“癡牛騃女”指牛郎織女,在這裡不僅限于指牛郎織女,而是代指癡迷于俗世的芸芸衆生。“缑山仙子,高情雲渺,不學癡牛騃女”贊美了王子喬仙心超遠,不像牛郎織女那般身陷情網。
詞的上片落筆先寫陳令舉的風度,他高情雲渺就像缑山成仙的王子喬。王子喬在鳳箫聲聲的新月之夜,告别家人,飄然而 去。在七夕夜與友人陳令舉分别,詞人自然想到牛郎織女,但陳令舉不像他們那樣癡心于兒女之情。
詞的下片蘇轼想象友人乘坐的小船來到銀河中,當他回到人間時,帶着仙界的天風海雨。接着他評價他們的友誼能夠相逢共一醉,那是前世有緣,當天風海雨飄散後,友人也将随風而去。自古以來,在神話故事中,隻有少數人能夠成仙登天,而王子喬就是其中一位。王子喬,民間也稱王子晉。其實他并不姓王,而是姓姬名晉,字子喬,曾是東周王朝的太子。
據西漢劉向所著的《列仙傳》記載,周靈王的太子姬晉喜歡吹笙,能學鳳凰之鳴。姬晉常在伊水和洛水間漫遊,得道士浮丘公接引,同遊至嵩山居住。人們去尋找他,他就對迎接他的桓良說:“轉告我的家人,七月七日那天去缑山與我相見。”
到了約定的日子,人們果然在缑山上看到了姬晉,他乘着白鶴從遠處飛來,停在缑山之巅向人們緻意,但人們隻能遠遠地望着他,卻無法接近他。幾天後,姬晉再次乘鶴飛入雲霄,再也沒有回來。于是人們知道姬晉已經成了神仙,便為他立廟供奉他。
詩篇裡的姬晉乘鶴引鳳,仙風道骨,令人無比仰慕向往。而曆史上真實的姬晉,人生短暫而凄涼。
姬晉的父親是東周第十一代國王周靈王姬洩心。姬洩心在位二十七年,碌碌無為,唯一一個建造的工程是一座高一百丈的昆昭台,而建造的目的隻是享受高高在上的樂趣。
但他卻生了一個好兒子姬晉。姬晉十五歲的時候就開始以太子的身份輔佐朝政,深得朝臣百姓的愛戴。當時的周王室已經衰落,早不被諸侯放在眼裡,他們聽說太子姬晉年少有為,心中忐忑不安。晉平公曾經強占周王室的田地,擔心日後被姬晉追究, 就派叔向去京城洛陽朝見,以試探虛實。
叔向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學識淵博、口才出衆,可是叔向在和姬晉的會談中卻完全落了下風。他們總共才讨論了五個問 題,在三個問題上都被姬晉問得啞口無言。
叔向回到晉國後,告訴晉平公,姬晉确實非比尋常,日後若是為王一定英明神武,為了避免日後麻煩,不如将土地歸還周王室。
晉國著名的盲人樂官師曠說:“不要急于做決定,讓我去探探情況。”
師曠來到周國後,和姬晉談天說地,十分投緣。在交談中姬晉展現出了淵博的學識和治國的智慧,同時他謙虛低調,對師曠非常尊重。
師曠回到晉國後,也對姬晉進行了一番贊美。但他卻勸晉平公不用擔心,姬晉是不會追究晉平公的過失的,因為他已經身染疾病,活不了多久了。師曠先生雖然雙目失明,但“看”病的功夫卻出神入化。
果然,不過兩三年的工夫,就傳來了姬晉的死訊,他隻活到十七歲。
據說周靈王姬洩心根本無法接受愛子的早逝,哀傷成疾。大臣們擔心他的身體,于是就編故事去哄他,說太子姬晉根本沒有死,而是被仙人浮丘公接到嵩山成了神仙。
誰知姬洩心聽了以後更加精神恍惚。姬晉死後的某年冬天, 姬洩心做了一個夢,夢見太子姬晉乘着白鶴來迎接他。從夢中醒來後他說:“我的兒子來接我了。”随後就去世了。而曆史上關于姬晉英年早逝,還有這樣一個說法。據說周靈王二十二年(前551),谷水(今澗河)和洛水(今洛河)泛濫成災,恐怕會危及王宮。周靈王擔心自己的宮殿受損,下令堵水。太子姬晉立即進谏,認為這樣的方法隻能保住王宮,卻會淹沒百姓的房屋,使百姓流離失所,這是失去民心、消磨國運的行為,萬萬不可行。
然而周靈王沒有聽從太子姬晉的谏言,甚至覺得太子冒犯了他的權威,于是将他貶為庶人。
姬晉為自己的有這樣一位昏庸的父王而擔心,同時也為天下的百姓而憂慮,于是不久後抑郁而終。世人哀憐姬晉的不幸,都說他根本沒有死,而是修道成仙了。
蘇轼借用王子喬的神話故事,稱頌了一種超塵脫俗的飄逸曠達襟懷,表現出詞人渴望像王子喬一樣遺世獨立、羽化成仙的情志,也是詞人對友人陳令舉離别之時的開導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