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漫談,就是不拘形式的談談自己的體會和見解,想到哪說到哪吧。
都知道撞球杆分為兩大類,美式九球杆俗稱大頭杆和英式斯諾克球杆俗稱小頭杆,至于波茨杆或者前節為楓木的小頭杆等諸如此類的産品,我想說存在即是道理,并非主流選擇。這不是論文,是以下文通用俗稱稱謂。本人長期使用的是大頭杆,是以研究的能多一些,小頭杆我也用,隻是在我瓶頸期的時候為了找回“力感”使用,算是對症下藥吧,下面我就“大”、“小”之别,侃侃經驗,提及之品牌,純屬個人好惡,非器材商人,不為逐利,唯主觀體會爾。
就從自己的“兵器譜”說起,入門第一套球杆是ADAM(亞當)的水标杆,力國木牙沖跳一體,在2007年這一套花了我1700多塊,心裡那個美啊,豈不知讓所謂的前輩至少賺去1000大洋,畢竟是水标杆, 11牙鐵牙,談不上什麼打感,作為初學者,更多的是精神需求,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我學會了跳杆,但當時對于沖球沒有認識,以為大力不是出奇迹也就是出悲劇了。第二支打杆是毒藥剛上市的AR2,被後把的造型和顔色還有編制皮把深深吸引着、吸引着,引着,着。。。

透支信用卡2400+拿下,愛不釋手,還在QQ空間裡一頓炫耀,為了配套,又1800拿下VX2.9沖跳一體,
後來毒藥打杆因為皮頭太薄沒有更換,一位球友來了一記遠台低杆把先角打裂了,因為毒藥是科技前節,屬于中空填充的那種,更換先角後再次齊頭斷掉,裡面的填充物長的很像海綿,質地堅硬,後來配不到單前節,索性放棄了,VX2.9 因為一個球友使用跳杆時,最後一節沒擰緊,當我開球時導緻接牙斷裂,從此以後,拒絕别人使用我的球杆,因為心裡有陰影。
毒藥是美洲豹旗下的中端産品,就像ADAM是武藏的中端産品,再比如美茲的EXC、環球的1967系列,再形象點就是奔馳與邁巴赫、豐田與雷克薩斯的關系。值得一提的是現在的毒藥售後做的很好,我身邊的一位球友有一支用了一年半的毒藥打杆,後把産生異響,返廠以後客服果斷換新,不得不說這是一家有良心的器材商。
球杆如果有異響,不要用球杆不停的打球去判斷,扭下前節,皮頭接觸台面,接牙處擡起三到五公分後松手,耳朵湊近台面聽響聲,如有異響先看皮頭是否粘緊,再看先角部分是否有裂痕,不是皮頭問題再看接牙處是否有裂痕,如果是科技前節,中空填充那種的也可能裡面脫膠産生異響;同樣方法判斷後把,先檢查配重螺絲是否擰緊,不是配重的問題,那事情就大單了,可能你的後把要“手術”。
我的毒藥這套球杆廢掉以後,當時撫順的惡魔球杆已經小有名氣,制杆師傅叫成勇,那時候說李明文在那定做球杆,我就又花8000塊定做了一支手工杆,怎麼評斷這支球杆呢?我始終沒有用上手,用它追分輸掉了等同價值後,果斷放棄,雪藏櫃中直至今日,那時候玩的可是五塊十塊的局,那種心情可想而知。以現在對撞球的了解程度來看,真的不是杆的問題,而是自己當時水準不行,隻能人去适應球杆,哪有球杆适應人的道理?身邊的僞高手也多,說什麼的都有,盲目信從最終隻會不知所措,把失敗的原因歸結于别處。在此建議初學階段的愛好者,如果你遇到了同樣的問題,請相信自己的手感,從基本功找原因,再低級的球杆也能為你提供最基本的擊打條件,不論多麼名貴、多麼科技的球杆,抛除材料的珍稀和做工嚴謹、品質過關外,結構基本一緻,就好比桑塔納和法拉利,都是四條輪胎的代步工具,跑車在市區内的功能和家用是一樣的,根本展現不出來,進階的球杆的确能為你提供更極限的杆法支撐,然而以你的階段水準是否駕馭的了呢?中國人講究相得益彰,在撞球上也是如此,你的手感伴随着技術的提升,自然會告訴你是否可以更新你的“兵器”了,切勿頻繁換杆,靠猜和糾結自己的技術問題,結果隻能讓你離成為高手的距離越來越遠。
在定做惡魔這支球杆的時候也讓我了解了一些知識,與你分享。
定做的參數是總重18.4OZ,當時對于用速度控制發力了解的一知半解,聽“高手”講的,就覺得越輕越好,這是個錯誤的“示範”。前節加拿大AAA級楓木,幹燥7年以上,木頭本身就是纖維結構,不停的熱脹冷縮可以使其結構趨于穩定,制成前節後,不易變形,當時成師傅跟我介紹,他的前節錐度是獨創的,因為考慮到中八打法,硬度是必須有的,直到今日很多職業選手代言的球杆前節不适應,都在他那另配一支。素面大刀椰子木,據說國内不産這種木頭,密度較高可以沉入水中,沒有試過。
後把顔色較深的部分叫袖套,不是整體下來,友善套管,拼接而成。白色間接短條那叫“環”,主要做裝飾用,在國外定制一般選配,從前節接牙處、後把的中輪處、皮把上沿、下沿處、袖套下沿處分别稱為A/B/C/D/E環,可選材質和圖案,另加費用呗。
中輪保護做的粗糙,一個是我的名字,一個是他的LOGO。
當時非常流行米卡他先角,額外加三百,再看我這顆超十年老貨,黑卡姆皮頭,不盤也圓潤!
深色點的條紋是木頭裡的糖線,是楓木就會有,不必介意,十多萬GINA也有。
再後來我到了南方工作,偶然機會下跟一位台灣前輩學習美式落袋,期間也結識了很多位台灣球友,在那個階段我了解了撞球許多微觀層面的知識,那時候一個人就玩14.1,晚上通宵到第二天中午三四個人連續兩個月打追235(開倫)和三顆星,受益匪淺,再後來跟着台灣師傅做球具訪遍珠三角大大小小的球台、球杆工廠,參加廣交會,大開眼界,用的是MIT(魅特)出口國外的球杆,也不貴,500一支,特别适應,配了一支單沖、一支魅特紫檀跳,還有一個假的美洲豹的球桶,死沉,但俱樂部級别的冠軍拿了不少;後來在廣交會上看KF(高發)手工杆做的漂亮,後入手一支,配雙前節,折後9500,問題是我當時試打的是實木前節,結果發來的是科技前節,沒辦法把後把返廠,再加兩千配了一支實木前節,使用三個月不上手,一共賤賣了2500。。。當時也真不富裕,可沒辦法,就迷這麼一個愛好,索性傾家蕩産也得折騰。
2012年一代宗師上映,伴随着經典台詞“念念不忘,必有回響”我終于有了第一家球房,我占小股,負責管理經營,一張斯諾克,五張紳迪中式,12張美式,業績不錯,依然用回500塊的魅特打杆,13年接手了一家更大更豪華的球房,全資盤下,我占一半的股份,清一色來力台,中式較多,13張,6張美式,一張斯諾克,LCBA舉辦了兩次,打了兩次季軍,可能出錢又出力吧,來力直營店的經理送了我一支皮爾力的太陽箭,當時賣4000+,但那時候皮爾力的杆不夠細緻,裡面的分段式砝碼配重兩塊以上就鎖不緊,總是松動,現在可不一樣了,我試打無極到萬象,确實有了質的飛越,當然,價格也飛越,最大的感觸是現在皮爾力不論中端到高端,前節的錐度技術是獨家秘技,實際直徑并不細,大概12.8,當你瞄準的時候就像波茨杆的粗細,這個細節要點個贊。
無極官售25900
萬象官售49800
話說我LCBA每次比賽都被同一選手淘汰,因為當時美式玩的多,還小有成績,可打中式肯定是不夠人家打的,當時兩屆都是他冠軍,好在哥們我謙虛又能喝,最終和這個當時用化名混江湖的職業選手成為了好兄弟,之後我們一路從廣西賭到貴州,貴州再到越南邊境,過隧道的時候武警帶沖鋒槍帶警犬查毒,要求把我們的球桶用刀抛開,那真是緊張得。。。後來警犬聞聞沒事,就過關了,我的水準肯定做不了球手,這過程裡怎麼設局、破局、殺豬、過橋再到全身而退改天再叙,總之常吃這門飯的人得有一顆玲珑剔透的大心髒,不然輕則拘留、挨打,嚴重的。。。你可以想象的到。
打網子自然是賺到了,混了一大圈後回到“根據地”,花了三萬多配了一套專業的,當時新出的武藏陽光12P,20000入手,美茲鐵頭跳,美洲豹BK2沖,JF花草魔力桶,後來魁沖比較流行,再換。
峥嵘歲月裡的見證
這套配置當時還是很紮眼的,也許是心裡作祟,總之是很快就上手了,上手就膨脹了,完全沒有一個健康的态度對待這項我最熱愛的運動,那時候錢來的快,去的也快,每天過着紙醉金迷的生活,随便一場小局都是三五個起步,當然我是出資人,負責上場的還是我的好兄弟,在自己的場子裡,我們沒輸過一場,除非釣魚;當時國内二線的選手都來撈金,要麼提前做局打假球,要麼中介服務拿點資訊費,總之心思沒放在技術提高上,擁有最好的條件時我沉溺于把戲和勾當,自然幡然醒悟的結局越來越近,而我,渾然不覺。對于現在的我來說,這段經曆是人生難得的,回到東北老家以後對待撞球依然是山、是水,比以前更加樂山、樂水,享受其中。
說回正題,我用的武藏是實木前節,下塞讓點比較大,當時選擇的時候也有考慮過EXC,混二前節讓點幾乎沒有,特點是母球下塞初始速度高,反應靈敏,而武藏是尾速較持久,我當時發力屬于大開大合類型的,是以選擇了後者,那時候正是楊帆五連冠時期,用的就是EXC,那叫一個火,時至今日,美茲的球杆依然保值,而武藏一落千丈。在南方開球館的時候,世界四大名杆唯獨姬娜沒打過,四大支分别指:SOUTHWEST邵氏、JOSSWEST久威也叫喬西、GINA姬娜、TAD羽毛箭(江湖發音是ta dou),
GINA大彩虹
JOSSWEST
SOUTHWEST
TAD
邵氏我把玩過不下十支,不會用也用不慣,每支大邵都沒有配重,一百多道工藝隻為杆的平衡。最喜歡的是JW,真正的打感犀利,不像邵氏那麼彈,又比TAD稍硬,廣交會最便宜的一支賣四萬多,奈何那時囊中羞澀啊。除此之外還打過Cognoscenti恐龍仙蒂,DP戴爾佩裡,AC卡梅裡,還有我台灣師傅那支帕爾布西卡,英文名我實在是忘了,當時他是台灣甲組選手,要預定這個球杆還得有職業會的證明才可以,88年時候,配了六支前節,到我玩的時候就剩一支了,說實話,也沒打出什麼進階的感覺來,我說的這些球杆如果查曆史,度娘上很友善,很多球友也了解其淵源,比如邵氏現在訂購要幾年以後才到手啊,誰的杆是進入名人堂的,誰的繼承者已經做的大不如以前的老師傅了之類的。我想表達的是,不要神化了這些名杆,首先大陸的愛好者玩的比較多的是中式,美式球杆并不一定适合中式的打法,比如道地的美式杆前節都是13MM,你拿來瞄準視覺上産生不适感,因為你需要準度,13MM的皮頭面積真的很大,美式杆的另一個特點就是中杆飽滿,伴随而來的就是下塞讓點的偏移量較大,木質結構的杆子就是這樣,反之偏移量小的中杆就飄,是以世界上木質結構前節的球杆沒有完美的,隻能選擇适合自己的打法特點的,測試中杆的方法:你把母球貼到庫邊去推進遠台目标球,這樣傳力的回報很明顯,微觀上中杆飽滿的球杆發力擊打,前節是上下震顫,下塞偏移量小的前節先産生微小幅度的彎曲再伸直彈出,因為相對較軟嘛。
再者再名貴的球杆也有品質之分,衆所周知台灣選手楊清順使用邵氏球杆,你們不知道的是他一次性買十支大邵,因為好杆都是真空密封不給試打的,自己從中選出最滿意的一支,其餘賣給師弟師妹,樹的生長總有向陽和向陰的部分,是以同一棵樹的材質也是有密有疏,回報在前節上就是打感的韌性方面,你也可以觀察你的前節是否是兩樣顔色,也針對這個特性才有了後來的科技前節,美洲豹的十片合木,不論314還是Z2,在選料上這十片原材料都是經過測試纖維結構密度接近一樣的放在一起,說通俗點就是陽面的木料放一起,陰面的木料在一起測試再淘汰,最後用膠粘合,保證最大程度上打感的一緻性,早期美洲豹的前節塞是不是很誇張,那中杆輕推呢,如果不飄他就不會出後來的Vantage系列了,對于初學者來說,能秀出一些炫酷的杆法是件美事,對于世界冠軍來說穩定大于一切,這也是美洲豹營銷成功的地方,不得不說,我現在是美洲豹的粉兒,18年五月換了整套黑科技,皇冠五的打杆,12.4前節,REVO沖,紅标空氣跳,球技漲了半個段。
我現在使用的裝備
黑科技的火爆也是因為這根碳纖維能将塞的偏移量和中杆的穩定二者合一,達到完美融合的程度,美茲也不甘落後,19年年初我也看到市面上有人使用,前節粗細分為三個标準,
美茲黑科技前節
(美洲豹是12.4和12.9MM)
中國版與國際版的袖套外觀不一樣
國際版
黑科技前節
一件商品的火爆相伴而來的是利益的驅動,19年年初黑科技供不應求,索性漲價了五百大洋,本來呢這是正常現象,可我在直播間裡發現某器材主播胡噴亂講,故作玄虛,為了賣點器材誤導廣大球友,真是讓我生厭,他說他感覺美洲豹的皇冠一型号球杆,前臂較軟,為了打杆通透推薦使用黑科技前節,我的天哪!你的手細膩的已經超越了航天級了。再不就是打杆犀利、通透、抓球、下塞不讓點等等通用于他從幾百到兩萬多的所有的球杆裡。
大頭杆後把從中輪處到握把上沿處部分統稱前臂,各家制杆技術不一樣,大多都是分體結構,因為中輪固定接牙,長度往往貫通前臂部分,為保證同心度精準再接後臂部分,再套管,你所見的插角也好,素面也好,都是為了好看在套管上做工藝,但實質打感沒有差別。
我買現在使用的這套黑科技時,我有幸當面和美洲豹亞洲區總監步總讨教(克裡斯梅林的經紀人),因為當時我糾結買P3系列還是皇冠系列,他為我詳細解釋了美洲豹的技術結構,與其他球杆工藝不一樣的是C4+技術,後把是整體制作的,然後用酚醛密封中輪處和配重處,那位“大俠”所謂的前臂較軟純屬杜撰,而且說起球杆的力學來,P3的三十片合木結構傳力性要比C4+更優,這是在美國加州實驗室裡用機械臂測試過的,最裡面是十片楓木,中間夾十片臘木,最外再包十片楓木,也是以不能做套管,是以所有的P3系列你看不到插角,再有所有的美洲豹的皮把部分都不是皮質的,三大制杆師制作的限量版除外,皮把是可降解的PU材料,中間層可以有效的吸收汗液,但是有個三五年基本也會揮發失效,還有幾項技術我就不贅述了,官網上有介紹,但是都是英文版的。補充一點,美洲豹快牙和慢牙結構,快牙更耐用,慢牙壽命經測試不如快牙,我現在已經有所體會,不小心杆子橫向受力有脫牙現象。打感方面快牙的傳力在資料上确實略遜一點點,但程度上對于選手來說可以忽略不計,感受不到。是不是又解決了一個江湖傳言?
我就是一名普通的撞球愛好者,我覺得自己有義務把撞球所得分享給我的同好,為這項運動發展貢獻一丢丢的力量,今天先寫到這,因為我要去追分了,這篇漫談,我們慢慢談,随後更新,歡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