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窮追不舍 終獲真相——永修縣城發達路命名理由調查記

永修縣城塗埠鎮有一條“發達路”,這條路東西走向,東起永修火車站,中間穿越新城大道,西止環城路。以新城大道為界,新城大道以東至火車站原名站前路。新城大道以西至環城路原名西二路。為紀念清代皇家建築師“樣式雷”始祖雷發達,2004年6月25日,經永修縣十三屆人民政府第14次常務會議研究決定合并為一條路,更名為發達路。

雷發達,字明所,明萬曆四十七年二月二十一日(1619年4月5日)生于江西省南康府建昌縣新城鄉北山社(今江西省九江市永修縣梅棠鎮新莊村)。雷發達出身木工世家,自幼随父親雷振聲學習木工技藝。在父親的嚴格管教下,練就了一身過硬的本領。明朝末年,雷發達祖父雷玉成攜全家遷徙金陵之石城(今南京市江甯區)。清順治二年(1645年),雷發達和叔叔雷振宙“以藝應募”赴北京參與紫禁城重建。重建太和殿時,缺少楠木做大梁,雷發達建議拆取明陵楠木舊梁充用。大梁上梁之日,清世祖(順治皇帝)率百官親臨行禮。上梁之時,大梁懸而不落。工部長官相顧愕然,唯恐耽誤了上梁吉時。雷發達身着官服,袖揣鐵斧,攀上梁架,咔咔幾斧,大梁落成。世祖大喜,當場面授雷發達工部營造所長班。自此,“上有魯班,下有長班,紫微照命,金殿封官”的傳說不胫而走。從順治二年(1645年)到宣統三年(1911年),雷發達一家八代十人相繼擔任清皇家建築師,時間長達260多年,為皇家建造了大量的宮殿、廟壇、園林和陵寝,被譽為“樣式雷”。“樣式雷”留下了二萬多件極為珍貴的建築資料“樣式雷圖檔”。創造了5項世界文化遺産和1項世界記憶遺産。5項世界文化遺産是故宮、天壇、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及明清皇陵中的清東陵、清西陵;1項世界記憶遺産是《樣式雷圖檔》。

2016年9月,中共九江市紀委和永修縣紀委聯合制作家風家規專題片《江西永修樣式雷:世代不墜的誠德家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時,編導人員把發達路作為紀念物攝入了鏡頭。由于不知道發達路的路名是縣政府為紀念雷發達而命名的,遭到了部分市民的質疑,說發達路的發達是興旺發達的意思,把它說成紀念雷發達是牽強附會。理由是,當時永修縣絕大多數人包括縣上司都不知道永修縣有一個雷發達,更不知道“樣式雷”為中國建築文化和世界建築文化做出過什麼貢獻。

發達路路名究竟是為紀念雷發達而命名,還是興旺發達的發達?江西省社科院王濤老師認為,有必要搞清楚這個問題,給市民一個交待。

6月22日上午,王濤老師在給我的微信中說:“陳老,記得您提及永修的發達路最初是興旺發達的意思,後來附會為雷發達了。這條路是2001年命名的,您那邊若有時間能否煩勞去地名辦看下當時命名的檔案,那上面應該是有當時命名的理由說明的。”“辛苦啦。謝謝。這個地名的附會實際上也反映了雷發達在地域文化中的影響在逐漸增強。後期我想作為名人與地名關系的個案重點研究下。”

6月22日下午,我就去永修縣民政局找地名股的程河水股長。程股長下鄉搞拆遷去了,他在電話中說:“這是上一任股長經辦的,我也搞不清楚。應當兩個意思都有吧。”我問他什麼時候回來?他說要過好幾天才能回來。

6月30日上午,我在永修縣檔案館找到了永修縣民政局2004年4月30日給永修縣人民政府《關于縣城街(路)命名、更名的請示》(永民文[2004]10号),建議将站前路更名為建昌東路;西二路更名為建昌西路。同時,找到了永修縣人民政府2004年6月25日《關于縣城街路巷命名更名的通知》(永府字[2004]18号),通知稱根據我縣曆史沿革,并廣泛征求當地群衆的意見,經十三屆縣政府14次常務會議研究,決定将站前路、西二路更名為發達路。更名理由檔案都沒有講。6 月30日,我把兩份檔案的影印件發給了王濤老師。同時表示再找找,看能不找到縣政府常務會議的記錄。

窮追不舍 終獲真相——永修縣城發達路命名理由調查記
窮追不舍 終獲真相——永修縣城發達路命名理由調查記
窮追不舍 終獲真相——永修縣城發達路命名理由調查記
窮追不舍 終獲真相——永修縣城發達路命名理由調查記

7月5日上午,我在永修縣人民政府辦公室找到了2004年6月25日永修縣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的《永修縣人民政府常務會議記錄摘編》,這份記錄摘編仍然沒有發達路的更名理由。我把檔案的影印件發給了王濤老師。王濤老師回複說:“可能是與其他事相比,道路命名不是很重要的緣故。”“隻有問當事人了。”我說:“當時主管副縣長歐陽潔後來升任永修縣政協主席,現退居二線,我再找她回憶一下。”

我打電話給歐陽主席,問她:“2004年您擔任永修縣副縣長時,縣政府将火車站前的站前路和西一路合并為一條路并更名為發達路,理由是什麼?是為了紀念雷發達嗎?”她說:“是為了紀念雷發達。建議是縣民政局局長陳道國提的,他當過梅棠鎮的書記,知道雷發達和‘樣式雷’。她簡要地介紹了雷發達和‘樣式雷’的情況和貢獻,與會人員一緻同意陳道國局長提的建議,把站前路和西二路合并一條路并更名為“發達路”。我很後悔當時沒有在發達前面加一個雷字,直接叫‘雷發達路’,就不會引起市民質疑了。”

晚上,我又打電話給永修縣政協前副主席陳道國,詢問發達路命名的事。陳道國說;“把站前路、西二路合并一條路、更名發達路的建議是我提的。我當時是縣民政局長,參與了縣政府的常務會議。在這之前,我曾經擔任過梅棠鎮的黨委書記,知道雷發達和‘樣式雷’是世界名人。火車站是永修縣的視窗,把站前路更名發達路有利提升永修縣的名氣。”我問他:“那縣民政局給縣政府的請示為什麼建議把站前路更名為建昌東路?”陳道國說:“我不在家,那個請示是副局長和辦公室的人搞出來的。”至此,終于搞清楚了發達路命名的理由。陳道國說: “發達路确實是為紀念雷發達而命名的。當時,縣政府計劃在路旁邊立一個《路名說明牌》的。因為要花幾千元錢,縣政府沒有撥款,縣民政局就沒有把《路名說明牌》立起來。如果當時把《路名說明牌》立起來了,市民就不會産生疑問了。”

窮追不舍 終獲真相——永修縣城發達路命名理由調查記

文章作者:陳前金

文章來源:永修縣樣式雷文化研究會

編輯:劉優華

校對:郝志堅

責任編輯:劉優華

江西地名研究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