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全景式回顧抗美援朝戰争(四十六)薩鎮冰的抗美援朝詩作考據

全景式回顧抗美援朝戰争(四十六)薩鎮冰的抗美援朝詩作考據

薩鎮冰生于清鹹豐年間,幼年接受近代海軍教育,曾經留學英倫。壯年時作為北洋水師的一名軍官,曾與劉步蟾、鄧世昌等人并肩奮戰。他是北洋水師在甲午戰争中覆滅後少數的幸存者,曾先後作為清朝的海軍提督和民國初年的海軍總長為重建海防殚精竭慮。他于94歲鶴齡仙逝時,已經是人民共和國的第三個年頭了。一位經曆了清、北洋、蔣記民國和人民共和國四個曆史時期的傳奇人物。

全景式回顧抗美援朝戰争(四十六)薩鎮冰的抗美援朝詩作考據

網上盛傳,這位世紀老人晚年曾經有這麼一件事: “1951年,中國志願軍在北韓戰争的三次戰役後打進了漢城,薩鎮冰得知此事,回想起50多年前的甲午悲歌,當即作詩一首:‘五十七載猶如夢,舉國淪亡緣漢城,龍遊淺水勿自棄,終有揚眉吐氣天’。”

薩老1952年去世,是以,他确實在生前經曆了抗美援朝志願軍攻克漢城的事件,那麼,這首詩到底是不是他的作品呢? 從詩的内容看,無疑是感人的。但是,從形式上看,實在難以讓人相信出自薩老之手。因為它雖然是舊詩的格式,卻完全不符合舊詩的格律規則。 首先,它不押韻。

二四句的尾字“城”和“天”韻母完全不同,甚至不相近。不要說寫詩,就是順口溜,也不會不押韻到這個地步。有人可能懷疑,也許是古今音的不同導緻的。然而,薩老生活的年代到現在也不過一百年,漢語的語音已經基本固定化,沒有這麼大的變化。而且,即使按照古代的韻書——也是數百年來所有詩家共同遵循的“平水韻”來看,這首詩也是不押韻的。

全景式回顧抗美援朝戰争(四十六)薩鎮冰的抗美援朝詩作考據

四句尾字在平水韻中的韻部分别是: 夢 去聲 一送城 下平 八庚棄 去聲 四寘天 下平 一先 全部都不同的。按照平水韻,顯然不押韻。是以這不是古今音的問題,無論是古音、今音,都不押韻。 又有人說,這四句詩也許不能作為絕句來要求,古體詩的押韻規則不是靈活的多嗎?

不錯,古體詩比之近體詩(律、絕),确實格律上比較自由些,但也絕對不是說可以不押韻的。隻是它可以押仄聲韻(近體詩一般隻能押平聲韻);可以押鄰韻(就是平水韻中相鄰的兩個韻部,如上平中的“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如果是近體詩,那麼所有的韻字都隻能從一個韻部中取,而如果是古體詩,則可以從相鄰韻部中取,也視為押韻);可以上去通押(在選擇“鄰韻”時,上聲韻部和去聲韻部是可以同時選的(入聲不行))。

然而上面這首詩的“八庚”和“一先”兩個韻部,雖然同屬下平,但相距甚遠,已經完全算不上“鄰韻”了。

全景式回顧抗美援朝戰争(四十六)薩鎮冰的抗美援朝詩作考據

是以,即使按照古體詩要求,這首詩也不押韻。而如果将它視為絕句(近體詩),那就更麻煩了。因為近體詩對押韻的要求更高,除了首句可以押鄰韻外,偶數句(絕句的二四句;律詩的二四六八句)必須押同個韻部,押了鄰韻也被稱為“出韻”,是犯規的。

唐人處于古體詩到近體詩的過渡期,出韻的情況還比較多見。宋詩特别注重格律,這類情況幾乎就沒有了。

其次,近體詩對于平仄的要求也很嚴格,這四句按照絕句平仄來看毛病就更多了: 首句:“載”應該用平聲字,錯用了仄聲。“如”應該用仄聲字,用了平聲。次句:“國”應用平聲,而用了仄聲(“國”在國語現在是讀平聲的,但是在平水韻中是入聲字);“亡”應用仄聲,而用了平聲。三句:“自”應用平聲,而用了仄聲。隻有末句(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無誤。

綜上,這四句,内容上也許反映了一種令人感動的情緒,但從詩詞格律上看,完完全全是不合格的,是根本不懂舊詩的人才會寫出來的。薩鎮冰老人作為一位生于前清、長于舊社會的舊人物,會毫無詩詞的常識嗎?他11歲進西式學堂學習海軍,但在這之前,肯定也還是接受過舊式啟蒙教育的,不會對詩詞格律完全沒有概念。

全景式回顧抗美援朝戰争(四十六)薩鎮冰的抗美援朝詩作考據

而這首詩,目前似乎能找到的出處都是在網上(包括中文維基百科、百度百科),而在薩本仁所著《薩鎮冰傳》裡,卻沒有收錄。這本書中倒是收有薩老在解放後寫的另一首詩:

中華解放兩周年,耕者而今各有田。

治匪法嚴無報警,救鄰師壯盡稱賢。

一生勞動功為巨,四海和平志益堅。

愧我頹齡難建樹,小詩奉祝助宣傳。

這是薩老在1951年國慶時所作。内容是一般的歌頌,就藝術水準而言可能無足稱道,但是,從格律上看,這卻是一首四平八穩的七律。通篇押下平一先韻,平仄準确無誤,頸聯颔聯對仗工整。

全景式回顧抗美援朝戰争(四十六)薩鎮冰的抗美援朝詩作考據

這充分說明了薩老也許沒有多少詩才,但絕對是懂格律的,是會作近體詩的,而且一直到他的晚年還能寫出這樣工整的律詩來,是以絕無可能作出那種無韻無平仄的“絕句”。

那首“五十七載猶如夢”,很有可能是僞作,甚至極有可能是近年一些好事而又不懂舊詩的網友替薩老編出來的。 至此,似乎已經找到了真相,然而,反而不能不在心中泛起一些遺憾。

畢竟,薩老可能是惟一一位有幸活到1950年代的北洋水師将領;畢竟,他正是在那一場因北韓而起的失敗戰争中失去了幾乎所有的戰友,自己也承受了投降之恥;畢竟,他是少數能夠親眼見證,在當年葉志超之流倉皇潰退、一夜500裡遁回鴨綠江的那條舊路上,一支中國軍隊,勢如破竹、直取漢京…………

這位為國家執戈奮戰了一生的老軍人,該當有多少感慨!多麼希望,能有筆墨記錄下他的這份心情!

終于,在《薩鎮冰傳》中,我們真的找了一首薩老與北韓戰争相關的詩作:

師入三韓大有聲,海東形勢一番更。

美軍屢敗終難振,華裔方興孰敢輕。

結日陰謀違夙約,援朝義舉洽群情。

中蘇兩國臨斯世,同德同心緻太平。

這是一首工整的七律,固然,它的用詞可能不及那首僞作那樣的“燃”,但是,卻讓我們清晰的感覺到這位世紀老人因為中國軍隊的勝利而歡欣鼓舞、因為全中國人民在這場立國之戰中所煥發出來的團結奮發精神而感奮的心情。“華裔方興孰敢輕”,當年在清政府手中輸出去的國運,終于迎來了轉機;當年渙散、頹唐、從肉體到精神都病态着的民族,彷佛在一夕之間又綻放了她曾經照耀曆史的光芒與尊嚴。 現在的我們可能已經很難準确估量,這給薩老帶來了何等的快慰!

薩鎮冰,字鼎銘,海軍上将,出身于福州著名的色目人家族。生于前清鹹豐六年,卒于西元1952年4月10日,新中國治世的第三年。

全景式回顧抗美援朝戰争(四十六)薩鎮冰的抗美援朝詩作考據

清朝滅亡後,由于曆史的局限性,薩鎮冰成為軍閥混戰時期的一股勢力,還曾支援過蔡廷锴将軍的十九路軍。抗戰期間,已經年逾八旬的薩鎮冰在全國各地積極遊走,宣傳抗日救國,而且思想上也發生了進步性的重大轉變。

1940年,當時在西安的薩鎮冰啟程通路延安,但在中途被蔣介石的親信朱紹良攔截,但這并不能阻止愛國老人薩鎮冰心向革命。抗戰勝利後,薩鎮冰擁護中共,拒絕随反動派逃往台灣,為福州解放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

全景式回顧抗美援朝戰争(四十六)薩鎮冰的抗美援朝詩作考據

客觀地講,薩鎮冰老人支援中共并不是因為他很了解社會主義,而是憑借幾十年的閱曆認識到“隻有共産黨才能救中國”。1951年,中國人民志願軍打進漢城,将籠罩在東北亞幾十年的甲午失敗的陰雲一掃而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