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氏太極拳圖說》——五大纏絲論述

在陳鑫所著的《陳氏太極拳圖說》一書中,關于纏絲的論述主要有五大部分,現僅将其原典之圖文PO出,并将文字部分加入标點符号,以便武友閱讀。

《陳氏太極拳圖說》——五大纏絲論述

一、太極拳仿河圖作纏絲圓勁圖

河圖實為纏絲精之祖,單開如一字,兩頭合注,周圍撐開,則為太極圓圖。錯之則為纏絲圖,雙之則為褊圖,再雙之四角撐開,則為方圖。至三角、五角、六角、七角、八角、九角,皆方圖也,皆由一生二而推之也。即堯典所載日月運作,錯綜之纏次圓圖,莫非由一字所生也。茲不俱論此圖專主纏絲勁說,因拳中股肱宜用,故推及之。

太極拳外形方圖(此圖雖未言及纏絲,但纏絲之概念,實寓于其中,故一并介紹。)太極拳仿洛書作行體方正圖洛書實為方形之祖,太極拳仿洛書作行體方正圖,猶智欲圓行欲方之意。太極拳實系外方而内圓,上圓而下方、方者其形,圓者其神也,耍拳者不可不知。打拳雖有時倚斜,然斜之中,自寓有方正之意。此八角方形也,一摸其棱即成太極圓圖矣。方由圓生,圓因方成,此方圓相通之理,要皆本一字所生。

《陳氏太極拳圖說》——五大纏絲論述

二、太極拳纏絲精圖【注意他所用的名詞為纏絲「精」而非纏絲「勁」】

吾讀諸子太極圓圖而悟,打太極拳須明纏絲精。纏絲者,運中氣之法門也,不明此,即不明拳。

第一白路與黑路以象無極中自存太極之陰陽也。第二白路黑路以象太極生兩儀。兩儀,陰陽也,即天地也。第三白路黑路以象人,人秉陰陽五行之氣以生者也。第四白路即孟子所謂浩然之氣,黑路即人之血氣,配以道義,即為正氣,即是浩然之氣。第五白路,即道心,是以宰乎氣者也。氣非理,無以行此性中之理也。黑路即人心,聖賢所謂私心也。中間白點即克念,黑點即罔念也。惟聖人但存克念,去其罔念。罔念,即告子所謂食色性也,人皆有之。人能去此一念之私,使之永不發動,則純乎天矣。純乎天,則打拳皆随天機動宕,莫非自然而然,活潑潑地太極原象,皆從吾身流露。

外三大圈,推陰陽所自始。内三圈,言陰陽有所宰。内三圈皆在第三圈人所秉受之中,本不必再圖,恐打拳不知理以宰氣之故爾,非另外别有一圖也。姑圖之,令人易曉要之。内三圈,皆在第三圈之中,第三圈皆在第二圈之中,第二圈皆在第一圈之中。此圖專言衛生之本,還氣妙訣,能善運氣,始能衛其生命。能衛生命則複,性有所資養,氣有所賴矣。此太極拳,是有益于身心性命之學,聖賢言修身在複性,此言衛生運氣以為修身複性之本。未知是否,姑為圖說,以留笑柄。

《陳氏太極拳圖說》——五大纏絲論述

三、人身纏絲圖

人身纏絲正面圖渾身俱是纏勁,大約裡纏外纏皆是随動而發。有左手前,右手後;右手前,左手後,而以一順合者;亦有左裡合,右背合者;亦有用反背勁而往背面合者。各因其勢之如何,而以自然者運之。

足大指待手氣走足後,乃與手一齊合住,此時方可踏實。其勁皆發于心内,入于骨縫,外達于肌膚。是一股非有幾股勁,即氣之發于心者,得其中正,則為中氣,養之即為浩然之氣。

人身纏絲背面圖背面頭頂為頂勁,大椎為分路,分路下為膂,正中骨為脊,兩腎為腰。足之虛實因乎手,手虛足亦虛,手實足亦實。

《陳氏太極拳圖說》——五大纏絲論述

四、太極拳纏絲精論

太極拳,纏絲法也。進纏,退纏,左右纏,上下纏,裡外纏,大小纏,順逆纏,而要莫非即引即纏,即進即纏,不能各是各着。若各是各着,非陰陽互為其根也。世人不知,皆目為軟手,是一外面視之,皆迹象也。若以神韻論之,交手之際,剛柔并用,适得其中,非久于其道者,不能澈其底蘊。兩肩亸下,兩肘沉下,秀若處女見人,肆若猛虎下山。手即權衡稱物而知其輕重。打拳之道,吾心中自有權衡,因他之進退緩急,而以吾素練之精神臨之,是無形之權衡也。以無形之權衡,權有形之迹象,宜輕宜重,而以兩手斟酌,适得其當,斯為妙手。

五、太極拳纏絲法詩

七言古

動則生陽靜生陰,一動一靜互為根。果然識得環中趣,輾轉随意見天真。

其二

陰陽無始又無終,來往屈伸寓化工。此中消息真參透,圓轉随意運鴻蒙。

其三

一陣清來一陣迷,連環阖辟賴撕提。理經三昧方才亮,靈境一片是破璃。

五言

古理境原無盡,端由結蟻誠。三年不窺園,壹志并神凝。自當從良師,又宜訪高朋。處處循規矩,一線啟靈明。一層深一層,層層意無窮。一開連一合,開合遞相承。有時引入勝,工欲罷不能。時習加黾勉,日上自蒸蒸。一旦無障礙,恍然悟太空。

另外在《陳式太極拳》(沈家桢、顧留馨合着)與《炮捶-陳式太極拳第二路》(顧留馨着)中,還收錄了陳鑫的〈太極拳發蒙纏絲勁論〉,一并錄之于下供武友們參考。

太極拳發蒙纏絲勁論

太極拳,纏法也。纏法如螺絲形運于肌膚之上,平時運動恒用此勁,故與人交手,自然此勁行乎肌膚之上,而不自知,非久于其道不能也。其法有:進纏,退纏;左纏,右纏,上纏,下纏;裡纏,外纏;順纏,逆纏;大纏,小纏。而要莫非以中氣行乎其間,即引即進,皆陰陽互為其根之理也。或以為軟手;手軟何能接物應事?若但以迹象視之,似乎不失于硬,故以為軟手。其周身規矩:頂勁上領,裆勁下去(要撐圓,要合住):兩肩松下,兩肘沈下,兩手合住,胸向前合;目勿旁視,以手在前者為的;頂不可倒塌,胸中沈心靜氣;兩膝合住勁,腰勁下去;兩足常用鈎勁,須前後合住勁,外面之形,秀若處女,不可帶張狂氣,一片幽閑之神,盡是大雅風規。至于手中,其權衡皆本于心,物來順應,自然合進退、緩急、輕重之宜。此太極之陰陽相停,無少偏倚,而為開合之妙用也。其為道豈淺鮮哉!

陳鑫,陳氏太極拳第八代傳人,清末歲貢生,近代中國國術史上著名的太極拳理論家。祖父陳有恒,祖叔陳有本,俱以家傳太極拳著名。陳有本創造陳氏新架,陳有恒中年不幸溺亡于洞庭湖,陳鑫父仲甡、叔陳季甡遂改從叔父有本學拳。

其所作的《陳氏太極拳圖說》是一部全面介紹陳氏太極拳曆史、理論、技術以及相關知識的專著。全書有着圖說詳明、技理交融、以訣示要、适用面廣等特色。全面總結了陳氏數代積累的太極拳傳承實錄和實踐心得,是陳鑫一生心血的結晶。不論從陳氏太極拳在整個太極拳發展中的作用,陳鑫的國術閱曆、寫作目的與功苦,還是從該書展示出的拳理、拳技和揭示出的陳氏不傳之秘去推敲,這部書都稱得上是一部值得泛讀、精讀、研讀,乃至值得必讀和收藏的拳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