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記憶中的高崗水井

作者:木博士74

這是鄉村裡一個大村莊,原人民公社的一個大隊部坐落地,也是雙墩一支大姓“高崗李”的聚居地——高崗。這個村莊今處于整體拆遷的布局中,但也在近二十年間取消農業稅及城鎮建設大量引入農民工中基本荒廢了。筆者幼年在此生活過,四十多年後再去走訪,已全然不識。中青年人大體不在家,剩下看門的是幾位老人;改開後亂建的新式房屋也已破敗不整;雜草遮路,荒樹掩門。

高崗也随着北城大建設的發展快要拆遷重建了,家戶沒什麼可保留或遺憾的,但唯一值得遺憾的,是一口古老的水井,它是搬不走的,廢了也可惜。

高崗這口井的曆史當在明、清時代或更早的朝代挖建的。因為高崗的居民絕大部分都姓李,其祖是明初朱皇帝從江西強制移來的.又據說高崗原有三口井,三角鼎立。我童年時聽高崗的二表哥說,他家門前場地上(村子的南面)有一口老井,但在日本鬼子侵犯時填掉了。現在保留完好的這口井在原村莊的東邊,一塊整片青石打磨成圈狀的古老壇口,井壁皆為青磚砌成。

該井成于何時,具體不了解,村子裡老人大都已不在,尚存一二已八十多歲的老者,也不知其井何年何人建。

但據我及村裡所有中年人知,1966年夏秋大旱,方圓幾十裡内村莊的井水都幹枯了,連住紮胡小郢附近的勞改大修隊機械打的井都幹掉了,聽說高崗這口井沒幹,便紛紛來高崗打水吃,當年人民公社大集體,誰也沒權利據奇為私。我們記得,來高崗這口井排隊打水的,除了大修隊,還有河西、大陸店、牛車棚等好幾裡路以外的村隊社員人家。最後打到井底渾水,但歇了一半個時辰後,又是一井清亮亮的水。

現在高崗留守老人李家禮說:這井水好,煮粥好吃,煮飯香。這的确是,當年我在高崗,和大人們一樣,每天用小吊桶打水,大桶挑水——少年時代的我當然隻挑小半擔水,半擔半擔的挑滿一缸——煮粥煮飯燒茶水,那麼的清香美味,是我今天吃自來水所不得的。

但僅憑其,對此井的寶貴尚無過多的證據,高崗老少都無人知道其曆史了。

中國古老的水井大都有各自的特點和傳奇故事。古老的水井是成村,成鎮,成城市的一個起點:它因一個“金眼”(地下水湧口)的出現,由一兩戶人家增至多戶相聚成村,有的又擴大成鎮,成城。所謂“市井”一詞即從這來。過去有各種農付産品交流貿易的地方主要是祠堂、寺廟的門口及井壇旁邊。井邊打水和洗衣洗菜的人多,稍帶轉換交流買賣些物品,漸而成市,即所謂“市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