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達164分鐘的《007:無暇赴死》完美地完成了一項壯舉,每一個鏡頭都在叫闆最虐心的愛情片,每一個鏡頭都堪比一片最濃郁的安眠藥。跨世紀60年的007,怕是要就此安樂死。
「Bond,James Bond」,自從影壇常青樹肖恩·康納利于上世紀60年代飾演的第一代007喊出這句标志性的台詞後,007的形象便深入人心,幾乎家喻戶曉。
直至千禧年前後的愛爾蘭人皮爾斯·布魯斯南,他将007的機敏,潇灑,風流倜傥演繹到極緻并将007的形象推上了巅峰。
愛爾蘭人的自帶007屬性兼出色演出,确實滿足了絕大部分人對于伊恩·弗萊明筆下邦德的完美想象。
布魯斯南這豎立起來并無可挑剔的标杆,也就注定了後來者将難以企及。
這一代的007丹尼爾·克雷格便是如此,自2007年出演邦德至今,處處飽受争議。可以說,當初對愛爾蘭人的贊譽有多高,對克雷格的不滿就有多深。
是以這15年來的5集007,消耗的是品牌效應,消費的是幾十年難以褪色的情懷。
然而,如果單純将最近幾集007的欠佳表現算在克雷格的頭上,顯然有失公允,這隻不過是水面冰山。
那麼,讓我們來看看這一代的系列007影片有哪些槽點。
<h1 class="pgc-h-arrow-right">選角之殇</h1>
誠然,穿上西服的克雷格自有一翻天然的英國紳士即視感,但你不會想象得到,潇灑至極的邦德居然還會有這樣的狼狽畫面:
在氣場強大的M面前,他如同犯了錯的孩子。缺了一份從容一份幽默,一份自信一份機警,還有一份風流倜傥。反而多了一些固執一些沖動一些魯莽:
而頂替朱迪·丹奇,出演重要配角M的拉爾夫·費因斯,則殺伐決斷不足,平庸有加:
另一位不可或缺的後勤成員,調皮又可愛的軍需官Q。此角作了大膽的嘗試,符合當下的審美,相對成功:
<h1 class="pgc-h-arrow-right">标配元素略顯疲勞</h1>
比如當下的邦女郎,妩媚有餘卻略感檔次不足;
Q五花八門的高科技玩意,可發揮的空間越來越有限,幾乎千篇一律。
<h1 class="pgc-h-arrow-right">迷之編劇</h1>
毫無疑問,這一代的邦德在女性觀衆這裡反而會加分不少。
因為風流倜傥的邦德不僅說愛,還悄咪咪地談起了情;
不僅羅漫蒂克般地花式談情,還談得跟普通人一樣轟轟烈烈,愛得死去活來遍體鱗傷。
感覺怎麼樣?反正我覺得夠新鮮夠刺激,然後當然是意見要保留了。
呆看《無暇赴死》時,總有那麼幾百個瞬間,疑惑于不知道看的是動作片還是愛情片,甚至是紀錄片?
沒錯,就是這種感覺。007玩出了迷之高度啊,不禁暗暗自責一翻,真是牛嚼牡丹呀。
<h1 class="pgc-h-arrow-right">小結:</h1>
當下動作大片的主流元素,無外乎超巨來抱團,場面要火爆要新鮮刺激,而中國元素又怎麼能少得了?
比如速激,比如極限特工,又比如特種部隊,還比如敢死隊……
這些時下的銀幕經典或多或少都涵蓋了以上的元素。
單打獨鬥已成為過去式的論調,同樣适用于一衆商業片。
看看我們國産的各種大片,就恨不得将所有的港澳台及内地大伽燴在一起。
一切不過服務于市場而已。
007自帶厚重的品牌傳承,但如果不貼合當下的市場,不果斷轉型,不納入中國元素,沒有清晰的産品定位,那麼,經典的007系列将會如同《無暇赴死》中的邦德一樣,悲情赴死,灰飛煙滅。
品牌不拉新終會老化,而濃厚的情懷也會有消耗殆盡的一天。
曾創造影史巅峰《亂世佳人》的百年米高梅公司,已然老去,并迎來了網際網路巨擎亞馬遜,也目送了這一代邦德的悲壯謝幕。
以終為始,終點也許就是新起點。
确實不希望看到,曾經風靡全球的007就此成了無數人的回憶。
讓我們翹首以盼夢幻的「Bond,James Bond」,重獲新生。
相信他,殺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