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減少“小眼鏡”得給孩子更大空間

日前,《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公布三年成績單,資料顯示,2020年全國兒童青少年的總體近視率較2018年下降0.9個百分點,基本完成了既定目标。

資料向好折射防控成效,但平心而論,即便是降到52.7%,超半數的兒童青少年近視率依然十分驚人。目前來看,電子産品的過度使用,已成為對孩子視力最大的傷害源。一些孩子玩遊戲成瘾,空餘時間幾乎離不開手機電腦;一些老師過度依賴電子教學,發課件、留作業都得上網;再加上一些校園全面推進資訊化建設,原本動手動腦的課外實踐也得跟電子螢幕扯上關系……雖然《實施方案》對“去電子化”提出諸多要求建議,但對作為網際網路原住民的“00後”“10後”來說,不論是學習還是生活,都很難與電子産品脫鈎。

事實上,這些年與防控近視同步的,是整個教育領域的減負改革。特别是今年以來,“雙減”舉措不斷落地,“唯分數”的壓力得以緩解。孩子有更多時間從繁重的課業負擔中跳出來透透氣,但這并不意味着一定會從電子螢幕前解放出來。減負的要義,是讓孩子能将更多時間精力投諸于開拓視野、強健體魄等綜合素質方面。可問題在于,現在的城市空間資源相對緊張,很多時候,孩子的日常戶外活動要麼是在樓下遛個彎兒,要麼是為了應付體測原地鍛煉幾分鐘,既沒有真正接觸到大自然,也沒體會到運動帶來的快樂。最後,往往覺得還是手機“更好玩”,又一頭紮回螢幕裡。

兒童青少年近視是個系統性問題,治标更得治本,需要的是方方面面的合力。一方面,學校、家長得充分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僅要把自由探索的時間還給孩子,更要引導他們規劃好這些時間。更重要的是,全社會也應當有所行動,多為孩子提供更大活動空間。比如,平常那些看似不起眼的“邊角地、畸零地、裸露荒棄地”,都可以通過一定程度的改造擴大範圍、減小危險,讓小朋友們玩得盡興些;再如,社群也可以多張羅一些家門口的文體活動,讓放學後的孩子們可以參與進來……孩子們将從這些身邊的改變中獲益,也會推動全社會的教育觀念不斷革新。

手裡的紙風筝、腳下的橡皮筋、田野裡的追逐嬉戲……這是很多人兒時的回憶,也在不知不覺間塑造了強健的體魄、健全的人格。今天,留出時間和空間讓孩子們去跑去跳,不僅僅是為了摘掉“小眼鏡”,更是為了讓他們擁有全面發展、健康快樂的成長之路。(鄭宇飛)

來源:北京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