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躺在床上刷朋友圈,刷到一位朋友曬出的一張長長的書單,上面羅列着他上一學年讀過的所有書。
我點開看起來密密麻麻的縮略圖,開始數到底有多少本,數到七八十本時,就數不下去了。
一陣強烈的悔意和羞恥感湧上了心頭,我回想了我的上一學年,空虛的時光裡被強行塞滿大大小小可有可無的事,看似忙忙碌碌,但心靈卻沒有得到片刻的甯靜。
“你是怎麼做到一年讀那麼多本書的?”耐不住心底的好奇,我在評論區裡敲下了這麼一段文字。
他很快便回複了我:“專業所需,空了就看,漸漸就有這麼多了。”語氣自然,見怪不怪,沒有一絲驕傲和顯擺。
我回複了他一個大拇指的表情,内心依舊不服,像個賭氣的小孩子,随意搜尋了書單上的幾個名字,發現都是幾百頁的大部頭書。
我酸酸地在心裡嘀咕着,也不過就是幾本書罷了。但是不得不承認,他是真正能夠和自己獨處的人。
在這個喧嚣的凡世,辟出一條蹊徑,帶着幾本書走去,乘着一陣清風歸來,雲遊在天際,淡然地看着我們這些随波逐流的人。
我并不是羨慕他讀了多少本書,而是羨慕他在大學生活中,能夠靜下心來把自己想做的事做好。
曾經我也立下過雄心壯志,在四年的大學生涯中,要留點時間給自己,絕不被别人牽着鼻子走。
在開學第一天,學校給每位新生發了一張願望卡,寄往四年後的今天。我雄心勃勃地寫下了:1、每周看一本書 2、每天去操場上跑步 3、培養一項自己的興趣愛好
卡片載着我的滿心期許被投進了信箱,儀式結束的一刹那,落日最後的餘晖隐入群山,天空中的霞光退去,暮色逐漸升起。
曲終人散,我最終背着包走向了最平凡不過的宿舍樓。
也許這是我們大多數人的歸宿。
大一第一節課老師說了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話:“大學就應該一半時間上課,一半時間留給自己。”
這句話曾讓我心潮澎湃,現在想來,也不過是心潮澎湃罷了。
我們确實如老師所說的那樣,有大量自由支配的時間。在最開始的一個月,我每天在晚自習後跑步,課間看看自己喜歡的書,有空會刷一刷四級的題目。那段時間,我的心情是彩色的,覺得自己已經赢在了起跑線,仿佛能看到四年後的黎明。
我們總是在開頭熱情洋溢,在中途踽踽獨行,到最後泯然衆人,回顧自己的一生,聲聲歎息,和着淚水提筆寫下回憶警示後人,後來者又聲淚俱下地開始新一輪的輪回。
我無數次幻想過自己能過一個與衆不同的大學,卻逐漸混入衆生之中無處可尋。
在後來的大學生活,我去跑步的次數屈指可數,課上開始悄悄刷起了微網誌和知乎,四級題目再也沒有動過,每天為着ddl的到來焦慮自責。
開學典禮上激情宣誓的場面依然在我腦海揮之不去,我記得我對室友“大一學會一個技能”的承諾,但是書架上去年買的書依然沒有拆封,手邊的積累本隻是在第一頁寫了幾行字,四六級資料隻是在前幾頁有做過的痕迹,我的履歷永遠隻是“正在學習ps”,不知何時才能迎來完成時。
我的微信聊天背景圖是五筆輸入法字根表,可真實的我隻是一個思想的巨人。
我很羨慕我的朋友小A,她成績優異,學生工作也做的有姿有色,最近她迷上了演講,在大學所在城市到處參加演講比賽,獲得了許多榮譽。
這一年暑假,我們簡單碰了個面。在我倆常去的火鍋店裡,我一邊涮着羊肉一邊和她交底:“其實我很羨慕你,你能把喜歡的事情做到極緻,幾乎從來沒有失敗過。”
她笑了笑,告訴我其實她前期的路十分坎坷,每天都要在圖書館呆到很晚,舍友基本在宿舍玩手機,對她的行為嗤之以鼻。在剛剛開始演講的時候,也是四處碰壁,每天反反複複改稿子,對着鏡子練習自己的神态和語言。
火鍋的熱氣氤氲了她的臉,給她的鏡片糊上一層水汽。那天的她表現出了少有的疲倦和滄桑,之後我們便再沒有聊起這個話題。
我忽然明白,要變得出彩,是多麼的艱難。
也正是因為艱難,是以出彩的人值得被贊歎。
也許是成功的代價太大,也可能是時代太過浮躁,我們從來都是重複着别人的痕迹。就像小時候父母要給我們報各種興趣班,或者報志願時一定要我們報經濟學,因為别人也是這樣,或者,經濟學賺錢。
久而久之,我們失去了自己内心的選擇,每天為這些強加的事情焦頭爛額,于是刷刷手機聊聊天,時間就這麼過去了。
人生就那麼長,何不花點時間做點自己的事情呢?在這段屬于自己的日子裡,留點時間給自己,也許艱難,但是快樂。
很喜歡一句話:“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葦以航。”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