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那些和自己独处的日子

有一天躺在床上刷朋友圈,刷到一位朋友晒出的一张长长的书单,上面罗列着他上一学年读过的所有书。

我点开看起来密密麻麻的缩略图,开始数到底有多少本,数到七八十本时,就数不下去了。

一阵强烈的悔意和羞耻感涌上了心头,我回想了我的上一学年,空虚的时光里被强行塞满大大小小可有可无的事,看似忙忙碌碌,但心灵却没有得到片刻的宁静。

“你是怎么做到一年读那么多本书的?”耐不住心底的好奇,我在评论区里敲下了这么一段文字。

他很快便回复了我:“专业所需,空了就看,渐渐就有这么多了。”语气自然,见怪不怪,没有一丝骄傲和显摆。

我回复了他一个大拇指的表情,内心依旧不服,像个赌气的小孩子,随意搜索了书单上的几个名字,发现都是几百页的大部头书。

我酸酸地在心里嘀咕着,也不过就是几本书罢了。但是不得不承认,他是真正能够和自己独处的人。

在这个喧嚣的凡世,辟出一条蹊径,带着几本书走去,乘着一阵清风归来,云游在天际,淡然地看着我们这些随波逐流的人。

我并不是羡慕他读了多少本书,而是羡慕他在大学生活中,能够静下心来把自己想做的事做好。

曾经我也立下过雄心壮志,在四年的大学生涯中,要留点时间给自己,绝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在开学第一天,学校给每位新生发了一张愿望卡,寄往四年后的今天。我雄心勃勃地写下了:1、每周看一本书 2、每天去操场上跑步 3、培养一项自己的兴趣爱好

卡片载着我的满心期许被投进了信箱,仪式结束的一刹那,落日最后的余晖隐入群山,天空中的霞光退去,暮色逐渐升起。

曲终人散,我最终背着包走向了最平凡不过的宿舍楼。

也许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归宿。

大一第一节课老师说了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话:“大学就应该一半时间上课,一半时间留给自己。”

这句话曾让我心潮澎湃,现在想来,也不过是心潮澎湃罢了。

我们确实如老师所说的那样,有大量自由支配的时间。在最开始的一个月,我每天在晚自习后跑步,课间看看自己喜欢的书,有空会刷一刷四级的题目。那段时间,我的心情是彩色的,觉得自己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仿佛能看到四年后的黎明。

我们总是在开头热情洋溢,在中途踽踽独行,到最后泯然众人,回顾自己的一生,声声叹息,和着泪水提笔写下回忆警示后人,后来者又声泪俱下地开始新一轮的轮回。

我无数次幻想过自己能过一个与众不同的大学,却逐渐混入众生之中无处可寻。

在后来的大学生活,我去跑步的次数屈指可数,课上开始悄悄刷起了微博和知乎,四级题目再也没有动过,每天为着ddl的到来焦虑自责。

开学典礼上激情宣誓的场面依然在我脑海挥之不去,我记得我对室友“大一学会一个技能”的承诺,但是书架上去年买的书依然没有拆封,手边的积累本只是在第一页写了几行字,四六级资料只是在前几页有做过的痕迹,我的简历永远只是“正在学习ps”,不知何时才能迎来完成时。

我的微信聊天背景图是五笔输入法字根表,可真实的我只是一个思想的巨人。

我很羡慕我的朋友小A,她成绩优异,学生工作也做的有姿有色,最近她迷上了演讲,在大学所在城市到处参加演讲比赛,获得了许多荣誉。

这一年暑假,我们简单碰了个面。在我俩常去的火锅店里,我一边涮着羊肉一边和她交底:“其实我很羡慕你,你能把喜欢的事情做到极致,几乎从来没有失败过。”

她笑了笑,告诉我其实她前期的路十分坎坷,每天都要在图书馆呆到很晚,舍友基本在宿舍玩手机,对她的行为嗤之以鼻。在刚刚开始演讲的时候,也是四处碰壁,每天反反复复改稿子,对着镜子练习自己的神态和语言。

火锅的热气氤氲了她的脸,给她的镜片糊上一层水汽。那天的她表现出了少有的疲倦和沧桑,之后我们便再没有聊起这个话题。

我忽然明白,要变得出彩,是多么的艰难。

也正是因为艰难,所以出彩的人值得被赞叹。

也许是成功的代价太大,也可能是时代太过浮躁,我们从来都是重复着别人的痕迹。就像小时候父母要给我们报各种兴趣班,或者报志愿时一定要我们报经济学,因为别人也是这样,或者,经济学赚钱。

久而久之,我们失去了自己内心的选择,每天为这些强加的事情焦头烂额,于是刷刷手机聊聊天,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人生就那么长,何不花点时间做点自己的事情呢?在这段属于自己的日子里,留点时间给自己,也许艰难,但是快乐。

很喜欢一句话:“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End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