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薩拉托加大捷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侃大山
曆史書上說美國獨立戰争的轉折點是“薩拉托加大捷”,這場戰役的勝利讓華盛頓的大陸軍從被動防禦轉為主動進攻。其實曆史中還有很多細節可挖,這場銘記史冊的勝利其中夾雜的諸多反轉離奇,是很多人所無法想象的。
一、捉襟見肘
1777年,英軍攻占了标志性的地點——費城。華盛頓成為首都之前,費城是美國的首都,這裡召開過兩次大陸會議,制定并通過了《獨立宣言》;1787年在此舉行的制憲會議又誕生了美國第一部憲法。
簽署《獨立宣言》
這樣有重大意義的城市被英軍攻占了,華盛頓指揮軍隊撤退,選擇暫避鋒芒。可英軍将領柏戈因卻沒有打算放過華盛頓,他指揮軍隊乘勝追擊同時請求己方增援,卻被上級拒絕。理由很簡單,沒錢沒兵沒給養!
當時英國的主要作戰對手是西班牙和法國,北美方向并沒有放置太多軍事力量;加上“波士頓傾茶”事件又爆發的突然,沒有準備時間,這讓英國在北美用于“平叛”的力量捉襟見肘。
為此,英國無所不用其極的擴充力量。除了招募的數萬德國黑森雇傭軍之外,英國将領還“因地制宜”地吸納了數百印第安人。目前還沒有确切史料證明英國許以何等重利讓印第安部落效力,但這些人确實一直都在充當英軍的偵察部隊。甚至英國還在北美釋出過解放黑人之類的宣言,鼓勵他們為英國服務。
更讓人想不到的是,華盛頓旗下也有一支人數稀少的印第安人部隊。考慮到當時北美聯邦糟糕的經濟情況,他們應該沒有财力雇傭。那些為美國獨立而戰鬥的印第安人,很可能來自為英國人服務的印第安人的敵對部落。
不過也有英國人反對雇傭印第安人,比如成功占領費城的威廉·豪。因為北美的居住者與印第安人有無法扯斷的血債,尤其是後者割頭皮的習慣是歐洲人不能接受的。威廉·豪怕雇傭的印第安人激起對方的團結意識。
可追擊華盛頓的伯戈因不管這些,他的隊伍中征募了400名印第安戰士。沒有想到,這些戰士真的惹了禍。
二、弗裡曼農莊大捷
費城的失守确實動搖了很多人抵抗的信心,伯戈因的部隊一路行進一路不斷有支援者加入。比較著名的就是一位叫簡•麥克雷的美麗女性,她一心想嫁給一位叫戴維•瓊斯的英軍軍官。
伯戈因也非常希望成就這段姻緣,于是派遣兩位印第安戰士抄小路護送麥克雷小姐早日到未婚夫身邊。誰知道路上三人因為酬勞發生了争執,印第安戰士用斧子砍死了簡•麥克雷。
這一下捅了天雷,大陸軍拿此事件做文章。雖說隻是伯戈因雇傭的印第安人襲擊了麥克雷小姐,但聯邦報紙非常明顯地暗示英軍無法有效限制印第安盟友,後者可能無差别的屠殺北美人。
本來打算支援英軍的保皇派立即改變了态度,紛紛起來抗英。“麥克雷事件”發生的一周内,新罕布什爾州十分之一的男子自發加入了大陸軍,這比美國聯邦自己的動員效果給力的多。
這些草草裝備的民兵自發地組織起來,向伯戈因所在位置進發。由于不斷有加入者,是以英軍無法分辨誰是親英派,誰是假冒的。這導緻英軍的情況在華盛頓眼中幾乎是全透明的。
1777年9月14日,伯戈因率部渡過了哈德遜河。為了降低輿論影響,他轟走了多數的随軍印第安人。盡管英軍一直否認印第安人的作用,實際上英軍沒有後者的偵察完全就是個聾子和瞎子。
哈德遜河
英軍在不了解美軍動态的情況下靠近了一個叫弗裡曼農場的小空地。當時兩支軍隊相距隻有6公裡,伯戈因卻不知道對方的存在。有印第安人的時候,這種情況是絕對不會出現的。
大陸軍的一支巡邏隊,無意間發現了正在地上挖洋芋的英軍征糧隊,遭遇戰随即爆發。這場史稱“第一次薩拉托加大捷”的戰鬥結果是,美軍以陣亡300人的代價打死打傷兩倍英軍。
這裡的“英軍”是指穿着紅衫軍服的英國正規軍,其實人數占到一半以上的德國黑森雇傭軍傷亡了上千人,卻并未統計在内。
三、貝米斯高地之戰
艱難挺過弗裡曼農莊遭遇戰的伯戈因,帶領殘餘部隊繼續前進。比敗仗更糟糕的是補給,英軍的補給線綿延長達300公裡,官兵們被迫隻攜帶關鍵物品,放棄其他所有行李。
伯戈因的願望是迅速找到大陸軍決戰,以擺脫被長途糾纏的困境,在這樣的心态下他上了華盛頓的當。
在占據情報、數量、地形、補給的優勢下,華盛頓決定殲滅這支孤軍,他派手下的将領在哈德遜河西岸的一處叫貝米斯高地上設定了防禦陣地。這裡樹林密布、到處農場,不利于伯戈因所部機動,也制約其火炮的威力。反倒有利于大陸軍民兵進行小規模狙擊。
這場史稱“第二次薩拉托加大捷”的戰鬥對戰了将近4個小時,英軍損失慘重。第62團開戰時編制350人,夜幕降臨時僅剩下不到60人;一個炮兵分隊編制為50人,戰後還能站起來的不到10個。
伯戈因在4公裡的戰線上修建了簡易堡壘固守待援,雙方僵持了17天。十幾天的時間裡英國的援兵沒有來,卻等來了從各地增援大陸軍的6000多民兵。
看着四周不斷湧來的人群,伯戈因召集團級指揮官開會,與會者一緻表決同意投降。
四、投降之後
伯戈因一直試圖将投降協定改稱為《薩拉托加協定》, 來掩飾投降的事實。美國人允許伯戈因的軍隊傳回英國,條件是不準再來北美。
随後的投降儀式中,大陸軍軍樂隊奏起了當時的“國歌” ——《揚基歌》。這首歌極大地羞辱了英國士兵的驕傲,他們将心中積郁的怒氣發洩到了槍支身上。官兵在繳槍時故意損毀槍械的部件。
這群俘虜最初關押在劍橋(波士頓旁邊的一個城市),後來不斷地轉換地方。他們數量較多并且進階軍官不少,一度成為英國政府頭疼的根源之一。
不過美國政府對于這些進階軍官還是比較友好的,比如美國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斐遜,他就經常在自己位于波士頓的住所招待德國和英國軍官。
托馬斯·傑斐遜
由于這些戰俘居住的場所超過了當時康涅狄格州所有城市的人口,造成看管起來很艱難。許多戰俘後來成功逃跑重新加入了紐約的英軍,沒有想到将來會向美軍進行第二次投降。
1782年,這些戰俘全部被釋放。願意走的回到歐洲,願意留的就留在了美國。尤其是那些德國的雇傭兵很多都留在了美國,成為當今美國很多德裔的先祖。
參考檔案:《華盛頓大傳》《美國人:從殖民到民主的曆程》
“二戰”中德國最強戰艦淪為靶子,都怪德軍的“成功”戰術
美國曆史上有哪些流傳已久的假雞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