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代人的命運和每代人的使命

十多年前在南韓的大學上研究所學生,同一年級的學生有一半是南韓以外的國籍,各種膚色各個年紀的都有,其中不乏精通四五門語言的同齡人。

相對于普遍隻會2.5-3門(中,英,以及或多或少的韓語)語言的中國留學生來說,這些妖人無疑是非常全球化的一個狀态。一問原因,有的是因為父母是外交人員,從小就在全世界換着國家生活;有的是家庭結構多元,東西半球湊成父親,南北半球湊成母親,等等。于是我們羨慕不已,壓力也甚大,心想畢業以後如何跟這幫赢在起跑線的人在青年失業率畸高的南韓競争本來就不怎麼給外國人的工作崗位——雖然後來證明這部分也是我思維狹隘,這幫人大部分都跑到另外一個經緯度去給當地人壓力,并不打算在南韓常駐。

于是,興沖沖地早起學日語。結果畢業後來到南韓第一大集團工作的時候,周圍人又像我當年看那幫妖人一樣看着我:這人怎麼想着要學這麼多門語言,壓力好大?受到生活的毒打之後才有資格凡爾賽,此為後話。

碩士學習帶給我的,不是學識,而是讓我遇到了這幫妖人,見識到一種讓人心生羨慕的生活狀态:具備多語言能力,尊敬文化多樣性,适應從撒哈拉到珠穆朗瑪的自然環境,能切換從亞馬遜自然叢林到紐約鋼鐵叢林的文明階段。是一種人脈資源在全球,資産配置在全球,經驗積累在全球,甚至自身的身份認同都是全球的狀态。

而對達成這樣的狀态的目标,我看着家裡的小朋友,心裡歎了口氣,對她說:靠你了。祖上世代在西南的窮山惡水務農,與天鬥;祖父一輩才進入城市化,從土地走到小鎮;父輩從小鎮走到小城;到我這靠祖上積德,小城青年聯考到北京,然後出國打三份工交學費,拼命到了國外,才發現還有一群在狀态上遙不可及的全球化人物在一起搶飯碗。

這也是一種階層,不是社會階層,而是人的社會屬性和生存範圍進化的階層。越往上,每一層之間的差距越大。從農村到小城,到大城市,國際化到海外,到海外大城市,直至到更好的國家的大城市。

終于,全球化(馬斯克之類開啟的星際化我不想想了……)

一代人,有自己的命運,環境影響甚多,常常身不由己而又奮力。每代人對下一代來說,又在有意無意間,履行着自己的使命。我是踩在我父親的肩膀上,他也依靠我祖父的脊梁支撐。在中國高速發展時期,這個感覺尤為明顯。

寫這些文字的時候看着閨女,希望她能按照自己的意願,接收來自世界的資訊,具有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活出自己希望的樣子的能力。因為在她的父輩,已經有很多人都是這樣了。

這該死的終極适應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