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63年放映隊,露天電影的年代,讓農民更多更好地欣賞電影

“電影上了山,人人笑連天;不是有了共産黨,做夢咱也夢不見。”

山區的人們是這樣熱情洋溢地歌頌自己的電影放映隊,和這樣由衷地感謝黨給他們派來了電影放映隊的。

在祖國遼闊的土地上,我們已有了許多受群衆這般愛戴的電影放映隊,活躍在偏僻的鄉村、林區、牧區以及遙遠的邊疆和兄弟民族地區。兩三個人即組成一隊的電影放映隊隊員們,成年累月地帶着沉重的機器、影片和銀幕,冒着嚴寒與酷暑,爬山涉水,越過一山又一嶺,走過一鎮又一村,把電影送到農民的門前。内蒙古自治區西烏珠穆沁旗的一支電影放映隊,有一次到二百七十裡外的罕烏拉公社去放映電影時,聽說離那裡九十多裡的地方還有一些蒙古包,因為隔着一條極難走的“閻王鼻子壩”的山梁,那裡的社員從來沒有機會看到電影。放映隊立即駕起馬車,用雨衣蓋住放映機,渡過許多條湍急的河流,來到“閻王鼻子壩”前,隻見山梁又高又直,擡頭望山頂,頭上戴的帽子都掉了。他們鼓足勇氣,踏着一坎一坎又陡又滑的石頭,背着影片,拖着車子,終于攀到山頂。翻山下坡時,又費盡了力氣用繩拉住車子慢慢往下放。他們到達目的地後,牧民們紛紛張羅着用羊肉和奶豆腐來接待這些遠道而來的放映員。當牧民們看到銀幕上出現了毛主席,都熱烈地歡呼鼓掌。他們興奮地說:“我們隻看過毛主席的相片,現在從電影裡看到他老人家是怎樣走路、怎樣說話了。”我們絕大多數的電影放映隊,都像這支活躍在西烏珠穆沁草原上的電影隊一樣,用他們的辛勤的勞動,活躍了農村的文娛生活,使農民從許多影片中受到啟發教育,幫助了農村的生産和其他工作。農民們親熱地把電影放映隊隊員們當成家人,黨和政府又信任地把他們稱為宣傳尖兵。

1963年放映隊,露天電影的年代,讓農民更多更好地欣賞電影

正當我們集中全黨全國力量支援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時候,黨和人民很自然地對這一支活躍在農村的宣傳尖兵寄予更多的和愈益殷切的期待。這就是如何千方百計地讓農民看到電影,和更好地了解與欣賞影片,進而使農民得到更深的革命教育,更多的農業科學知識,更好地搞好農業生産。

從放映隊的數量上說,目前雖比之于解放前有數十倍的增加,但是與我國廣大農村和五億農民相比,确實還是很不夠。是以,如何在現有條件下使放映活動普及深入,是值得研究的一個課題。幾年來,為了讓分散居住在邊遠地區的群衆看到電影,千萬個放映隊員們确實付出了極其艱辛的勞動。北京房山縣十渡人民公社放映隊曾經擡着機器上山,為易河第一生産小隊的二十幾個社員映了一場電影。社員們感動地說,看到了電影,可不能忘記共産黨和毛主席的恩情。十渡公社一位社員鄭老大娘說:“我們過去向孩子們說八路軍同反動派鬥争時如何艱苦,孩子們還有點不大相信。現在大家看的電影多了,把電影裡演的和我們說的來印證,才越來越相信我們老一輩人說的話不假。我們應該把許多事拍上電影,好讓孩子們懂得今天的好日子可是來得不容易!”

1963年放映隊,露天電影的年代,讓農民更多更好地欣賞電影

最近全國上映《李雙雙》《槐樹莊》以來,獲得了城鄉觀衆的熱烈贊揚。我們讀到過不少觀衆熱情的來信。有的述說着他們村裡的一個“李雙雙”如何堅持原則,維護公社的集體利益;有的興奮地談到他們隊裡的記工員如何像喜旺一樣的進步了。還有的談到他們怎樣從《槐樹莊》裡受到了階級教育,堅定了走集體化道路的決心。江蘇省東台縣許河公社放映《李雙雙》以後的第四天,出現了一樁人們稱贊的新事:這天,記工員萬維笃因為家裡有事,上工遲一點,比别人少挑兩擔糞。晚上評工時,他根據每擔糞的記工标準,少評自己六厘工。社員們說:“這麼點兒工分,算了,和我們記一樣多就是了。”萬維笃說:“哪怕是半厘工,該我得的我才要,不該我拿的我不拿。”原來,萬維笃總認為記工員的工作不好做,記工分難免沒得個人情,隻要七不離八、差不多就行了。由于存了這個私心,膀子就老伸不直。看了《李雙雙》以後,萬維笃說:“工分記載着每個社員對集體貢獻的大小,從今以後,我要像李雙雙那樣認真,不賣人情,社員就會幹勁足,齊心搞好生産。”

可以舉出更多的類似的例子,然而,這裡已足以說明群衆對優秀的電影為何如此熱愛。而他們的這種熱情,反過來又鼓舞了電影隊的放映員。十渡公社放映隊隊員們就自豪地把他們工作中的艱苦旅行稱為“行軍”。人們熱切地希望這支部隊繼續發揚革命的戰鬥精神,克服種種困難,把電影送到偏僻的農村去!

1963年放映隊,露天電影的年代,讓農民更多更好地欣賞電影

讓農民看到和多看電影,不但需要放映隊員們不畏懼行軍中的困難,同時也需要上司放映隊的有關機關妥善安排。映出場次的多寡固然可以從一個方面來表明某一放映隊的工作成績,但是,放映隊行軍路途的遠近,與場次的多少有直接的聯系。是不是可以這樣來要求我們的放映隊:既要達到甚至超過一定數量的映出場次,又要增加放映點。

正由于農村電影放映隊是近幾年才興辦起來的,是以,農民觀衆對電影的欣賞和放映員對工作的掌握都還沒有十分熟悉。要想讓農民更好地欣賞影片,放映隊員們需要解決以下三個問題:放映的影片是不是為農民群衆喜聞樂見的,或在思想上、在生産上對農民确有幫助的?農民了解了影片的内容沒有?怎樣提高放映工作品質?

在選擇适當的片子來放映的工作中,黑龍江雙城縣第二電影放映隊做得很出色。她們時常注意社員們在幹什麼,就琢磨着應該放什麼片子。有一次,當她們知道青嶺公社延軍生産大隊正在興修水庫的時候,就趕快帶了《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去放映。修水庫的小夥子們看了說:“他們能把水引上山,我們就更能在平地上挖水庫!”掘土日進度一天比一天快了起來。社員們是以稱贊放映隊員們說:“這幾個姑娘(女放映員)真是摸透了咱們的底。”這句話真是說得好極了,要摸透了“底”,才能做好選片工作。當然,這也不能簡單地了解為農民在作什麼,就一定要映什麼。農民觀衆的愛好很廣泛:他們既歡迎以革命曆史鬥争為題材的影片,也歡迎迅速反映現實鬥争生活的影片;既愛生動感人的劇情片,也愛豐富多彩的戲曲片;還愛深入淺出、闡述科學原理,可以直接為農業生産服務的科教片……是以,摸底是一項極其複雜細緻的工作。

1963年放映隊,露天電影的年代,讓農民更多更好地欣賞電影

幫助農民了解和更好地欣賞影片的内容,是放映隊員義不容辭的任務。在這項工作中,許多放映隊做出了很好的榜樣,有的在放映前利用幻燈介紹影片的主要情節和人物,有的用本地話解釋難懂的鏡頭。廣西僮族自治區睦邊縣彜族青年放映員黎日鴻為了工作需要,還學會了幾種兄弟民族語言,在放映前向觀衆講解影片的内容。這種積極為觀衆服務的精神,是令人感動的。

放映工作品質的高低,主要表現在映出的影片聲光好不好,有沒有斷片現象等問題上。而這些問題又跟對影片拷貝的保管愛護和維修有關。放映隊的工作流動性大,機器和影片拷貝搬運次數多,容易造成損壞。這就要求放映隊員們在行軍中要好好保護自己的

“武器”。假若我們的放映隊真正做到了愛護拷貝好,維修機器好,對機器掌握使用好,也就能很好地提高放映工作品質。而且,這樣做的結果,對整個電影事業來說,在影片和機器的節約上也會起很大作用的。

農村的社會主義建設正在闊步前進。五億農民要求能看到更多的電影,更多的戲,豐富他們的文化藝術生活。電影放映隊同志們肩上的擔子更重了。我們祝同志們工作順利,相信我們的電影放映隊将能做到讓農民多看電影和更好地欣賞電影!

讓農民更多更好地欣賞電影(1963年)原作者/楊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