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信沒有人不知道羅丹這個舉世聞名的雕塑家。代表作有《吻》、《雨果》、《巴爾紮克》、《思想者》等。
然而,今天這篇文章裡他并不是主角。主角是他的情人卡蜜兒,一個被愛情摧毀的雕塑天才。
我想,如果她不曾遇到過羅丹,或者,在遇到羅丹時也能不為愛放棄自我,那她絕對不會将自己的人生過得一塌糊塗。
1864年9月,卡蜜兒生于一個名叫做菲爾塔登瓦的小鎮上,父親是公務員,家裡有三個孩子,她是長女。
她從小就展現出了過人的雕塑才華,父親很支援她的愛好,并為她請到了雕塑家阿爾佛雷德布歇來給她指導。
少女時代的卡密兒都沉浸在雕塑的樂趣中,回顧她的一生,這段時間恐怕是她最幸福的時光。
1884年,她遇到了一個改變她命運走向的男性,這個人就是羅丹。這一年她19歲,羅丹43歲。
羅丹受命雕刻《地獄之門》,由于人手不夠于是需要招聘助手。卡密兒應征而去,因為她仰慕羅丹的才華已久。
當羅丹見到卡密兒和她的作品時,他一下子就被征服了。羅丹看出了她是一個在藝術上擁有極高天賦的人,不僅如此,長得也極其漂亮。
羅丹見到卡密兒的第一反應讓我想起了尼采見到莎樂美的第一反應。尼采形容自己第一次見到莎樂美時說:“她是一個一瞬間就能征服我靈魂的人。”
于是,兩人就開始共同工作。核心人物是羅丹,卡密兒隻是作為他的助手幫助他。
在日益頻繁的接觸中,兩人由純粹的雇傭關系發展成為了情人關系。事實上,卡密兒是一個第三者,因為那時候羅丹已經有一個陪伴已久的夫妻。
卡密兒和羅丹在一起一共十五年。在這十五年裡,卡密兒為羅丹的“封神”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羅丹沒有靈感的時候,她甘願成為模特為他尋找靈感。為了羅丹的事業,卡密兒幾乎放棄了自己的雕塑事業。
然而,卡密兒這麼多年的奉獻,依然沒有能夠等到羅丹娶她。
十五年後的羅丹已經功成名就,身邊美女如雲,其中不乏留名後世的藝術家。但這時候的卡密兒已經年老色衰,還一事無成。
她這時候已經徹底明白羅丹不會娶她了。于是同羅丹分道揚镳,重新去追求自己的雕塑理想。
離開羅丹之後,卡密兒的境遇非常悲慘,不僅藝術創作得不到賞識,還患上精神方面的疾病。
最後疾病愈演愈烈,導緻她神志不清,羅丹來看她,她已經不認識對方了。就這樣,一代天才的餘生隻有在精神病院度過。
卡密兒一生的悲劇始源在于她在愛情中忘卻了自我。另外一位在愛情中始終儲存自我的女孩莎樂美,和她的結局完全不同。
在莎樂美的生命中,她除了令尼采願意走入婚姻生活之外,還是裡爾克的情人,弗洛伊德的助手。
露·安德烈亞斯·莎樂美,出生于俄國,自幼對哲學等人文學科非常感興趣,後來成為一位作家,代表作《為上帝而戰》。
少女時候的莎樂美也同卡密兒一樣,對那種天才型的藝術家、思想家非常癡迷,渴望與他們共同工作、生活。
但兩人的不同點在于莎樂美想從大師的身上提取營養成就自己,卡密兒把自己的靈感和天賦奉獻給了他們。
是以,莎樂美面對尼采的告白時,毅然地拒絕了。并且對尼采說:
“你渴望改變世界,我隻渴望改變自己。和你結婚,我就會成為你的下屬,這是我不願意的”。
莎樂美清楚地知道自己一旦和尼采結婚,她就得照顧對方的起居、給對方生孩子。這些都會耽誤她的時間,讓她成為一個平庸的婦人,這是違背她的理想的。
離開尼采之後的莎樂美逐漸通過寫作在文藝界建立自己的影響力。在她三十六歲那年,她遇到了二十世紀的天才詩人之一裡爾克。
她為裡爾克後來成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詩人起到了最初的領路作用。
裡爾克深深地愛上了她。她和對方談了一段時間的戀愛,但不願意嫁給他。因為和他結婚違背了自己喜愛自由的天性。
後來,莎樂美對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學産生了巨大的興趣,于是她作為佛洛依德的助手一直工作至死。
她為精神分析學領域奉獻了不少的思想成果 ,在這期間,她也并沒有和這位大師有過不軌行為。
莎樂美曾經說:“我既不追随典範去生活,也不奢求自己成為誰的典範,我隻為我自己而生活。是以我的生活中沒有不可逾越的規則,而是有太多不可言傳的美妙的感受——它們蘊含于我自身,在喧鬧的生活中越受壓抑越要呼喊出來。”
莎樂美和卡密兒都是這個世間難得的女性天才,但隻有莎樂美最終成為了自己想成為的人,原因就是她在面對愛情的誘惑時,始終儲存了自我。
卡密兒的一生,是令人唏噓不已的一生,尤其可惜的是她的天分。
浪費她天分的并不是别人,是她自己。在她的生命裡,她首先把自己看作了一個女人,而不是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