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啜苦回甘”的茶之味,蘊含了人生的真滋味

“啜苦回甘”的茶之味,蘊含了人生的真滋味

茶,作為中國人的日常飲品而被人所熟知。所謂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位居其一的茶在中國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出自陸羽的《茶經》,一句話總結了茶樹的由來。

茶樹,是産自南方的優良常綠樹種。随着越來越多的材料證明,中國是茶樹的發源地。目前,在雲南省鳳慶縣,有一個樹齡超過3200年的古茶樹,被稱為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古老的“活化石”。

作為茶的故鄉,對茶記載最為全面的非“茶聖”陸羽撰寫的《茶經》莫屬。

“啜苦回甘”的茶之味,蘊含了人生的真滋味

《茶經》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周魯公。”相傳,遠古時代神農嘗百草中毒,在機緣巧合下,誤飲了燒開的茶樹葉水而得以解毒。是以,最先茶是以解毒的藥被人發現的。

到了西漢時期,茶開始成為人們日常中的飲品。但有别于現在的泡茶方法,當時采用的是烹煮法。先将茶團搗碎,然後放入壺中,加入開水,最後佐以蔥、姜、鹽、陳皮等調味飲用。

到了唐代,陸羽可以推崇的清飲法,才與現在的泡茶方法大體相同。

“啜苦回甘”的茶之味,蘊含了人生的真滋味

随着,人們對于茶葉的喜愛,茶開始作為一種商品進行傳播。茶葉最開始的交易形式是茶馬互市。在唐宋時期,中原地區産茶,但缺少好的馬匹,而邊疆地區有良駒,卻缺少解油膩葷腥的茶葉,這樣的供需關系一旦産生,就衍生出了茶馬互市的交易往來。

漸漸地,随着交易和規則的完善,茶馬古道應運而生。商品也不再是單一的馬匹和茶葉,包括了藥材和動物毛皮等。同時,線路也延伸到了印度和尼泊爾等國。

而伴随着日本僧人學經回國後,帶回去茶葉種植技術,以及鄭和下西洋将茶葉傳播到亞洲、歐洲等國,茶葉不再是中國人獨自享用的飲品,而漸漸被更多人所喜愛。

現代,不論是講求“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還是英國人酷愛的英式下午茶,都得益于當時中國茶葉的傳播。

茶葉被命運般帶出了中國。可是茶文化,卻一直深深植根于中國文人墨客的筆下。

“啜苦回甘”的茶之味,蘊含了人生的真滋味

陸羽和盧仝被譽為茶的知音,前者撰寫了傳世之作《茶經》,讓人們首次系統地了解了茶從種植、采摘、制作到飲用的環節;而後者創作的《七碗茶歌》,以“前無故人,後無來者”之姿态描述了飲茶的愉悅感。

唐朝時,茶事大興。這得益于陸羽《茶經》的問世。《茶經》全文約七千字,分為上、中、下三卷,共十章,分别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

陸羽把原本簡單的茶葉,通過自己的走訪、探尋、研究,形成了一個系統的茶文化體系。《茶經》就是陸羽留給世人的茶文化根基,這不僅奠定了茶文化在中國的地位,也讓陸羽得到了“茶聖”、“茶神”的稱号。北宋詩人梅堯臣說:“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

“啜苦回甘”的茶之味,蘊含了人生的真滋味

相比,陸羽的著書立說,在文人輩出的唐朝,盧仝憑借一首茶詩,而被後人銘記。《走筆謝孟谏議寄新茶》,又名《七碗茶歌》,通過順暢的排比寫法,形象生動地描寫了喝茶的樂趣。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不論是,愛茶之人白居易晚年與茶相伴,還是把佳茗比作佳人的蘇轼,中國文人嗜茶愛茶者,不在少數。追本溯源的話,陸羽在《茶經》中,就給出了答案。

“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陸羽在研究茶葉自身屬性的同時,也深谙茶葉的品性與飲茶之道。文人雅士愛茶、頌茶,是因為茶自身的清雅脫俗。

“啜苦回甘”的茶之味,蘊含了人生的真滋味

陸羽在《茶經》中說:“茶性儉,不宜廣,廣則其味黯澹。且如一滿碗,啜半而味寡,況其廣乎。其味甘,槚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

意思是說,茶自身的品性是儉約,不宜多加水,水多了茶的味道就會淡。就好像滿滿一碗茶,喝到一半味道都會變淡,更何況多加水呢?如果味道是甜的,那是槚;味道不甜,而是苦的,那是荈;喝的時候味苦,咽下去回甘的才是真正的茶。

茶的品性,就如人的品性一樣。如果凡事做的太滿,不懂得節制,就無法顯出真正的“茶味”。而先苦後甜的茶味,也寓意着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度過苦難,最終收獲幸福才是人生的真滋味。

《茶經》中的“精行儉德之人”,就是堅守内心,不為世俗物欲所動搖的雅士所追求的境界。以茶喻己,這也是茶格外受文人雅士推崇的原因。

“啜苦回甘”的茶之味,蘊含了人生的真滋味

茶,一片小小的樹葉,從遠古時代飄零而來。經曆了複雜的烹煮方法之後,回歸最淳樸、簡單的飲用方法,與毫無滋味的白水相結合,沖泡出不同的茶滋味。

中國人愛喝茶,迷戀于略帶苦味的回甘,這與内斂、沉穩的中國文化根基相吻合。在品茶的同時,何不是在品人生?

人生,就如這一杯小小的茶湯。水多,則無味;水少,則味苦。隻有适宜的水,才能泡出好的茶香。啜苦回甘,也是人生的真滋味。

參考書籍:

《中國茶事》 編著:羅軍 出版社:中國紡織出版社

《茶經 煎茶滋味長》 編著:魚麗 出版社:山東畫報出版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