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偷襲》:源自真實事件的好萊塢抗日劇

作者:鳳凰衛視

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争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争勝利74周年的紀念日。但幾天前的8.15,你的朋友圈和新聞裡,是不是似乎已經掀起過一股紀念抗戰勝利的熱潮?

沒錯,那是因為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在東京宣讀停戰诏書,接受《波茲坦公告》,代表着日本正式接受戰敗投降的結局,二戰和抗日戰争的戰事結束。

《大偷襲》:源自真實事件的好萊塢抗日劇

但實際上,雖然8月15日同盟國宣布接受日本的投降,但是日本正式簽署并向美、中、英、蘇、澳、加、法、荷、新等同盟國代表遞交具有實際法律效力的投降書是在1945年9月2日,東京灣的美軍密蘇裡号戰艦上。

《大偷襲》:源自真實事件的好萊塢抗日劇

是以這一天,才标志着日本向全體同盟國正式投降。而每年的9月3日,才是原定正式的中國人民抗日戰争勝利紀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戰争勝利紀念日。

但這時,我們的腦海裡一定又會浮現出另一個熟悉的畫面——陳堅的那一幅經典油畫巨作《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時·南京》中的場景。

《大偷襲》:源自真實事件的好萊塢抗日劇

然而從這幅畫的名字就能看出,畫面中描繪的場景既不是8月15日的終戰诏書,也不是9月2日密蘇裡号戰艦上的簽署儀式,而是1945年9月9日,在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大禮堂舉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區受降儀式: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甯次正式向中華民國政府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呈交投降書。

盡管抗戰勝利有着多個不同的紀念日期和儀式,但不論是8月15日、9月3日還是9月9日,世界反法西斯戰争和中國抗日戰争取得偉大勝利的事實永遠都不會改變。戰争的殘酷和慘痛教訓,也時刻提醒着我們應當銘記曆史、珍愛和平。

二戰期間,不僅在中國犯下了罄竹難書的累累罪行,臭名昭著的日軍在各個侵略戰場都做出了兇殘而非人道的惡行。除了中國人民英勇不屈、可歌可泣的8年抗戰,其它被日軍侵略的亞洲國家也都有着自己的抗日血淚史。就連今天日本的老大哥美國,當年也沒能躲過喪心病狂的日軍的魔爪。

今天要介紹電影《大偷襲》,就是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美軍抗日片。影片聚焦于二戰勝利前,發生在菲律賓國土上的卡巴納圖戰俘營大營救的故事。這次救援行動,美軍以120人的突擊小隊深入敵後,在菲律賓遊擊隊的策應下,從由近千名日軍把守的戰俘營中成功将513名戰俘全部營救出來,堪稱奇迹。

《大偷襲》:源自真實事件的好萊塢抗日劇

▲《大偷襲》鳳凰衛視電影台9月29日21:15 播出

影片的開場以紀錄片式的黑白攝影,來展現這一真實事件的曆史背景。

太平洋戰争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空軍突然襲擊珍珠港,使得美國太平洋艦隊遭受重大損失。這是太平洋戰争爆發的起點,而突襲珍珠港隻是日軍發起戰争的一個切口,在珍珠港之外,日軍同時由寺内壽一大将指揮的日本南方軍40餘萬人,分兵數路進攻香港、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緬甸。

《大偷襲》:源自真實事件的好萊塢抗日劇

如同納粹突襲波蘭一樣,日軍在戰争的初期在整個太平洋戰場上都取得了重大進展。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英軍司令帕西瓦爾簽訂投降書,新加坡棄守。1942年3月9日,印尼群島荷軍投降。1942年5月6日,美菲聯軍7萬餘人在巴丹投降,菲律賓淪陷。1942年5月8日,緬甸也落入了日軍之手。

菲律賓戰役

日軍發動的菲律賓戰役,目的是為粉碎美菲聯軍和美國亞洲艦隊,攫取資源豐富的美屬殖民地,給以後進攻荷屬印度尼西亞和澳洲創造有利條件而實施的戰略性戰役。

1941年12月8日戰役開始時,日軍陸海軍航空兵對美軍機場和甲米地海軍基地實施突然襲擊,摧毀了美軍在陸地上的一半重型轟炸機和三分之一以上的戰鬥機,為登陸作戰創造了條件。而之後分别從不同地點登陸的日軍趁機形成南北夾擊馬尼拉、圍殲美菲軍主力的有利态勢。

《大偷襲》:源自真實事件的好萊塢抗日劇

1942年1月2日,日軍占領馬尼拉,呂宋島上的美菲軍隊被迫撤向巴丹半島。

1月9 日,日軍開始進攻巴丹半島,遭頑強抗擊。美菲聯軍與日軍展開激烈的山地戰、叢林戰和陣地戰。最終日軍因傷亡嚴重喪失攻擊力,被迫轉入防禦,戰局一度陷入膠着狀态。

3月中旬,麥克阿瑟轉赴澳洲,留守美菲軍由溫賴特少将指揮。日軍在得到第4師增援後實力增強,4月3日,日軍主力對巴丹半島再次發起總攻,雙方在叢林中展開殊死戰鬥,美菲聯軍既無援兵又缺補給,在日軍猛烈攻擊下,于4月9日被迫投降。

《大偷襲》:源自真實事件的好萊塢抗日劇

巴丹死亡行軍

在投降後,美菲聯軍戰俘被押往邦闆牙省的聖費爾南多,途中數千人死于饑餓、疾病或被殺害,史稱"巴丹死亡行軍"。

“巴丹死亡行軍”與南京大屠殺、新加坡大屠殺并列,是日軍在二戰期間所制造的慘無人道的三大暴行。《大偷襲》中盟軍要解救的卡巴納圖戰俘營便是“巴丹死亡行軍”之後設立的戰俘營之一。

在攻占巴丹半島後,日軍忙着調集兵力準備一舉占領菲律賓全境,于是要求讓被俘的7.8萬守軍(其中美軍約9300人)盡快離開戰場,以免影響戰事的推進。于是,這7.8萬戰俘遭日軍強行押解到約100公裡外的戰俘營,路程以徒步行軍為主,整個行軍過程除了初期給予少許的食物外,一路上不許戰俘再有任何飲食,凡是企圖找尋飲水與食物者,即被日軍以刺刀或開槍處決。

《大偷襲》:源自真實事件的好萊塢抗日劇

經過如此強行不吃不喝的趕路行軍,最後雖抵達目标營地,但沿路上因饑渴而死及遭日軍刺死、槍殺者達1.5萬人之多,這便是曆史有名的“巴丹死亡行軍”。而即使僥幸抵達戰俘營的戰俘們,由于日軍的虐待、拷打、折磨、逼迫苦力勞務、刻意讓其挨餓等慘無人道的行徑,在抵達營地的兩個月内,又死去了約2.6萬人。

《大偷襲》:源自真實事件的好萊塢抗日劇

在将巴丹半島投降的盟軍将士強行驅離戰場之初,日本人想當然地認為美菲聯軍官兵應該營養充足、身體健康,能夠在沒有食物和飲水保障的情況下進行強行軍。但事實卻恰恰相反,這些堅守在巴丹的戰士們,在過去的45天激戰裡,由于缺乏補給,每天攝入的熱量不足800卡路裡。有時,士兵們不得不用蛇、猴子,甚至用鬣蜥加強營養。饑餓導緻壞血病、糙皮病、腳氣病,瘧疾等傳染病也趁虛而入,讓士兵們原本孱弱的身體更加孱弱。

《大偷襲》:源自真實事件的好萊塢抗日劇

并且,日軍受傳統的武士道的精神的影響,認為在戰場上投降是可恥的,戰敗者理所當然地應該自殺。于是在他們眼裡,被俘的士兵們并沒有被當成人來看待,他們可以被随時虐待,甚至随意地處死。日軍高層甚至曾下指令:任何不能走到集中營的美軍戰俘,在行軍途中都必須在離公路兩百米以外的地方處死。

于是,這次戰俘押解行動,成為了曆史上悲慘的“死亡行軍”。

《大偷襲》:源自真實事件的好萊塢抗日劇

在将戰俘驅離戰場的同時,日軍繼續投入後續部隊,對菲律賓境内殘餘不多的美軍據點發起猛烈的圍剿,直至1942年5月18日駐班乃島美軍停止抵抗,日軍占領并控制了菲律賓全境。

麥克阿瑟:“我回來了”

自1942年6月美國在中途島海戰中獲勝并取得主動權後,日軍在整個太平洋戰場上開始節節敗退,經過塞班島、關島和提尼安島幾次争奪戰,日軍的海軍和陸軍都傷亡慘重,難以再發起有效的反抗。

經過近三年時間,菲律賓一地盟軍與日軍的力量對比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1944年7月,麥克阿瑟提出,先攻取菲律賓,再進攻日本沖繩的戰争計劃。1944年9月,由美軍再次發動的菲律賓戰役打響。9月—10月間,美軍出動大量空中力量對日本在琉球群島、呂宋島、台灣等地的機場進行大規模空襲,使得日軍在戰役尚未開始之前,就已經喪失了空中反擊力量。

《大偷襲》:源自真實事件的好萊塢抗日劇

10月20日,美軍在萊特島登陸,同日下午麥克阿瑟在菲律賓總統奧斯汀納的陪同下,淌着齊膝的海水上岸。在海灘上,麥克阿瑟通過大功率電台向全世界發表了著名的“我回來了”的演講。

這也是麥克阿瑟當年撤離菲律賓時發的承諾,代表美軍沒有放棄菲律賓,沒有放棄留在那裡的戰俘們。

在麥克阿瑟指揮的萊特島登陸之後,日本守軍已經感到了自己時日無多,于是開始對戰俘營進行屠殺:1944年底,巴拉望島上的美軍戰俘首先不幸遭到了血腥屠殺。

為了防止日軍暴行的再次發生,麥克阿瑟親自下令,派遣突擊隊解救其他戰俘營的戰俘。于是亨利中校就在麥克阿瑟的指令之下,發動了《大偷襲》一片所展現的對卡巴納圖戰俘營内513名士兵的營救行動。

大偷襲

在這樣的背景下,影片《大偷襲》便描繪了卡巴納圖戰俘營的營救行動。

《大偷襲》:源自真實事件的好萊塢抗日劇

卡巴納圖戰俘營的美軍戰俘們在日軍的殘酷勞役和折磨下,已經被關押了3年之久。他們大都重病纏身,虛弱不堪。雖然知道距離日軍對自己進行“人道毀滅”的時日已經不遠了,身患瘧疾的少校吉布森仍然鼓舞着手下士兵們的士氣。

《大偷襲》:源自真實事件的好萊塢抗日劇

1945年1月28日,盡管戰俘營内駐紮了數百名日軍守衛,并且距離戰俘營不足兩英裡處還盤踞着數千日軍部隊,美軍陸軍中校亨利·穆西和上尉羅伯特·普林斯還是率領第六突擊營,在菲律賓遊擊隊的策應下,按計劃大膽地深入敵後,展開秘密營救行動。

《大偷襲》:源自真實事件的好萊塢抗日劇

最終,美軍突擊小隊奇迹般地以僅犧牲一名士兵和一名軍醫的代價,從日軍的戰俘營中将513名美軍士兵全部救出,完成了美國軍事史上一次最為成功的營救行動。這一勝果,不論是在鼓舞本國将士及國内情緒上,還是在打擊日軍戰敗前的最後一絲氣焰上,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大偷襲》:源自真實事件的好萊塢抗日劇

在展現這一偉大的營救行動上,出自好萊塢的《大偷襲》難得地克制了個人英雄主義和宏大叙事的套路,沒有過多花裡胡哨的火爆槍戰,節奏簡潔明快,更加貼近真實,讓我們能夠更加直覺地感受到戰争的冷酷和生命的價值。

影片的前大半部分,用了大量幅篇章來描繪出日占時期菲律賓市内、地下組織及日軍戰俘營的情況,深刻地描繪了在日軍壓迫下的日常生活,出色的細節描寫,讓觀衆充分感受到人人都是活在徨恐之中。

《大偷襲》:源自真實事件的好萊塢抗日劇

影片試圖以極為寫實的鏡頭,真實重制當時戰俘營内的真實情景,從日本士兵的服裝穿着,以及大規模的冷血屠殺,都毫不保留的将這些殘酷的場景一一重制,以真實發生的情境來讓觀者深刻感受到那些被遺留的戰俘那坐如針氈般的恐懼無助。

《大偷襲》:源自真實事件的好萊塢抗日劇

這種極有耐心的循序漸進和事無巨細的叙述鋪墊,使大營救的前因、準備、沖突、阻礙、菲律賓地下組織的努力以及戰俘營裡的戰俘和日軍的境地三方面的情況清楚、完整地呈現在觀衆面前,比激烈的戰鬥場面更讓人深深的感受到了那種時間的緊迫性和戰争的殘酷性。

雖然這一切使得最後的營救行動真正戰鬥對抗的時間并不長,占據電影的比例不夠大,成為許多人眼中的诟病,但不得不承認,正是這種多層面的鋪墊和細膩的描繪,才是這部影片從一般的戰争片中脫穎而出的特點。

宏大壯觀、驚險刺激的戰争場面固然可以成就一場強烈震撼的視聽享受,但一味追求“手撕鬼子”般的場面效果,而忽視了影片想要傳達的深層實質内容,未免就太急功近利了。而這一點,也值得我們的國産抗日神劇們借鑒和學習。

況且相較于美軍這次酣暢淋漓的大偷襲,在中國戰場上奮勇抗日的中國軍民們的血淚史無疑更加慘痛和悲壯。

在抗日戰争期間中國軍隊總共進行的大大小小近20萬次戰鬥中,中國軍民以傷亡3500萬餘人的代價,殲滅日軍150萬餘人、僞軍118萬餘人。在抗戰結束時,接受投降日軍128萬餘人。

《大偷襲》:源自真實事件的好萊塢抗日劇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在中國人民抗日戰争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争勝利74周年之際,我們牢記這一曆史,為的不是延續仇恨,而是以史為鑒、面向未來。中國人民曾經飽受侵略和戰争的摧殘,是以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貴。

銘記曆史,不是為了記住仇恨,而是為了今後的和平。

影 片 預 告

《大偷襲》:源自真實事件的好萊塢抗日劇

電影 大偷襲

《大偷襲》:源自真實事件的好萊塢抗日劇

時間 9月29日 21:15

銘記曆史,珍愛和平

《大偷襲》:源自真實事件的好萊塢抗日劇

文:Focus

編輯:Focus、曉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