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所高興地宣布我們将于2021年10月12日開啟我們的新展覽《靈魂捕手》,此次展覽由王彧涵策劃,展出了宋琨、馬轲、李繼開 、康海濤、韋嘉、陳可、 婁申義、趙延斌在内的8位藝術家的繪畫作品。展覽持續到11月14日。地點在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4号陶瓷一街 茶所
傳說中 “靈魂”是附在人的軀體上作為主宰的一種非物質的東西。周國平教授有過諸多對靈魂的論述,最重要的當屬“靈魂的獨行”,因為“靈魂的行走隻有一個目标,就是尋找上帝,靈魂之是以隻能獨行,是因為每一個人隻有自己尋找,才能找到他的上帝。”這句話也不費解,人類的個體不同,人生的目的也不相同,即便有大同性和相似性,也會因個體的差異而存在差别。“靈魂的獨行”是哲學命題,而我們通常是用文學、藝術、宗教甚至是科學的方法來解析。
在《靈魂捕手》展覽中,8位藝術家不局限于将“靈魂”這個抽象概念作為表現對象,而是将“捕捉靈魂”作為表達的方式和語言,他們通過枯燥的千百次重複的筆觸來捕捉“靈魂”的閃現,他們聚焦于靈魂與私人記憶、靈魂與死亡、靈魂與空間、潛意識及想象中。
“捕捉靈魂”雖然可能是一個瞬間的動作,但需要長期的,持續的對自己和周遭環境的關照, 一些人已經忽略或時常忘記,但這幾位靈魂捕手從未停止。就像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對聖地亞哥的描述“他身上的每一部分都顯得老邁,除了那一雙眼睛。那雙眼啊,跟海水一樣藍,是愉快的,毫不沮喪的。”
陳可 帽子 紙本水彩 39.5 x 54.4 cm 2013
李繼開 雲與棉花 布面丙烯 70 x 70 cm 2017
馬轲 無題 布面丙烯 70 x 140 cm
宋琨 禁忌-唇封 No.1 繪畫裝置,布面油畫,鐳射皮帶, 亞克力罩 40 x 30 cm 2018
宋琨 千吻之深 No.11 布面油畫 45 x 65 cm 2011
韋嘉 無名 紙本丙烯 37.5 x 24.5 cm 2020
趙延斌 吹 綠箭口香糖紙 丙烯 4.9 x 8.9 cm x 6 2020
關于策展人
王彧涵
王彧涵,1993年生,現居北京。畢業于蘇富比藝術學院,獲藝術管理碩士學位。偏鋒畫廊總監。
關于藝術家
陳可1978年生于四川省通江。1998年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于附中,2002年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大學,2005年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研究所學生畢業,現工作生活于北京,中國當代青年藝術家。作品廣泛在世界範圍展出,并被英國倫敦Franks-Suss 收藏,BSI 瑞士基金會 Sigg Collection,意大利Lorenzo Sassoli de Bianchi,中國深圳美術館、中國上海民生美術館等機構收藏。
在早期作品裡,她常常描繪一個可愛而孤寂的女孩身處于超現實的時空當中,以略帶不食人間煙火的姿态,或者對抗着颠倒的現實,或者抒發着對時光易逝的感懷。2011年起,陳可以弗裡達、夢露等女性為原型的作品,開啟了她全新的繪畫題材,并更為主動地汲取東西方古典繪畫中的養分,形成了漸趨成熟的繪畫面貌。2017年,她開始創作一系列與父親的真實情感相關的作品,更加直接地将自身的人生經驗與體悟投射于作品之中。
康海濤1976年生于重慶,現生活、工作于成都。
康海濤從2000年以來一直在探索關于“夜景”系列的油畫創作,注重細節的刻畫,所描繪的對象多是身邊熟悉的一些場景和日常事物, 如一片樹林,一道門,一些簡單的房子……作品借鑒了中國傳統山水畫中的“積墨”手法,塑造出甯靜、陌生而神秘的畫面氛圍。
在創作“夜景”系列的同時,康海濤也繼續着抽象繪畫上的探索。他的抽象作品從一片空白和虛無出發,創作過程近乎冥想,與“夜景系列”的強烈形成對立,他既不面對一個既定的視覺客體,也不面對任何心理體驗(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甚至都不面對畫面上某個階段出現的意象。他的抽象畫在不斷地肯定與否定中依靠直覺和靈性去完成最終的呈現。在康海濤的日常工作中,“夜景”與“抽象”系列是同時進行的,兩者互為補充,互相契合,達成一種存在的完滿。
康海濤曾多次參加香港、美國、南韓、捷克、意大利等地的國際展覽。他的作品被龍美術館、上海二十一世紀民生美術館、武漢美術館收藏。
李繼開1975年生于四川成都。1999年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2020年畢業于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學獲博士學位。現任教于湖北美術學院。
李繼開是70後藝術中“新卡通一代”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繪畫向來以靈性的筆觸和詩化的氣質著稱。他不僅延續了90年代“政治波普”在圖像上的變革,将其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并能在圖像叙事、觀念表達上使作品具有一種“新繪畫”的特質,将圖像與自我的主體意識與“冥想者”的氣質有機的結合起來。2000年開始畫“小孩”,從幸福理想、白日夢、冥想、神經質,一直到跟一些具體的事物較勁和建立親密感,表現了70後這一代人内在的精神曆程。“小男孩”既成為了李繼開的自畫像也成為了他介入時間、童年、當代社會、夢境的入口,畫面既有上世紀普遍的落寞感傷,也有鮮活的新表現主義色彩。
李繼開曾廣泛參展于英國、新加坡、德國、日本、荷蘭、美國、西班牙等地的國際展覽。他的作品被龍美術館、何香凝美術館、今日美術館、廣東美術館、武漢美術館、新加披MoCA等國内外重要藝術機構及私人收藏。
婁申義1973年生于浙江上虞。1993年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附中;1997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1997年開始先後任教于中國美術學院附中和中國美術學院壁畫系。現工作、生活于杭州。
婁申義1997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近20年來,他通過不同媒介和繪畫語言進行了極富多樣性的藝術創作,在他近期的繪畫中,将炫麗的色彩與簡單明确的筆意相融,形成了的個性十足的直覺畫風,以看似輕松的無差别視覺體驗昭示出自由率真的藝術理念。
馬轲1970 年生于山東淄博,1994 年畢業于天津美術學院繪畫 系,獲學士學位,1994 至 2002 年任教于天津美術學院油 畫系,1998 至 1999 年借調文化部赴東北非厄立特裡亞援 教,2005 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獲得碩士學位。現生活、工作于北京。
馬轲沒有把自己限制在單一的思維過程中,也沒有考慮更 宏大的叙事。相反,他轉向更分散的現實,并試圖表達其 複雜性。他的繪畫呈現出一種被建構的現實,一種被認為 理所當然、沮喪的“現實”,類似于一種精神上的寓言。在他最近的作品中,藝術家将他的“現實感”濃縮成一個 神秘的、無法解釋的領域。
宋琨1977年出生于内蒙古標頭,2006年畢業于中國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第三工作室,碩士學位。作品以繪畫為主 , 同時結合了音樂現場、Music Video、裝置等方式。
宋琨的作品一直蘊涵着一個重要的概念:“意識流式的叙事”及“潛意識通感”,這是她創作的重要特點,也是對中國東方美學的傳承。她從不試圖提供任何固定符号或觀念,而是為命題 “如何感受生活賦予的經驗認知與豐富情感” 提出了現階段中國獨立的樣本。“她的堅定和自信使得她的繪畫能借用來自音樂、聲音、影像等各方面的語言,進而讓繪畫獲得一種特别的叙事能量”。
近年來,宋琨的藝術創作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實驗性的将當代亞文化及宗教元素與其創作系統相融合,形成了更加貼近她個人氣質的獨特樣本。
韋嘉1975年生于四川成都,1999年中央美術學院的石版工作室,在包攬了國内外最重要的石版畫獎項的同時,石版創作的嚴謹和理性也成為韋嘉的縛累,有限的尺幅,複雜的制作流程,“隻能成功不能失敗”的教條,使得韋嘉越發向往在畫布上任意揮灑的自由與輕松。
1999年至今任教于四川美術學院版畫系,2016年 任四川美術學院版畫系副主任,長期緻力于版畫的當代性語境探索,并廣泛緻力于版畫藝術的公共性領域及創新學科方向的實驗。
2010 年 “寶馬中國2009當代藝術權利榜”年度成長藝術家獎,2009年獲 “2009當代藝術權利榜”年度成長藝術家獎,2008年獲“2007AAC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年度青年藝術家獎,2003 年獲 “第一屆北京國際版畫雙年展”金獎,“第八屆銅版、石版、絲網版畫展”金獎,2001年“第七屆銅版、石版、絲網版畫展”金獎。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深圳美術館,關山月美術館,四川美術館,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收藏。
趙延斌1991年生于河南,2014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作品廣泛展出于北京、香港、台北等藝術機構,現居北京。主要個展:2017年《明天有西北風》(Gallery Liusa Wang,巴黎);2016年《我和我們》(名泰空間,北京)。
趙延斌是一位通過自己的感覺用繪畫展現我們童年的藝術家。追憶我們年少時想過的事情,或者我們經曆過的事情,也通過提問的方式将現在上學的學生所想象的,或者知道的事情用藝術家獨特的表現方式呈現出來。他的作品與我們一般了解的當代繪畫有一些出入,他使用了普通人喜聞樂見的風俗化語言。而這其中,卻隐藏着非常深刻的寓意。我們在進入畫面時,會感受作者思維的缜密及深度
「茶所」位于文化氛圍濃厚的北京798藝術區陶瓷一街,由多位知名藝術家、設計師、畫廊家及策展人聯合創立,是一家集合茶葉品飲、茶器展銷、茶文化推廣的機構,意圖從共同的興趣愛好出發,将當代藝術的創造力延伸進生活化的場域,提供一個多樣文化形式的展示分享聚點,建構一種屬于當代中國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