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平邑縣曆史上有位名人叫做楊政,他的籍貫在保太鎮埠陰村

作者:沂蒙人文志

從臨沂市平邑縣的城區出發,向北面的保太鎮行駛,在快到鎮駐地的時候,就路過好幾個帶有“埠陰”字尾的村莊,分别是東埠陰、西埠陰和北埠陰。民間在習慣上一般統稱為埠陰村。

陰和陽,是古代常用的地理方位代詞,山北水南謂之“陰”。而埠陰這個名字就是根據與村莊附近一座土埠的方位而來。

埠陰村,是一個很有曆史底蘊的地方。在明清時期,費縣就曾設立過埠陰社,而在平邑建縣後,這裡也一度設立過埠陰鄉,後來才成為保太公社(向、鎮)的轄區。而在1981年2月,東埠陰村在翻地整土時發現兩座漢代畫像石殘墓,出土一批漢畫像石,這說明在很早之前,此處就有先民在此活動了。

平邑縣曆史上有位名人叫做楊政,他的籍貫在保太鎮埠陰村

漢代這裡是什麼情況,暫時沒有詳細的文字記載。不過,在金代這裡所湧現出的一位名人,卻在史志當中有黑紙白紙的介紹。他的名字叫做楊政,清代的《費縣志》中有他的傳記。

平邑縣曆史上有位名人叫做楊政,他的籍貫在保太鎮埠陰村

在縣志裡,楊政的事迹是這樣寫的:“楊政,埠陰村人。正隆(金代完顔亮的年号)之末,盜賊縱橫,遺骸遍野,政悉收葬之。天旱,率衆祈雨蒙頂,遂沛甘霖。”以上内容在《蒙山祈雨記》碑文中也有記載,所言應當不虛。

這段話的文字雖然不多,但也勾勒出了一位深明大義的地方士紳領袖的形象。他不僅幫助在戰亂中不幸遇難的人處理後事,還在天旱的時候,帶領衆人登上蒙頂祈雨(從埠陰走到山頂,有将近四十裡路)。這一大義之舉感動了上天,收到了效果。

平邑縣曆史上有位名人叫做楊政,他的籍貫在保太鎮埠陰村

可惜的是,由于資料有限,這位楊政所在的家族是什麼時候遷到這裡居住,他的後人分布情況如何?這些問題暫時都不知道答案。

不過,有一點可以推測出來:從正隆年間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八百多年的時間,也就是說,在八百多年前,埠陰村不僅已經頗有規模,而且人才輩出,堪稱蒙頂周邊的一個重要的地點。

這樣一位在青史留名的人物,按說在故鄉會有相應的傳說,不知道埠陰村的朋友,有沒有聽過這段曆史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