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觀影《長津湖》前,一定要看這本紀實作品,親曆者講述了更多戰場細節

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自上映以來口碑爆棚,講述了一個志願軍連隊在極寒環境下堅守陣地奮勇殺敵,為長津湖戰役勝利作出突出貢獻的感人故事。那麼,長津湖之戰的真實情況究竟如何?近日,現代出版社推出的紀實作品《血戰長津湖》,由作家何楚舞、鳳鳴、陸宏宇采訪抗美援朝志願軍老兵以及根據美軍的回憶資料編著而成,内容從抗美援朝戰争源起講到長津湖之戰,既有宏大叙事,又有微觀解讀,還原真實的戰争、政治與人性,呈現更為慘烈也更為鐵血的真相。

觀影《長津湖》前,一定要看這本紀實作品,親曆者講述了更多戰場細節

長津湖,是北韓北部最大的人工蓄水湖,位于狼林山脈東側,常年冰封積雪,幾乎不為外人所知,但1950年11月發生在北韓戰場東線的一場大戰,讓長津湖家喻戶曉。

有史學家稱,長津湖之戰是曆史的拐點,是中美雙方王牌部隊改變曆史程序的一場決戰。無論長津湖之戰是不是拐點,有沒有改變曆史程序,當時的情況明擺着:美軍第十軍在向長津湖地區攻擊前進,意欲攻占北韓臨時首都江界,而後向西轉進,包抄西線志願軍後路;而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九兵團緊急入朝的目的,就是挫敗美軍的戰略意圖,挽救北韓人民軍被合圍的危局。

志願軍第九兵團身穿單薄棉衣,在長津湖地區接近零下40℃的嚴寒中,與美國陸戰一師展開了一場長達28天的大戰。戰役的殘酷超出了所有參戰人員的想象,武器和戰術的較量最後演變成雙方意志力的殊死抗争。中國軍隊所表現出的頑強精神和戰鬥力讓世界震驚,美軍的戰略企圖無法達成,最後不得不倉惶撤退。

觀影《長津湖》前,一定要看這本紀實作品,親曆者講述了更多戰場細節

《血戰長津湖》的作者團隊曆時兩年多,走訪居住全國各地的28名志願軍老兵,也采訪當年參戰的各級指揮機關和軍事科學的研究者。他們多數是參加長津湖之戰的志願軍九兵團第二十、二十六、二十七軍的當事人,既有戰鬥英雄、火線指揮員,也有參與戰略決策的進階指揮員、參謀。他們是僅存的曆史見證者,講述了豐富的戰場細節。同時,該書還運用了很多美軍和其他外軍的口述資料,非常有價值。

總體而言,《血戰長津湖》一書既有宏大叙事,又有微觀解讀,比如部分志願軍戰士對美軍也經曆了輕敵、畏敵,再到同仇敵忾的心理過程;也包括中美軍隊裝備、編制、後勤補給等細節内容的解讀。

觀影《長津湖》前,一定要看這本紀實作品,親曆者講述了更多戰場細節

▲為了躲避美軍的炮擊,志願軍士兵在雪地裡匍匐前進

長津湖戰役中,水門橋是決定戰役雙方勝敗的生死“橋”。該橋位于長津湖古土裡以南6公裡處,是美軍撤退的必經之路。《血戰長津湖》記載了這樣一件史實:12月8日,美軍陸戰第一師在通過水門橋之前,恐有埋伏,就派先頭部隊進行偵察,當美軍的士兵摸到山頭上之後,他們看到:在水門橋附近的高地上,志願軍一個連的官兵呈戰鬥隊形散開,卧倒在雪地裡,人人都是手執武器的姿态注視着前方,沒有一個人向後,全部凍死在山上。這個100多人的連隊,幸存者僅僅是一個掉隊的戰士和傳達指令的通信員。縱觀世界戰史,也隻有中國,隻有中國的軍人才有這樣的戰鬥精神。多年之後,長津湖之戰的參與者、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兼國防部長遲浩田回憶那些凍死的戰友說:戰士瞪得眼睛很大,臉上都是冰,冰化以後面容很安詳。這種場面确實我從來沒見過,沒見過一次凍死這麼多人。志願軍的追擊部隊抵達水門橋的時候,他們目睹了自己戰友悲壯的場面。在凍死的戰士中,有一位來自上海的戰士名叫宋阿毛,在他的上衣兜裡找到了一張紙片,寫着這樣一段話:我愛親人和祖國,更愛我的榮譽,我是一名光榮的志願軍戰士,冰雪啊!我決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凍死,我也要高傲的,聳立在我的陣地上。

觀影《長津湖》前,一定要看這本紀實作品,親曆者講述了更多戰場細節

▲在宋阿毛烈士的身上找到的卡片

戰後,美軍曾翻譯過一份中國第二十七軍關于北韓東線戰事的總結材料,其中有這樣的叙述:食物和居住裝置不足,士兵忍受不住寒冷,發生非戰鬥減員達1萬人以上。武器不能有效地使用也是原因之一。但即使是這樣,在東線的戰鬥中,美國海軍陸戰隊最精銳的陸戰一師依然遭到了中國軍隊毀滅性的打擊,中國軍隊已迫使其在東線戰場進行了大規模的撤退。至此,沒有人再會認為中國軍隊是一支可以輕易侮辱的力量了。

《血戰長津湖》中寫到:志願軍戰士好像對美軍熾烈的火網毫不在意似的,第一撥倒下,第二撥就跨過屍體前進,還有第三撥和第四撥繼續前進。他們不怕死,堅持戰鬥到最後一個人。他們對面的美軍官兵也在驚歎其勇敢的同時,感到非常害怕。這支軍隊的這種勇敢戰鬥精神和堅忍性,到底來源于什麼?那大概不單純是強制和指令。可能是因為對共産主義的信仰,對帝國主義的憎惡,堅信現在進行的這次戰争是“正義戰争”,這些都滲透到了這支軍隊官兵的心靈深處,不,也許滲透到了他們的骨髓之中。

觀影《長津湖》前,一定要看這本紀實作品,親曆者講述了更多戰場細節

▲冰雪天氣裡,志願軍奔赴戰場阻擊敵人

在長津湖惡劣的氣候條件下作戰,志願軍為什麼在自身後勤的匮乏、通信的不暢、攻堅火力不足的情況下能夠與世界上精銳的部隊對抗?如果說雙方在作戰能力上有什麼差别的話,其實隻有兩個很抽象的名詞,那就是堅韌意志和犧牲精神。

三所裡是一個小山村,周圍是山地和江河,一條南北方向的公路穿過這裡直達平壤,是西線“聯合國軍”北上南下的一道“閘門”。中國軍隊立即進入陣地,中國第三十八軍一一三師的指揮官發現在三所裡以西還有一條公路由北向南貫通,馬上派1個團搶占公路正中的小鎮龍源裡。至此,美軍南逃的中路已被掐斷。因為美軍是機械化部隊,隻能靠公路行軍,是以,截斷公路,就等于扼住了美軍咽喉。美軍也拼命了,其第八集團軍全線後撤,美第九軍主力全都被堵在了價川至順川的公路上,而三所裡、龍源裡是必經之路。美軍集中了空前猛烈的炮火轟炸中國軍隊陣地,美遠東空軍的幾百架飛機也飛來輪番轟炸。《血戰長津湖》也記載了那慘烈的一幕:一一三師三三八團在三所裡,三三七團在龍源裡,三三五團在松骨峰,中國軍隊的陣地陷入一片火海之中,美軍認為那裡已經不可能再有活的生物存在。當美軍沖上來搶占陣地時,火海中又躍起了中國士兵,猛烈地射擊、投彈,将美軍打了下去。急了眼的美軍一反平時對士兵生命的愛惜,也搞起了整連整營的沖鋒,不顧傷亡地向中國軍隊的陣地猛攻。此時守衛順川的騎一師也派部隊及土耳其旅一部從南面攻過來,企圖打開缺口,接應美軍主力突圍。中國軍隊向北、向南二面阻擊美軍,一次又一次地打退美軍的進攻,戰鬥打得慘烈異常。志願軍士兵子彈打完了,就用石頭砸,石頭砸光了就端着刺刀,舉着工兵鍬沖出陣地和美軍展開肉搏。雙方士兵刀捅槍刺,挖耳摳眼,什麼都沒有了就用牙齒咬,有的就抱在一起燒死在一起。美二師使出了全部力氣可還是攻不下陣地,最近的時候被圍的美軍已經可以看到北上救援的騎一師坦克上的白色星徽,可就這幾百米,卻永遠沒有沖過去。

當時,志願軍第三十八軍副軍長江擁輝登上山頭,眼前的情景讓征戰幾十年的他都感到驚心動魄:“我站在高處,放眼南望,冷月寒星輝映的戰地,陣陣炸雷撕裂天空,‘轟隆隆,轟隆隆’連綿不斷。幾十公裡長的戰線上,成串成串的曳光彈、照明彈、信号彈在空中交織飛舞,炮彈的尖嘯,手榴彈、爆破筒、炸藥包發出的悶啞的爆炸聲,在峽谷回響不息。敵我雙方在公路沿線犬牙交錯地激烈戰鬥,那是我從戎幾十年,從未見過的雄偉、壯闊的場面。敵人遺棄的大炮、坦克、裝甲車和各種大小汽車,綿延逶迤,一眼望不到頭。到處是散落的檔案、紙張、照片、炮彈、美軍軍旗、僞軍八卦旗以及其他軍用物資……”

觀影《長津湖》前,一定要看這本紀實作品,親曆者講述了更多戰場細節

▲志願軍打掃戰場時,戰士們俘虜了一名美軍

在中國軍隊的猛攻下,“聯合國軍”苦苦支撐,戰鬥意志終于崩潰,全軍呈大敗之勢。

美軍陸戰一師作戰處長鮑澤上校曾有一段回憶錄說:“我相信,長津湖的冰天雪地和中國軍隊不顧傷亡的狠命攻擊是每一名陸戰隊員心中永遠揮之不去的噩夢。”美國陸戰一師在長津湖之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創。根據美國公布的資料,在這場戰役中,美軍傷亡7000多人,其中陣亡及失蹤2500多人,凍傷減員為7300人。

觀影《長津湖》前,一定要看這本紀實作品,親曆者講述了更多戰場細節

▲電影《長津湖》劇照

戰争是殘酷的。1952年9月,第九兵團從北韓回國,車行鴨綠江邊,司令員宋時輪要司機停車,下車後向長津湖方向默立良久,然後脫帽彎腰,深深鞠躬。當他擡起頭來時,警衛員發現,這位頭發花白的将軍淚流滿面,不能自持。

讓我們記住這些英勇無畏的将士,記住長津湖,記住不該忘卻的曆史。(讀者報全媒體記者 何建)

編輯:王欣 責任編輯:董小玥 稽核:周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