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才旦卓瑪唱《北京的金山上》:農奴出身的她改了這樣一段歌詞

1964年11月,全國少數民族群衆業餘藝術觀摩演出會在北京隆重舉行。作為藏族代表,18歲的縫紉女工雍西,第一次把《北京的金山上》這首歌帶到了北京。演出時,毛主席就坐在台下,雍西難掩内心的激動。她用滿懷的真情和嘹亮的歌喉,将這首歌獻給了毛主席。

才旦卓瑪唱《北京的金山上》:農奴出身的她改了這樣一段歌詞

之後,為了展現新時期祖國各民族藝術的新成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專赴西藏,進行藏歌錄制。這一次,為了更直接表達藏民對毛主席對黨的愛戴之情,作者馬倬把原來的前兩句直接改為:“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陽。” 這樣,主題更加明确,感情更加直白了。 而這一次錄制,演唱者又換人了。她是誰呢?她就是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才旦卓瑪。

才旦卓瑪唱《北京的金山上》:農奴出身的她改了這樣一段歌詞

才旦卓瑪,出生于1937年,1958年底到上海音樂學院聲樂系學習。1964年畢業之後,才旦卓瑪曆任西藏自治區歌舞團演員、團長、西藏文聯主席等職。她演唱的主要歌曲有《翻身農奴把歌唱》、《唱支山歌給黨聽》、《酒歌》、《我們再相聚》等等。而且,她還曾參加過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的演出。

才旦卓瑪唱《北京的金山上》:農奴出身的她改了這樣一段歌詞

才旦卓瑪參演《東方紅》

當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專赴西藏錄歌時,她就已經是當地藏區大名鼎鼎的歌手了。是以,電台的從業人員建議,就由她來錄唱這首歌。當才旦卓瑪接到邀請的時候,也是喜出望外。其實,早在1964年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彙演的時候,才旦卓瑪就喜愛上了這首《北京的金山上》。當時的她,正在北京排演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劇《東方紅》,剛好聽到了雍西在彙演舞台上的演唱,當時就覺得這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好歌。

才旦卓瑪唱《北京的金山上》:農奴出身的她改了這樣一段歌詞

這是有兩段歌詞的完整歌譜。因為才旦卓瑪自己就是藏區農奴出身,西藏和平解放前,她與家人一直過着凄苦的生活。對這支歌曲,她更能感同身受。她憑借藝術家的敏感,覺得原來的那一段,歌詞還不夠完整、豐富,總覺得表達還不夠到位,感情還不夠濃烈。在反複思考過後,她建議馬倬再加進去一段歌詞。于是,馬倬又在最初一段歌詞的基礎上,填出了第二段詞,就成了今天的模樣。

“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毛澤東思想哺育我們成長,翻身農奴鬥志昂揚,建設社會主義的新西藏。頌歌獻給毛主席,頌歌獻給中國共産黨。哎 巴紮嘿!”

才旦卓瑪唱《北京的金山上》:農奴出身的她改了這樣一段歌詞

簡短而又樸素的語言,最直接表達出了百萬翻身農奴對毛主席、對黨的無比熱愛之情,歌曲旋律簡潔明快、琅琅上口。才旦卓瑪憑借獨特的清亮嗓音和樸素真摯的情感,将這首《北京的金山上》進行了完美的演繹。 錄制完成,這首歌經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向全國播放後,很快傳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引起了巨大反響。直到今天,依然是西藏地區音樂的代表和象征。

才旦卓瑪唱《北京的金山上》:農奴出身的她改了這樣一段歌詞

這是《北京的金山上》漢文和藏文雙語歌譜。才旦卓瑪版的《北京的金山上》,是先用漢語演唱一遍,再用藏語演唱一遍,回環往複,别具特色。大家熟知的歌曲最後那句“巴紮嘿”,其實就是藏語,“謝謝您”的意思。

據說在七十年代這首歌廣為傳唱的時候,漢族聽衆都是跟着演唱者的藏語,在歌詞上标注出藏語的發音,一字一句地跟着學唱,就像今天人們标注音标學英語一樣。 歌迷們樂此不疲,當時都以會唱上幾句藏語歌為榮。這也足見當時這首歌受歡迎的程度。

才旦卓瑪唱《北京的金山上》:農奴出身的她改了這樣一段歌詞

這麼多年來,這支歌之是以廣受歡迎,究其原因,其實有着深刻的曆史與時代背景。1959年民主改革前,西藏長期處于僧侶和貴族專政的封建農奴制社會。西藏民主改革,廢止了腐朽黑暗的農奴制,百萬農奴翻身得解放,從落後走向進步、從黑暗走向光明,這可是翻天覆地的巨大改變啊!農奴對黨和毛主席的真摯感激之情,隻有通過這樣的高歌,才能夠充分表達出來。這旋律、這歌詞,就像從心裡流淌出來的清泉一樣,真誠、自然、酣暢。

才旦卓瑪唱《北京的金山上》:農奴出身的她改了這樣一段歌詞

關注“湖北衛視大揭秘”頭條号,為您解密更多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