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新時代》播出半程,故事主場由廣西邊境雷場轉戰貴州苗家山村,“村醫”薩日娜、吳倩“母女”接棒“排爆精英”窦骁、栾元晖等,繼續年輕人與大時代的尖峰對話。
《我們的新時代》分設六個單元,講訴社群志願者、技術勞工、排爆兵、少數民族村醫、大學生村官和民間救援隊為代表的年輕人的奮鬥與奉獻故事,這些年輕人既是十八大以來的基層黨員,同時也是億萬普通青年的一份子。
精彩内容請看下文該劇集作為“理想照耀中國——國家廣電總局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主題作品創作展播活動”重點劇目。于6月16日登陸北京、東方衛視,并在騰訊視訊、愛奇藝、優酷播出後,收視一路攀升,東方衛視和北京衛視交替登頂。一來因為題材新穎與視野獨特,二來因為事關人生态度和職業選擇,備受年輕觀衆和業界關注。
一
《排爆精英》
找準人生目标,紮根一生所愛
和上一單元一心助力中國民航飛天夢的技術勞工劉夢鸢不同,劉夕石可謂胸無大志,當兵的動機僅隻是為了躲避重組家庭的煩惱,入伍的資格靠的是政策對“烈士家屬”的照顧,連新兵拉練都得班長連拖帶拽,是個典型的“慫兵”。可就是這樣一個不起眼的“慫兵”,因為一次偶遇,對防爆服“一見鐘情”,從此有了奮鬥目标,并修煉成為一代“排爆精英”。

抛開“排爆兵”的行業特質,《排爆精英》單元其實是一個關于人生目标的命題。愛情裡有“一見鐘情”,人生目标裡同樣也有“衆裡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機率。劉夕石在鎖定“排爆”專業之前,無所謂人生目标,更沒有職業選擇,他的人生态度,僅流于對家庭的逃避,可他一旦鎖定自己的專業選擇,也就有了為之奮鬥的人生目标。
我不敢說大多數,至少有相當一部分年輕人的人生目标和選擇都是茫然的,甚至終日無所事事。這也無怪,當代青年生活在物資豐富的和平年代,上有勤懇父輩開路,下無物資匮乏壓力,對于許多安逸的年輕人來說,人生目标似乎并沒那麼緊迫。相當一部分三觀端正的年輕人,每天不是行走在尋找人生目标的路上,就是惆怅在沒有人生目标的路上。他們對奮鬥目标的期許,有時一如在二次元遊戲世界裡對一件進階裝備的期許,可遇而不可求。
劉夕石對“排爆”專業的選擇有其非典型性,同時也有其典型性。非典型性在于,很少人會因為覺得一件防爆服帥,便忽略其職業危險性,然後飛蛾赴火,奮不顧身。其典型性在于,新一代年輕人“有錢難買我樂意”,“ 喜歡就是硬道理”,不計成本不計回報的喜歡,單純而美好,代表着新一代年輕人最質樸的價值取向。
認準的事情一頭紮進去,這是這個故事向當代年輕人釋放的資訊素。任何行業的精英,都不是與生俱來,精英并非标簽,而是實打實幹出來的。一如劇中劉夕石,并沒有什麼精英夢,也無所謂成功學,隻是因為人群中多看了防爆服一眼,隻是單純的喜歡,喜歡就把它做好,做絕,做成一生所愛。
劉夕石實作“排爆兵”夢想的過程,也是一場人生“排雷”的過程。首先他得過技術關,排爆兵是萬裡挑一的人才,必須有過人的技術及相關素養。我不敢說劉夕石天賦異禀,但在喜歡的事情上,人類表現出來的天賦異禀,顯然比不喜歡的高機率。天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更是劉夕石躲在被子下,勤學苦練出來的。與此同時,他還要過家庭關,工程兵父親的犧牲,讓母親對兒子的選擇心存芥蒂,這部分還有家庭沖突加注,劉夕石想要上雷場,先得把内心和家庭的雷區一一排除。
《排爆精英》在叙事上采取非線性叙事。主線是已成“排爆精英”的劉夕石及其戰友在1132号雷場排雷作業紀事,回閃部分的是他“排爆精英”的養成日記;過去時裡一面是劉夕石技術修煉的點點滴滴,一面是他家庭情感“排雷”的層層遞進;現在進行時裡一面是他和隊友在雷場的一次次 “千鈞一發”,一面是戰士們和鄉親的情誼。
“排爆”主題的創作并不多見,但每每都出精品。這方面華語創作的代表作有劉德華領銜的兩部《拆彈專家》,先後卷走了近15億票房,外語片的代表當屬凱瑟琳·畢格羅的《拆彈部隊》,一舉斬獲82屆奧斯卡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在内的六座小金人。《拆彈部隊》問世的同年,高群書導演執導的《千鈞一發》上映,這個故事不僅根據真人真事改編,還啟用了原型故事的真人出演,并收獲了上海電影節金爵獎和傳媒大獎的肯定。
相比之下,“排爆”主題的電視劇創作還不多。《排爆精英》以排爆英雄王京、王銘為原型,第一次将邊境掃雷的故事搬上電視熒屏。不僅如此,在每集片末,除了王京之外、還有杜占龍、符世寶、胡文峰等邊境排雷英雄現身說法,講訴他們真實的排雷經曆,這也是中國排雷英雄們的首個集體群像。
在王京等排雷戰士的默默奉獻下,清除雷區400多平方公裡,排除地雷220多萬枚,銷毀廢棄彈藥700餘噸,
二
《幸福的處方》
“反成功學”的進與退,在最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
排爆英雄劉夕石部分還意猶未盡,醫療戰線的柳石蘭緊随登場。和劉夕石不同的是,急診科青年醫生柳石蘭的五年目标非常的笃定——年内考博,三年内研究一個臨床課題,畢業兩年内升副主任醫師。崗位有了,階段性目标明确,接下來的故事,當然不會順拐。《幸福的處方》單元的使命,是實作人生變奏,講的是一個被推薦報送讀博,前途無量的醫生,如何突然改變人生航向,接過母親接力棒,成為村醫的故事。
故事的開局借取都市家庭劇的調調,上來便是母親逼婚,各種相親的指令,強扭的飯局,一副大齡剩女終結者的架勢。母親的迫切并非沒有出由,阿爾茲海默症前期的症狀正撲面而來,作為母親,她要和時間賽跑。可拿到确診報告後,母親率先變奏,逼婚變成“潛逃”,因為她要回到鄉下村醫的崗位,和時間展開另一場賽跑。
這已是這個單元劇第三次用母子女關系來勾兌年輕人的價值取向了。第一次是在第二單元《騰飛》中,劉夢鸢“違逆母後”,明修空姐棧道暗渡技工陳倉;第二次是上一單元的《排爆精英》,劉夕石瞞着母親,選擇了高危排爆專業。前兩次都是從違拗到說服,這一次則反過來,用一位母親的人生選擇,反向影響女兒的人生觀軌迹。
鏡頭下的苗村,梯田鱗次錯落,大有網紅打卡地的預兆。但在故事的時間軸上,不過是個剛剛脫貧的逼仄山村,醫療條件和醫療觀念落後,村民們唯一的醫療保障,便是村裡唯一的村醫,即母親楊慧妮。現代醫學路徑上的女兒有所不知,山村醫療糾集着曆史、民族、社會、經濟、家庭、風俗等因素,就像是山間的藤蔓交織附生,母親不僅僅是個村醫,更是苗村社會肌理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母親之于苗村父老鄉親,一如第一單元《美麗的你》裡志願者之于社群瑣事,看似簡單其實并不簡單,看似複雜其實也不複雜。《美麗的你》中,志願者要移走的不僅僅是“僵屍車”,還有父子間無法彌合的傷痛,《幸福的處方》裡,村醫不僅要為村民病去如抽絲,還要為他們心理的、家庭的以及社會的羁絆抽絲剝繭。以母親堅持給病人送雞蛋之舉為例,女兒和觀衆一時都難以了解,其實背後不僅有心理學,還有社會學。
女兒柳石蘭對母親楊慧妮的認知過程,也是編劇和導演對觀衆科普逼仄山村醫療狀況的過程,導演和編劇并沒有急于把農村醫療問題一股腦傾倒給觀衆,而是用母女專業和情感沖突的方式,用戲劇沖突來展現。女兒解碼母親的過程,也是我們認識苗村醫療困境的過程,認知的落差有多高,戲劇的沖突就有多猛烈。
從成功學角度來看,前途無量的柳石蘭放棄既定目标,放棄市醫院工作,放棄報送博士名額,選擇女承母業成為一名村醫,絕對是大材小用,自毀前程。這就好比《騰飛》單元裡劉夢鸢放棄媽媽托關系介紹的空姐工作,偷偷跑去當技工學徒;好比《排爆精英》裡劉夕石放棄保送軍校學校轉做文職工作的機會,打着鋼釘還要奔跑在排爆兵複核的跑道上。
而前兩個故事的結局是,有劉夢鸢做技術支援的國産支線飛機已翺翔藍天,她已經是中國乃至全球飛機制造業的頂尖人才,劉夕石也成功完成了1132号雷區的排雷任務,成為陸軍精英中的一員。相比之下,還沒有結局的柳石蘭,就算最後成為母親那樣被鄉親敬重的村醫,其人生體量到頭來也隻是個村醫。
換個角度看,《幸福的處方》其實是個“反成功學”的故事。表面上它是女兒柳石蘭事業之“退”,實際上是苗村醫療之“進”,進退之間,是個體之于社會集體的奉獻和犧牲。個中的價值,和《騰飛》裡劉夢鸢以及《排爆精英》裡劉夕石的進退異曲同工。相信和後面《因為有家》的大學生村官單元,也多有精神契合之處。
如目前故事所述,母親奉獻一生的苗村,還是逼仄而落後的,連誘導村民看病,都還得靠送雞蛋給好處等手段來輔助。可正是這種逼仄與落後,需要柳石蘭這樣的高端專業人才輸血,打破固舊格局,創造一個全新且更科學的農村醫療面貌和醫療體系。打破并不意味着否定,正是一代又一代醫者仁心的努力和繼往開來,才有劃時代的滄桑巨變。
成功不是一人一城的得失,而是一個時代進步與否。一個時代的進步,不僅要攪動風雲的領袖,同時還需要各行各業的楷模,尤其是一代又一代的青春楷模。《幸福的處方》的故事還在繼續,還沒講到但可預見的是,農村醫療的變革,事關數億農民的福祉,是百姓安康,幸福指數提升之本,也是大國複興,民族崛起之根。隻有更高端人才的進入,破局創新,才能形成百舸争流的社會盛景。
《我們的新時代》是華策影視獻給建黨百年的一份厚禮。有意思的是,《我們的新時代》六個單元全部聚焦年輕人,把年輕人推到時代的C位。這些人既是基層黨員,亦是普通青年的一份子,他們即是社會的基石與棟梁,也是未來和希望,他們共同擊打新時代的強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