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籠”,全稱“小籠饅頭”,是江浙人對這類面食的統稱,可以有餡料,也可以沒有。關于小籠的起源,上海小籠最早起源于南翔,其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光緒年間南翔鎮上一家名為“日華軒”的經營糕團類食品的小店的南翔小籠饅頭,至今已有150年的曆史。

小籠在上海絕對是标志性的存在,除了那熟悉的口味,更是一份不變的老上海情懷。在上海,我們說到的小籠,基本上都是面皮不發酵,餡料帶了湯汁的“灌湯包”,揭開籠屜的蓋子,一個個皮薄肉嫩,熱氣騰騰的小籠,簡單又精緻,饞蟲立刻就被勾起來了。至于小籠的江湖派系,雖說是統稱,但在江南各地卻有各自的特色,吵得不亦樂乎。
南翔小籠
上海小籠“南翔派”的說法起源于清朝同治年間,南翔鎮的“日華軒”老闆黃明賢将北方傳來的大肉包子做了改良,變成薄皮,肉餡含湯汁的小籠,并且漸漸在民間流行起來。南翔小籠也以不發酵的面粉做皮,餡料以豬肉居多,也會根據不同時令推出蟹粉、蝦肉等入餡,上海小籠大多不在餡料裡放醬油,湯汁透亮,口感微甜偏鹹。
無錫小籠
在上海,也吃得到無錫小籠,也算“不是冤家不聚頭”了。無錫小籠據說當年很受乾隆帝的喜愛,一枚無錫小籠的面皮屬于半發酵,個頭比上海小籠大,充分展現了無錫人嗜糖的特性,餡料中的醬油和糖是絕不會吝啬的,是以湯汁呈醬色,很多還會加了姜末去腥。這麼“一汪糖水”,口感略鹹偏甜,很多北方人都很難吃得慣。
常州小籠
常州小籠外形看起來和上海小籠比較像,一定要現蒸現吃才算道地。常州小籠分為随号、對鑲和加蟹三種。“随号”就是普通肉餡;“對鑲”則是一籠裡一半加蟹,一半不加;“加蟹”的話,就是一籠個個都能吃到蟹,這樣的講究讓常州小籠自覺身價貴氣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