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都挺好》已經熱播兩年多了,但還是留在不少觀衆的記憶中。裡面那個知性、時尚的蘇明玉被哥哥毆打後送進醫院。她出院後回到了自己的住處,裡面生活用品應有盡有,唯一缺少的就是食物。面對僅有的一包友善面,沒難倒作為烹饪高手的男朋友。當一碗熱氣騰騰的面端上桌,明玉蘸着油條一吃,不禁贊歎道:“嗯!從來沒吃過這麼好吃的面。”
你可以把這了解為“珍珠翡翠白玉湯”式的饑渴,但至少電視劇的編劇沒有像往常那樣,歪曲友善面沒有營養。更要說的是,一年多來在新冠疫情“大考”面前,友善食品有了成為食物供應中“三好生”的潛質。
友善面如川劇變臉般花樣百出
裝點百姓日常餐桌
如果用我國四川特色地方劇“變臉”來形容今天的友善面品種,一點都不為過。今麥郎的非油炸蒸出來的友善面正在征服日本面食大廚的胃,紅燒牛肉、泡椒牛肉、酸辣牛肉不同口味,還有刀削面都在其中。如果,你再說隻是圖上有牛肉,打開面裡看不見,那就打開一包康師傅的“面館速達”看看,裡面實打實60克的大塊牛肉。《中國居民膳食指南》裡建議的一天紅肉的攝入量,這一頓就吃夠了。還有多個品牌的蝦仁友善面裡的蝦仁可是真材實料喲。為了減油、減鹽、減糖,友善食品行業的科研人可真是動了腦筋。
有糖尿病和怕發胖的食客說,不敢吃這麼淨白的面條,怕血糖指數蹭蹭地往上走。那就選加入了鮮洋芋和蕃薯制作的低GI的友善米粉、酸辣粉甚至友善火鍋。
疫情期間提倡就地過年,友善涼皮可算是露足了臉兒,我試着在天貓下單,不貴還很氣派。在大魚大肉擺了一桌子的年三十晚上,上這一大盤子友善涼皮,再切上些心裡美、黃瓜絲、胡蘿蔔絲當配料,倒上調料一拌,那不清口解膩才怪呢。
後疫情時代的今天,友善面繁多的品種正在滿足着人們不同的需求,今年以來,像友善螺蛳粉、刀削面、手擀面、西北油潑辣子面、湖北熱幹面這些地方特色美味賣得火熱。尤其是今年許多人就地過年,家鄉的味道成為人們“他鄉為異客”的慰藉。
疫情期間,居家辦公、在家上網課的人真不在少數,雖有快遞、餓了麼在小區裡飛馳穿梭,但你要不備點友善面、挂面之類的在家心裡就不踏實。還有,不知你有沒有發現,說友善面32小時不消化類似的謠言越來越少了,就連臨床營養師們也在改變口氣說,如果怕油炸友善面油過量的話,可以把第一次泡面的水倒掉,再加新水。你看,誰都不願做曆史車輪的絆腳石不是。
因快捷友善、營養均衡等優點
自加熱食品成為新興“網紅”
在新冠疫情面前,免疫力成為人們熱切關注的話題。營養均衡、合理膳食則是增強免疫力最基本的要素。隻有友善面是不能滿足廣大百姓健康需求的,那麼,又有主食又有菜、肉的自熱食品成為了一個重要選擇。隻需冷水浸泡發熱包便能快速吃上一頓熱乎乎的飯菜,每次在購物群裡隻要有自熱咖喱牛肉米飯、自熱面條、自熱火鍋等,都會被人們争相點選購買。
最令我驚喜的是在較為偏遠的河北懷來的超市貨架上,也能找到這類自熱食品,那可是城市的人們追逐農家飯竈台魚的好去處。在此,我不禁想到2022年冬奧會将在張家口舉辦,是不是這些自熱食品也會連同友善面一起進入場館呢?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各類菜肴半成品湧現市場
每個人都能輕松“露兩手”
說起速凍食品,那可是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歡迎。這不,今年的正月十五,湯圓尤其是黃黏米湯圓備受人們的青睐;日常的速凍小馄饨、煎餃、鲅魚餡的餃子也都特别受歡迎;至于腌制好的速凍西冷牛排價格高些,但周末也是人們小奢一把的不錯選擇;再有就是速凍手抓餅、蔥油餅、餡餅、油條等,不但是餐桌的常客,更是人們進行二次加工、制作更多美味料理的原料。比如現在許多年輕人不會和面,但跟着網上的創意教學,用現成的蔥油餅坯也可以制作出美味的餡餅、牛角酥,人人都可以成為大廚。春節前,網上冷鍊銷售的“佛跳牆”“梅菜扣肉”這類技術性很強的美味也成了熱銷品。
在稻香村或在超市裡能看到“天福号”等老字号,同樣也能看到速凍餃子、馄饨和大塊包裝好的醬牛肉,更有和二十四節氣緊密相連的美食,壇壇罐罐的那都離不開工業食品。
最後不得不說,目前在一些自媒體的公衆号、視訊号裡,有“專家”仍在诋毀着友善食品的名聲。這種說辭不像“面條可燃、蛋糕裡加棉花”那樣低劣的謠言容易被識破,但其負面作用更大。我很善良地認為,他們不可能是想在公衆面前成為謠言的制造者,而是出于自己知識的局限性而無意說出的。我想說,不是一家兩家組織機構能解決的問題,需要權威部門出面來協調。讓專家真的“專”起來,不要誤導群眾,對自己的名聲也要負責。
文/魏世平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