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粱(Sorghum bicolor (L.) Moench),是一種粗糧,也叫蜀黍,是古老的谷類作物之一。是禾大學一年生草本植物。稈較粗壯,直立,基部節上具支撐根。葉鞘無毛或稍有白粉;葉舌硬膜質,先端圓,邊緣有纖毛。圓錐花序疏松,主軸裸露,總梗直立或微彎曲;雄蕊3枚,花藥長約3毫米;子房倒卵形;花柱分離,柱頭帚狀。穎果兩面平凸,淡紅色至紅棕色,熟時寬2.5-3毫米,頂端微外露。有柄小穗的柄長約2.5毫米,小穗線形至披針形,花果期6-9月。高粱米味甘,性溫、澀,和胃消積,溫中澀腸,主治脾虛濕困,消化不良等症。在很多地方沒有辦法種植水稻和小麥,他們就以種植高粱為主。高粱的種類很多,按高粱穗的外觀、色澤可以分為白高粱、紅高粱、黃高粱等。紅的常用來釀酒,白的食用,它也是制醋和提取澱粉的原料。高粱雖然吃起來口感不太好,但是對身體卻有着很多的好處。高粱蛋白中賴氨酸含量較低,屬于半完全蛋白質,高粱的尼克酸含量雖然不如玉米多,但是卻能很好地被人體吸收。每100g高粱中含有蛋白質10.4g,脂肪3.1g,碳水化合物74.7g,尼克酸1.6mg,膳食纖維4.3g。
非洲是高粱的起源地之一幾乎是毫無疑問的,非洲是高粱種變異最多的地方,1882年Condolle首次提出高粱起源于非洲。斯諾頓(1935)收集到的17種野生種高粱中,有16種來自非洲。他所确定的31個栽培品種裡,非洲占28種;158個變種裡,隻有4個種類在非洲以外的地方。另外,人類最早的食用高粱被發現于非洲莫三鼻克的一個溶洞當中,距今有10.5萬年的石器上面粘着當地的高粱顆粒。
中國是栽培高粱最早的國家之一,至少有5000年的悠久曆史。我國古書中記載高粱的别名很多種。如蜀林、蜀黍、蘆襟、荻粱、烏禾等。中國高粱農藝性狀有别于非洲起源的高粱有自己獨特的表型是以中國高粱的起源問題一直處于争論之中。歸納起來主要有2種看法:一是非洲起源,經印度傳入中國。二是中國本土起源。但是近來有分子研究表明,中國本土起源的證據不充分,Li等于2009年利用葉綠體基因組SSR标記分析了185個中國高粱地方品種70個分别來自非洲東亞北美洲代表着不同類型的國外高粱種質資源的遺傳多樣性,聚類分析表明中國高粱與國外高粱不能清楚地區分開來;2010年Zhang等利用核基因組SSR标記分析了同樣的材料研究結果與之前的結果一緻支援中國高粱非洲起源學說。
高粱喜溫、喜光,并有一定的耐高溫特性。分布于全世界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地區。中國南北各省區均有栽培。高粱米在中國、北韓、原蘇聯、印度及非洲等地皆為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