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印的第十七方,讓我們把目光從秦官印轉向秦私印,介紹這方“王驚”:

(王驚)
早在秦代,隸書已經是通行書體,這一點,我們可以在《雲夢睡虎地秦簡》、《天水放馬灘秦簡》、《青川木牍》裡找到秦代隸書樣本,但秦隸不同于漢隸,我們一般稱秦隸為古隸。
(國家寶藏:雲夢睡虎地秦簡)
古隸的筆法與漢隸有差別:秦古隸與漢隸的差別:秦古隸仍然儲存了一部分小篆的形體,改篆書的一些偏旁為隸書寫法,用筆上的波磔挑筆已初具形态,起筆重而露鋒頓筆,收筆出鋒,結體相對偏方,字型厚重;漢隸則總體取橫勢,突出橫畫,橫平豎直,具有波、磔之美。秦古隸靠篆書更近,它總體的演變也貼近篆書,如圖:
(《中國書法史》中的隸變)
秦隸的産生和小篆書寫緩慢,不友善有關,在秦代立國之初,是以有大量的公文事務和書信往來,因為書寫文字量大,圓轉筆畫多的小篆非常不利于快捷書寫。在長期的快捷書寫中,秦人漸漸形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字型,這種書體,到了漢代,被定名為隸書。
《漢書·藝文志》:“是時始造隸書矣,起于官獄多事,苟趨省易。施之于徒隸也。”衛恒《四體書勢》載:“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佐書,曰隸字。”
既然秦隸通行于民間,那麼,在秦私印中,就大量存在隸意明顯的印章,特别是用于殉葬的私印,比如這方“王驚”,就是其中較為典型者。
(明顯的隸意)
我們看,印中的橫線,呈現出明顯的波形,在橫線末筆處,也有明顯的雁尾收筆。這正是隸書的特征。
秦印的隸化都呈現高古的特征,甚至它在很多筆畫線條的處理上更加樸拙,它不事雕拙,呈現出極簡約,極樸實的審美特征。因為,入印的隸書是“古隸”,而古隸保留有較多的篆書結構。簡單點說,就是秦印的隸書入印所用的篆法有兩種:1、篆書的文字結構,隸書的筆畫特征。2、部分隸書的文字結構,部分隸書的筆畫特征。
秦印中包含隸意的印例很多,既有隸意突出者,從結構到筆畫都有隸意,比如這一方;也有隸意不明顯者,或者隻是局部結構隸化,或者隻是局部筆畫隸化,比如:
(隸化明顯的“女”部)
這裡的“女”部,簡直就是隸書直接入印了。
當然,我們過去臨習的漢印,其中也有大量的隸書入印印例,但那是漢隸發展成熟并風格化的隸書,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隸書印”了,這裡入秦印的“古隸”,它更符合“樸拙”的現代人審美,是以在創作上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要學習秦印隸化的創作,可以從了解“秦古隸”開始:
(沒有隸化的秦鑿印:王襄)
秦古隸,其實是我國文字史乃至書法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從秦古隸開始,隸書逐漸成為占統治地位的官方書體。實際上,秦古隸可以這樣簡單了解:秦古隸是篆書的潦草寫法,甚至可以這樣說,它像是诏版篆帶了隸書的筆畫。秦代古隸,結體和用筆都帶有濃重的篆書意味,字形長扁不一,筆畫波磔也并不明顯。
從秦隸開始,中國文字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由象形變為象征,由複雜走向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則從表形、表意到形聲,字型結構也不再有古文字那種象形的含義,而完全符号化了。
(【篆刻作業】之287,部分圖檔源自網絡,版權歸原版權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