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控訴“爹味”是為了自立,不是“啃老”借口

控訴“爹味”是為了自立,不是“啃老”借口

網傳的聊天截圖

作者 |沈彬

之前,我是沒有想到會有這樣的事情。一個23歲的成年女子,可以用“人渣” “母豬”等極其龌龊的言辭、長篇累牍地攻擊自己的父母親,甚至一些網傳圖檔顯示,當事人以發自己的裸照為“報酬”号召網友網暴自己的父親。

事件的起因是,當事女生先是留學澳洲一年,再回國上了一年大專,再去西班牙申請了一所大學,在西班牙一個月的花費高達1萬元人民币(據當地留學生稱,這足夠在當地生活得不錯),父親覺得承擔不起,因為幾十歐元的打車費,雙方沖突爆發,女子肆意辱罵父親,然後列出一堆“心理創傷”,包括幾番留學受挫是因為父親的操縱,“北大畢業的父親不供養女兒”“不幫她拎包,讓她手受傷”“自私惡魔”。幾段視訊顯示,女兒一直在訓斥父親,而父親一直在退讓。

控訴“爹味”是為了自立,不是“啃老”借口
控訴“爹味”是為了自立,不是“啃老”借口

這裡面的家庭是非沖突、來龍去脈,外人也不友善做判斷,但是,基本事實是:23歲的成年子女還在向父親讨錢,而且以惡毒辱罵父母,号召網暴為手段,實在讓人大跌眼鏡。

跳出家庭沖突本身,近年來在輿論場裡,很多年輕網友頗中意這種“代際沖突”的發酵,父母不讓養貓、不給買JK、砸了自己的手辦、老父親哭窮等都是一篇篇字字血、點點淚的“傷痕文學”,動不動就是心靈創傷、童年陰影、原生家庭傷害,動辄感染一大片,各種深切共情,賽博空間裡抱頭痛哭。

相對十多年前“父母皆禍害”的豆瓣文青小圈子,“代際沖突”俨然成了輿論場裡“性别沖突”之後的新撕點。經過“後現代主義”的肥皂泡式的話語轉換,兩代人沖突的話題不再是粉色的親子教育話題,而變成北歐風的、高冷的準政治話題,和父親擰着來就是“反父權壓迫”、“反代際剝削”,一句“爹味十足”就足以站在道德高地上封殺對方所有的正當性。

當父親不再屬于“父愛如山”的修辭,而是變成了油膩味十足的“爹味”,變成了管教、束縛、古闆、落伍、居高臨下、不尊重個性,成了徹底的貶義詞,那麼“爹”本身是不是成了貶義詞?是不是“爹”就是意味着不平等?

雖然不是每個父母都能做到“在能力範圍之内永遠給孩子最好的”,雖然一些父母的教育手段粗暴,甚至本身也難言道德品質優秀,但是,子女要做的不是抱怨、仇怼,生活在自己建構出來的“原生家庭陰影”當中,而是學會自立、自強,而不是控訴完了父母的操縱之後,繼續要求打錢,把“爹味控訴”當成自己的道義優勢、“啃老”資本。

在社交媒體的“沉默螺旋”中,很多年輕人莫名産生了“代際仇恨”,将自己的工作壓力、内卷歸結為上一代的“剝削”,認為是XX後、XX後,霸占了社會資源、房屋資源,導緻自己找不到好工作、買不起房子,自己就是要“幹翻”這樣的XX後打造的秩序。這本身就是向壁虛造出一種社會對立、仇恨、撕裂。

中國當下的一些結構性沖突有其發展路徑,不應歸咎為某一代人或某幾代人的“陰謀”。事實上,中國高速發展有賴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50後、60後殺出一條改革開放的血路,擺攤、下海、闖海外,也承受了當年國企改革的時代陣痛;70後、80後乘着中國加入WTO、網際網路的東風,将中國開上了發展快車道。沒有哪一代人的人生是容易的,沒有哪一代是躺赢的。

以中國百年的現代化程序來說,為斬斷封建的羁絆,勢必将矛頭指向作為封建統治的上層建築——父權、夫權,但是,現在,再拿着時髦的詞彙來“反父權”“反爹味”則是一種網絡戾氣,“啃老”的借口。

父母也是人,他們并不完美,拎出他們身上的缺點曬到網上,也可能讓同齡人讪笑一番,但卻不會讓人自立和進步。成年人學會自立,是第一要務,别把自己的不幸歸結為代際沖突,那隻會發酵不幸。

102年前,魯迅先生在《我們怎樣做父親》一文中說:自己背着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這是一件極偉大的要緊的事,也是一件極困苦艱難的事。

“幸福度日、合理做人”這話,到現在還是适用的。

編輯|沈關哲

澎湃評論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