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本報記者 史一棋
《 人民日報 》( 2021年03月22日 第 07 版)
在網際網路上,金錢變成了一串數字,很容易使青少年出于跟風、炫耀等心理過度“打賞”而不自知;開啟實名認證、識别青少年身份等規定與企業的商業利益産生沖突
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将于6月1日實施,其中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單設一章,明确規定:網絡産品和服務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誘導其沉迷的産品和服務
讀者和專家建議,強化監管,督促網際網路企業主動履行内容管理的主體責任,提供優質内容,對青少年模式的背景資料推送内容進行常态化營運;家長要對孩子多關心,多看管,加強興趣引導
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日前釋出第四十七次《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人數已達9.89億,10至19歲網民占比達13.5%,學生占比達21%。其中,處于學齡的青少年群體已經成為網民中比較龐大的群體之一。
網際網路是青少年群體擷取資訊、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但網際網路上内容良莠不齊,很容易對心智尚未健全且自控能力較弱的青少年群體造成傷害。許多讀者緻信本報,反映當下青少年上網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呼籲相關方面形成治理合力,共同為青少年打造積極健康的上網環境。
青少年模式形同虛設,實名認證系統大打折扣
“從放寒假第一天起,孩子就天天捧着手機打遊戲。”福建漳州市讀者塗敏霞的孩子剛上國中,最近迷上了一款手機遊戲,一玩就是好幾個小時。這讓塗敏霞憂心忡忡。
網絡遊戲受青少年歡迎,卻讓家長擔心。據《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絡遊戲使用者規模達5.18億,占網民整體的52.4%;手機網絡遊戲使用者規模達5.16億,占手機網民的52.4%。青少年占了很大比例。
為防止青少年沉迷于網絡遊戲,有關部門要求網絡遊戲必須推出青少年模式,在使用時段、時長、功能、浏覽内容等方面對青少年的上網行為進行限制和規範。但是,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有些網絡遊戲的青少年模式存在不少漏洞,實名制等規定也形同虛設。
塗敏霞說,為了防止孩子沉迷于網絡遊戲,她開啟了青少年模式,并設定了4位數的密碼,隻有輸入正确密碼才能解除遊戲的時長限制。但很快她就發現,孩子玩遊戲的時間遠遠超過遊戲聲稱的時長限制。原來,孩子在某電商平台,花幾塊錢購買了破解這款遊戲青少年模式的教程,利用一些工具軟體強行破解了密碼,順利解除了青少年模式的時長限制。
記者發現,除了破解密碼,還有多種辦法可以繞開青少年模式,比如時間到了先登出,再打開用遊客模式玩,或者幹脆解除安裝遊戲,重新下載下傳再安裝等。更有甚者,有些網絡遊戲設定了VIP權限,隻要充值一定額度,就能獲得解除限制的特權。
除了青少年模式,相關部門還明确要求網絡遊戲必須實名注冊,以達到甄别使用者年齡的目的。但實際上,很多平台、遊戲等都想方設法繞開這一規定,有的提供第三方賬号登入方式規避實名制監管,有的雖然要求實名制注冊,但隻需輸入身份證号碼,用家長的身份證号碼注冊,甚至随意在網上找個身份證号碼,就能順利避開監管。
“有些網絡遊戲不僅不嚴格限制青少年注冊,反而主動模糊青少年身份,有意無意地将青少年作為目标使用者,誘使他們沉迷于網絡遊戲。”上海市讀者陳晨表示,越來越龐大的青少年網民群體蘊含着巨大的商業利益,開啟實名認證、識别青少年身份等規定實際上與企業的商業利益産生了沖突,是以一些遊戲營運企業對推行實名認證系統态度并不積極。
直播内容沒有監管,平台打賞缺乏限制
近年來,直播逐漸成為網際網路行業的風口,吸引了大量網民觀看,其中不乏青少年群體。但有些網絡平台缺乏内容把控監管,為帶有軟色情、暴力等性質的直播大開友善之門,平台賺得盆滿缽滿,青少年群體卻深受其害。
按照相關部門的要求,直播平台應當建構青少年專屬内容池,提供适合青少年觀看的内容。然而,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一些直播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并未建設專屬内容池,或者專屬内容池出現同質化、劣質化等問題。記者随機打開一個下載下傳量位居前列的手機直播軟體,選擇進入青少年模式,不久便刷到一位主播搔首弄姿,跳着帶有色情意味的舞蹈,明顯不适合青少年觀看。此外,還出現暴力、恐怖等内容的視訊直播,說明這款軟體的青少年模式其實并沒有進行直播内容上的篩選和甄别。
還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網絡直播誘騙青少年進行淫穢表演。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此前公布了一批案例。比如,在廣東肇慶市警察局深入偵辦的“口袋娛樂”直播平台案中,幫派組織誘騙未成年人進行淫穢表演,警方先後在15個省份抓獲犯罪嫌疑人112名,解救未成年人36名,當機和扣押資金1200餘萬元。
“對于網絡直播中打色情‘擦邊球’等問題,相關部門應該零容忍,依法予以堅決打擊。”河北唐山市讀者鐘益輝認為,一方面要強化監管,督促網際網路企業主動履行内容管理的主體責任,另一方面要深挖徹查,依法嚴懲違法犯罪分子。
“我家孩子14歲了,喜歡看一些自然、科技類的視訊,但有些平台推送的内容制作粗糙、内容低劣,有的甚至還存在常識錯誤。”北京讀者王兆晶表示,不同年齡段的青少年對内容需求存在很大差異,如果平台把一些錯漏百出的視訊推送給青少年觀看,很可能對孩子的學習造成不良影響。
此外,還有不少讀者對青少年觀看直播時的“打賞”問題提出意見建議。陝西榆林市讀者劉啟光反映,有些直播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僅限于觀看直播頁面,但使用者仍可任意打賞,或者進入商城消費。“青少年往往對金錢缺乏具體概念,尤其是在網絡上,金錢變成了一串數字,很容易使青少年出于跟風、炫耀等心理過度‘打賞’而不自知。”劉啟光說,近年來,青少年打賞巨款的新聞屢見不鮮,除了進一步健全完善法律法規外,還應當對青少年使用支付功能采取一定限制,從源頭上解決這一問題。
相關部門要精準施策,企業、家長也要各司其職
6月1日,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即将實施,其中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單設一章,明确規定:網絡産品和服務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誘導其沉迷的産品和服務;網絡遊戲、網絡直播、網絡音視訊、網絡社交等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針對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務設定相應的時間管理、權限管理、消費管理等功能。
“青少年專屬内容池内容同質化、劣質化,意味着相應平台内容的種類有限,或者不符合青少年的需求,容易促使他們産生繞過青少年模式限制的想法。”北京市網際網路金融行業協會黨委書記許澤玮表示,為了讓網絡遊戲、直播平台對青少年更加友好,網際網路企業應該嚴格落實主體責任,一方面要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和監管部門規章,建立真正發揮限制作用的青少年模式,另一方面也要對青少年模式的背景資料、推送内容進行常态化營運,提供優質内容才能與使用者形成良性互動,不能放任不管。
“相關部門除了加強監管,還要在青少年模式的實施細節上精準施策。”許澤玮認為,目前,對于适宜青少年觀看内容的管理還有待加強,“究竟哪些内容是青少年應該看的,哪些是不應該看的;哪些适合13歲孩子,哪些适合15歲孩子,缺少明确界定。”
一些網際網路企業反映,使用者在進行遊戲充值、直播“打賞”之前,都經過了實名認證,系統難以界定是否為實名認證本人的行為。對此,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楊鋼元建議引入人臉識别技術,任何使用者進行支付消費前,均須開啟人臉識别,隻有實名認證資訊和人臉識别相比對時,方可進入下一步支付消費程式。
“即便每款軟體的青少年模式都能有效運作,還會有新問題産生。比如,一款軟體限時使用40分鐘,但手機中多款軟體疊加,青少年上網總時長仍無法控制,難以解決沉迷網絡問題。”楊鋼元建議,是否可以開發一款彙總手機中各類軟體使用時長的軟體,分析各軟體實際使用資訊,家長也可以事前設定總時長,一旦逾時,還可以遠端控制。
湖北武漢市讀者李亢認為,很多家長或是客觀上對網際網路缺乏了解、不夠适應,或者主觀上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沒能發揮監護人應盡義務、承擔起責任,“家長要對孩子多一些關心,多一些看管,多一些興趣引導,出現問題後不能一味歸咎遊戲、直播平台”。此外,學校也應該主動發揮作用,在相關課程中注重網絡素質教育,幫助青少年正确了解并使用網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