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名醫雲集的濱江道“大夫街”得名之由來二十六号路上的中醫二十六号路上的西醫二十六号路上的醫院基泰大樓的名醫

文|杜魚 圖|張翔​

提起濱江道,不僅天津人婦孺皆知,外地人也多耳熟能詳。濱江道東北起張自忠路,西南至南京路,全長2000多米。1860年,今大沽北路以東淪為法租界,1886年築路,名葛公使路,又名四号路。當時廣東人多來此經商或居住,故俗稱廣東街。1897年,法租界向今大沽北路以西擴充,1900年後葛公使路向西南延築,稱福煦将軍路,又名二十六号路,又因有綠牌電車通行于此,俗稱綠牌電車道。1946年收回租界後,國民政府以原濱江省命今名。

下圖:30年代濱江道街景

名醫雲集的濱江道“大夫街”得名之由來二十六号路上的中醫二十六号路上的西醫二十六号路上的醫院基泰大樓的名醫

<h1 class="pgc-h-arrow-right">“大夫街”得名之由來</h1>

1925年至1930年,随着今濱江道和和平路交口處的勸業場、交通旅館、惠中飯店、浙江興業銀行等四所大型商業和金融建築陸續出現,逐漸形成繁華的商業中心,周邊常住人口日益集中,相鄰之三十二号路(今赤峰道),更因為北洋軍界人士集中,而被稱為“督軍街”。達官顯貴和巨商大賈的聚集,使這一地區的醫療需求大為膨脹,吸引了衆多醫生來此執業。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法租界四号路和二十六号路(即今濱江道)、三十二号路(赤峰道)、二十一号路(今和平路)一帶,已聚集有數以百計的小型醫院和私人診所,其中尤以二十六号路最為集中,時有“大夫街”之譽。

除了商業繁榮便于聚攏人氣和富貴人家集中容易賺錢外,醫生聚集在法租界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助推經濟發展,這裡把行醫條件放得較寬。相比之下,當時英、日租界的行醫限制則較多。以英租界為例,非英國醫學院畢業生不準開業;在租界居住地區的香港道(今睦南道)、倫敦道(今成都道)上,東起牛津道(今新華路)西至都柏林道(今桂林路)地段,禁止任何國籍醫師挂牌行醫。1938年後,英租界的有關政策雖開始放寬,但仍然要比法租界嚴格。

因為主顧大多有錢有勢,故法租界的執業醫生,也需要相當資曆和經驗,這樣才可能立足。這裡的私人診所,西醫一般有藥物調劑等裝置,中醫則既有在中藥店坐堂的,也有在家挂牌應診的。收費沒有統一标準,20世紀30年代前中期,西醫私人門診收費一至二進制,少數也有五角的,出診費五至十元。敵僞時期,則跟着物價漲落随時波動。名望高的大夫,收費要偏高一些。

下圖:位于法租界26号路的河合齒科醫院

名醫雲集的濱江道“大夫街”得名之由來二十六号路上的中醫二十六号路上的西醫二十六号路上的醫院基泰大樓的名醫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二十六号路上的中醫</h1>

根據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電話号簿、報刊廣告及名醫孫璧儒回憶,我們可以知道當時在二十六号路執中醫業者有王紹蔭、陳微塵、董曉初、王季儒、劉雲鶴、郭眉臣、趙沛霖、田乃赓等人。

王紹蔭(1892—1966),天津市人。出身中醫世家,早年随父學醫,1937年行醫津門。他長住惠中飯店,專攻中醫婦科。1952年與王季儒、孫幼林成立和平中醫聯合診所,1956年收歸國有。1957年參加組建第三醫院中醫科。善治眩暈,《津門醫粹》有其醫案。

陳微塵(1896—1969),字振奇,湖北浠水人。住法租界二十六号路124号。出身官宦之家,不但學問好,而且善于書畫,被譽為中醫界才子。因南京國民政府歧視中醫,一度廢醫存藥,他被迫靠其他職業為生,業餘才偶而行醫。1934年到北甯鐵路局任總務秘書。1935年南皮張铉為《陳微塵五種》作序,稱陳氏“少于書無所不讀,以能盡通諸術巧,然恥以微末自見。往來江淮河朔之間,垂二十年,思有以展其抱負,而終無所遇。前年以母疾走大連,奮其無良醫,始微露其術,已而大效,慕而就診者日百十人。”1956年到天津第二醫學院附屬醫院工作,任中醫科主任,1963年退休。其醫案和詩文稿等,俱在“文革”中散失。他曾專門撰文,從醫理上闡述女性纏足之危害:由于缺乏運動,“氣先不足已成定論,加以足帛之層層壓迫,使血管受擠,血行至足,纡徐無力。一人每日之血液,本應環行全身一周,若在足部發生障礙,則其周流必生遲滞之弊”。

董曉初(1901—1968),江蘇武進人。自幼習醫,19歲去沈陽,翌年考取中醫。“九一八”事變後來津行醫。新中國成立後參加天津中醫醫院工作,任内科主任及中醫學會副會長等,對内科、婦科、兒科都有頗深造詣。

王季儒(1910—1991),别名王慶鴻,山東曆城人。1928年随父在津學醫。1936年考取中醫。1937年拜北京四大名醫之一孔伯華為師,1940年個人開業。新中國成立後,發起成立天津和平中醫聯合診所,任所長。1957年調天津第六醫院(今長征醫院),任中醫科副主任、主任等。著有《溫病刍言》、《肘後餘集》。

劉雲鶴(1912—1980),名植理,字相如,直隸甯河(今屬天津)人。三世為醫,以針灸、内科著稱。曾任天津《中南報》醫藥衛生顧問及撰稿人。新中國成立後,任天津總醫院中醫科副主任,為天津中醫學會常務理事。

郭眉臣生平履曆不詳,但他有兩件事頗值得說:一件是他趁給梅葆玖治病之機,向梅蘭芳推薦其外甥奚嘯伯,使奚很快成名;另一件是吳佩孚生前請郭醫牙,因藥中有二兩石膏,吳擔心藥力太猛不肯服用,以至被日本醫生乘機而入,不治身亡。

趙沛霖、田乃赓,在當時乃至解放後的天津中醫界,也都有着較高知名度,可惜因資料匮乏,我們對其已知之甚少。

還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四大名醫之一的施今墨,也常常來津在二十六号路應診,每年短則兩三個月,長時可達半年。其應診地點多在松茂堂,孫璧儒則回憶在北辰飯店,不知這本來是兩個地方,還是松茂堂即是北辰飯店之商鋪。施今墨(1881—1969),浙江蕭山人,原名毓黔,字獎生,是我國近代著名的中醫臨床家、教育家、改革家。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二十六号路上的西醫</h1>

1949年前在二十六号路執業的西醫有周頌聲、董良民、徐維華、訾伯謙、郎敬衡、俞保康以及李德久、俞素吟、尚伯華、劉少忱(非中醫劉少臣)、趙孝伯、劉少青、劉彬如、劉雲鶴、李伯衡等。

周頌聲(1879—1964),山東安丘人,著名生理學家。清末中秀才。後就讀濟南高等學堂。1903年官費留學日本,在東京宏文學院大學預科攻讀,1907年升入金澤醫學專門學校,1911年獲醫學學士學位。1912年與留日歸國同學創辦國立北京醫學專門學校,1919年被派赴柏林洪堡大學研究所學生理學,獲德國醫學博士學位。1922年4月至1923年12月任國立北京醫學專門學校校長。1924年再次赴東京,在帝國大學研究所學生理學,1926年獲日本醫學博士學位。20世紀30年代初回濟南,創辦山東省立醫學專門學校并任校長。1949年後,受聘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著有《生理學》和《體格及體力檢查法》,後者由其學生——衛生部黨組書記賀誠作序。 1964年5月10日病逝。他20世紀30年代中期曾在天津法租界行醫,時間估計不長。

董良民,滿族人,早年就讀北京市立第三中學,後入北京醫學專門學校,畢業後留校任助教。1920年,北京醫學專門學校畢業的同學組成艾酉學會,以聯絡感情、闡明醫術、增進人類幸福為宗旨,董良民為10位理事之一。1931年,受北平大學醫學院(北京醫學專門學校改名)派遣,赴德國留學,專攻眼科,獲醫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在天津市紅十字醫院任眼科主任,并在法租界二十六号路126号A開辦診所。後又與徐掄一、趙孝伯創辦山東醫院,地點在大營門。1949年後,曾任天津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表。

徐維華,甯波人,早年就讀天津海軍醫學校,畢業後留天津海軍醫學校醫院工作。因連續三年欠薪,1929年辭職,被南京國民政府以“擅離職守”罪名通緝,半年後複下“姑念枵腹從公,以功折罪”十字公文,事遂不了了之。曾留學美國,專攻放射科。約1934年,與沈鴻翔(中國首位留法醫學博士,著名音樂家沈湘之父)、翁文瀾、石懷璞、孫璧儒共五人,集資創辦私立津甯醫院,在東馬路二道街口,分為門診和住院兩部分,診費較各自私人診所減半。五人每日定時應診兩小時,其餘時間仍在家中應診。1937年天津淪陷前醫院停辦。其私人診所設在二十六号路128号。

訾伯謙(1910—1979),号長修。祖籍山東,生于天津。沈陽南滿醫科大學畢業,接着留學日本,回天津後在法租界二十六号路開辦同仁診所(今濱江商廈址,拆除前為濱江道235号),是著名皮膚科和泌尿科專家。1953年診所停業,調鹹水沽鎮振華造紙廠任廠醫。他早年曾居住在倫敦道倫敦裡。其嶽父楊世祜(号承甫),曾任僞河北省銀行經理。其夫人楊迺庚,畢業于天津市立師範學校,是孤松劇團重要成員,為《雷雨》在國内首次公演時四鳳的扮演者。

郎敬衡,著名牙醫。在法租界二十六号路和意租界三馬路同時開辦診所。他是留美醫學博士徐景文高足,從學十六年。曾在1937年交通部天津電話局編印的《天津電話号簿》刊登廣告,自稱“學識精微,經驗豐富。治療一切牙病,定期保好。鑲牙補牙,舒适耐用。配置藥牙膏、藥牙粉、牙香水,保龈固齒,效力偉大。配制立止風火牙痛藥面,立止蟲牙痛藥棉。對症使用,奏效如神。價格低廉,用法簡單”雲雲。

俞保康診療所也頗為有名,其《北洋畫報》的行醫廣告稱“花柳病中以慢性淋病為最難根除,西醫俞保康對于花柳一科有十數年之經驗……非但毫無痛苦,且治愈迅速,永無後患”。著有《花柳病叢書》,1933年自印出版。

此外,李德久、俞素吟、尚伯華、劉少忱、趙孝伯、劉少青、劉彬如、劉雲鶴、李伯衡等西醫,在法租界也都擅名一時,可惜筆者未找到更多資料,僅知李德久畢業于北平協和醫學院,俞素吟專攻産科(診所在二十六号路104号)。

下圖:左側為東亞醫院

名醫雲集的濱江道“大夫街”得名之由來二十六号路上的中醫二十六号路上的西醫二十六号路上的醫院基泰大樓的名醫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二十六号路上的醫院</h1>

法租界二十六号路,除衆多的私人診所外,還有不少小型醫院。其中曆時較久且有一定規模的是東亞醫院和大衆醫院。

東亞醫院建于1920年。當時日本人田村俊次與法國福煦元帥妥商,獨自在法租界内建醫院,最後選址在二十六号路(今濱江醫院門診樓處)。田村俊次1944年去世,醫院由其子田村亞泰繼續經營。1945年天津光複後由國民政府接收,改稱第六臨時醫院。該院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每年11月照例舉行菊花觀覽會,盛時展出菊花名品多達五百餘種,然要有人介紹才能入院參觀。

大衆醫院創辦時間已難考知,天津淪陷時期其負責人為姜繼武,其位址為舊一區濱江道332号。該院在舊八區北馬路116号設有分院,當時有私立病床60張,醫事人員26人。

以開辦者名字命名的私人醫院有鴻典牙科專門醫院、啟亞醫院和李子濤醫院。鴻典牙科專門醫院,位于法租界二十六号路103号,創辦人張鴻典。他1946年起在浙江大學醫學院任教授,1952年該院與浙江省立醫學院合并為浙江醫學院後,曾任傳染病學教研室主任、副院長等,因防治血吸蟲病成績突出,被解放軍總後勤部榮記過二等功。啟亞醫院位于法租界二十六号路120号A,創辦人馮啟亞,德國醫學博士,專攻婦科、兒科,與周頌聲合譯過日本中村政司著《兒科學》,1935年由新醫書局出版。她是著名學者趙元任的姨媽。李子濤曾留學日本,擅長内科。其院址在法租界二十六号路204号,東亞醫院對過。

關于李子濤,有一段頗為驚險的經曆。1941年初,舒季衡奉國民黨軍統局指令,來天津建獨立潛伏電台,舒經同學表哥介紹,認識了李。某日舒到李家,李妻說李被人以出診為名綁架,三日末回。正談話間,海光寺日本憲兵隊一位姓杜的(日本人),來找李子濤家屬談話,說李有私通八路之嫌,現關押在日本憲兵隊。下午杜又到李家調查,當晚李被釋回家。關于李子濤被抓一事,直到1950年日本憲兵隊翻譯張福來寫交代材料才真相大白,原來是一漢奸為詐财捏造的冤案。可是因這偶然的案子,舒季衡結識了姓杜的日本人。1941年底日軍接管英租界後,杜曾三次帶人清查戶口和登記收音機,舒均受到杜的照顧,并在門口貼上“檢查濟”字條。至于李子濤,據說此後再也不出門應診。

此外,法租界二十六号路還有兩處特殊類型的醫療機構:一為健康精神治療所,在二十六号路中和裡150号;一為天津花柳病診療所,在二十六号路118号。花柳病診療所除主治花柳病外,還兼内外科和皮膚病等,并推廣“最新戒煙法”,該所從業者有主任醫師劉韶忱和醫師殷壽增。劉1959年與人合作寫過中醫治肛瘘的論文,刊于《天津醫藥》雜志。

下圖:基泰大樓近照

名醫雲集的濱江道“大夫街”得名之由來二十六号路上的中醫二十六号路上的西醫二十六号路上的醫院基泰大樓的名醫

<h1 class="pgc-h-arrow-right">基泰大樓的名醫</h1>

濱江道上的名醫,主要集中在原法租界二十六号路,四号路則基本上限于基泰大樓内(今稱長泰大樓,門牌為濱江道109-123号),該樓是1949年前中國最大的建築設計事務所基泰工程司所在地,除自行使用外,還大量向外出租。根據有關資料和回憶,在基泰大樓行醫的有西醫朱憲彜、黎宗堯、關頌凱、梁寶平、石懷璞、陳冠章和中醫谷振英等。

朱憲彜(1903—1984)是我國臨床内分泌學創始人和創始者之一,被譽為“當代鈣磷代謝之父”。他是天津市人,1930年北平協和醫學院醫療專業畢業,并獲博士學位。1936年至1937年在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做博士後研究。1949年後曆任天津醫學院院長、天津市内分泌研究所所長、河北醫學科學院院長等職,還是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中華内科學會主任委員、中華内分泌學會主任委員等。

黎宗堯(1892—1975),廣東順德人,長期寓居天津。在唐山路礦學校學習時,因參加“五四”運動被開除。後考入天津海軍醫學校,為第十三屆畢業生。1920年赴美留學,先後入哈佛大學熱帶病科、凡雪尼亞大學眼科學習。1923年返國後,任北京協和醫院眼科醫師、北甯鐵路局醫師、天津北洋女醫院醫師、塘沽永久醫院醫師等。1924年,在津協助洪麟閣、連以農等組辦達仁濟貧醫院,為附近地毯勞工治療職業病和眼病。“七七”事變後,在基泰大樓設眼科診所。1946年重回塘沽永久醫院任醫師。1949年後,任頤中煙草公司醫師、河北醫學院教授、天津市眼科醫院顧問及天津市第二中心醫院眼科主任等,對天津眼科專業發展貢獻很大。據說他性沉默,喜讀書,很少社交活動。

關頌凱,北京協和醫學院畢業,後留學美國,歸國後在母校任職。1942年,北京協和醫學院被日本侵略軍占領,他與卞萬年、卞學鑒、王志宜、方先之、林景奎等同赴天津,合資開辦恩光醫院。他在基泰大摟的診所位于212号房間,據說其手術作業精确,循規蹈矩,一般操持均躬自為之。關頌凱敏言慎行,頗有學者風度。

梁寶平之診所設于基泰大樓二層,其在《北洋畫報》刊發的廣告稱,可治療眼科、耳鼻喉科、内外科、痨傷、皮膚花柳、淋濁、婦嬰各症,還特别介紹了診所的各種裝置,如太陽光燈、熱燈、蒸餾電機、診療儀器、折光配鏡電機等,這些在當時都屬于比較先進的玩意,是以特别在廣告中揭示。

(編輯:張翔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