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的一個夏天,在暴雨之後一名老農沿着歌樂山往家趕,突然發現荒草叢中有一具腐朽的女屍。
經過警察局的一番調查,發現這具無名女屍是人們尋找多年的吳銘烈士。在除此之外,她還有一個身份,那便是地下黨員——楊漢秀。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9">優越的家境</h1>
一九一三年,楊漢秀呱呱墜地于“楊氏澤廬”。
“楊氏澤廬”是廣安縣的大莊園,莊園的主人楊懋修是遠近聞名的富豪,其兄更是赫赫有名的四川大軍閥楊森。楊漢秀是楊懋修家中的唯一的女兒,在家族中年紀稍長的她機靈懂事性格讨喜,備受楊氏家族長輩喜愛。

優渥的家庭條件使楊漢秀從小就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她并不像那些其他千金一樣繡花、喝茶,而是一有閑暇就看書看報,從書中汲取先進思想和文化知識。後來,楊漢秀就提出強烈要求上學讀書,雖然楊家覺得女孩上學并無益處,但出于對孩子的寵愛,還是讓她去了當地的教會學校,楊漢秀由此接觸了很多先進的思想。
1924年宜昌大戰中,楊懋修身受重傷,自覺難愈,将女兒楊漢秀托付給哥哥楊森,懇請楊森好好照顧女兒。
寄宿在楊森家的時光,對楊漢秀是灰暗的。楊森是個典型的大地主,動辄打罵仆人,仆人稍令楊森不滿就要跪地磕頭認錯。除了欺壓仆人外,楊森還強娶良家少女做自己的小妾。
在楊森家,楊漢秀目睹伯父楊森的種種暴行,心裡難過卻又無能為力。在萬縣讀書的她,也目睹了英帝國主義軍艦狂轟濫炸萬縣制造流血漂橹的“九·五”慘案,她眼含熱淚凝視着斷壁殘垣,深感民族解放迫在眉睫。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1">被朱德感召,前往延安</h1>
1926年7月,朱德從蘇聯歸來,被組織指派到楊森家做統戰工作。楊漢秀經常躲在一旁偷聽楊森和朱德談話,朱德的家國情懷與反帝反封的觀念,深深地吸引了楊漢秀。
借送客之由,楊漢秀經常拉着朱德談話,親切地稱他為“朱伯伯”。朱德還給楊漢秀講了很多革命志士的故事,楊漢秀暗暗在心裡立志,要成為秋瑾那樣的革命女鬥士,扛起救國救民的大旗。
楊漢秀的家庭教師朱挹清也是地下革命黨員,他看到了她愛國的熱情,認為她是革命的人才。在1939年,朱挹清介紹楊漢秀到成都《星芒報》做校對編輯工作,并且告知她等待黨組織的通知,不久後就可以轉到延安去開始革命工作。
得到這一消息後,楊漢秀心情激動得久久無法平複——她終于可以開始革命工作,實作自己的志向了。但楊漢秀等了很久,還沒有等來組織讓她去延安的消息。
經過多方打探,楊漢秀才知道原因。當時,有人向組織反映,說朱老師介紹來的人是軍閥地主家的大小姐。
楊漢秀面對這些質疑,铿锵有力地回複說:“真理在何處,為我所知!無論楊家鐵門亦或是四川劍門,豈能鎖囚于我!縱然是用爬的,我楊漢秀也去定延安。”
經過朱挹清反複向組織解釋,黨組織終于同意楊漢秀前往延安。
但去延安的路并不順利,楊漢秀到了寶雞後,因為國民黨反動派的封鎖,無法繼續前進,隻好傳回秦嶺。在那裡,她隐藏身份在雙石鋪工合國小教書。在校教書期間,目睹了日軍種種殘忍暴虐的罪行,楊漢秀心中的革命之火燃得更盛了。
一天,楊漢秀看報,從報紙上得知曾經相識的“朱伯伯”現任八路軍總司令。她心中大喜,毅然再一次踏上前往延安的旅程。她找到同為革命者的老鄉幹玉梅,在遊擊隊的保護下,一起向延安出發,一路風餐露宿,幹玉梅十分擔心豪紳家庭出身的楊秀梅是否能适應如此惡劣的環境,但出乎她意料的是,楊漢秀從沒喊過一聲累。
有一次,衆人在趕路時休息,幹玉梅看見楊漢秀脫下鞋,滿腳都長滿血泡。這時遊擊隊員召喚大家繼續趕路,幹玉梅剛欲張口為楊漢秀申請多休息一會,楊漢秀趕緊搖搖頭,穿上鞋,又精神百倍地背着行李繼續趕路。
衆人跋山涉水,差一天的路就能到達八路軍總部了。可就在這時,變故陡生,國民黨四十軍龐炳勳的部隊攔截了楊漢秀一行人,并要羁押他們去軍部審查。幹玉梅是頑軍懸賞的抗日戰士,若被審查,一定會暴露。為了掩護她,楊漢秀急中生智,亮出自己的身份:“我是楊森的侄女、楊懋修的親生女兒!你們誰敢動我!”
頑軍将信将疑,不太敢得罪這位大小姐,将他們轉送到了洛陽勞動營。楊漢秀尋機會,聯系上與楊森有舊交第一戰區副司令馮欽哉,擺出身份後請求馮欽哉保釋自己。
楊漢秀被釋放了,她與幹玉梅找準時機,僞裝成北韓婦女,趁亂逃出頑軍的地盤。
經過重重困難,楊漢秀和幹玉梅輾轉到了西安八路軍辦事處,正巧朱德司令從華北前線也到西安了。闊别十四年後,再次看到自己的革命啟蒙者朱德,楊漢秀十分激動。她對朱德闡述了想去延安學習的願望和這些年來追尋革命之路所遇到的困難。
楊漢秀激動地說:“我楊漢秀決心要做軍閥、地主家庭的叛逆者,我要堅決徹底改造,連名帶姓都要改,跟着中國共産黨革命到底,就算是無名無姓也決不姓楊。”
朱德十分感慨,贊賞地說到:“你為了到延安走了将近一年的時間,碰到了這樣多的曲折險阻,這就是最好的入學考試。”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4">改名吳銘,成為地下黨</h1>
不久之後,楊漢秀在西安八路軍辦事處的掩護下,成功到了革命聖地延安。朱德司令說:“你曾說你無名無姓也不姓楊,為了友善革命事業的展開,你就改名為吳銘吧。”
此後楊漢秀被安排進延大學深入學習,後來她又去了魯藝美術系學習,在學習期間她參加了爺台山戰役以及文藝同工農結合的秧歌運動,還參加了整風運動,表現的很積極。
直到康生發動“搶救運動”時,大家才知道她是豪紳軍閥家中的大小姐。按照康生的思路,國統區出身的人多少都有些問題,不值得信任。有軍閥家庭背景又有被國民黨拘捕後又脫險的經曆,楊漢秀毫不意外地成為“搶救”運動的對象。
最後,還是朱德司令寫了材料證明劉漢秀去延安的革命經曆,才讓楊漢秀被組織最終認定“政治無問題”。
抗日戰争結束,楊漢秀被組織派回四川開展革命工作。在飛機上,她受到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來的接見,周恩來副主席向她傳達了這次回川工作的核心:統戰楊森。
一下飛機,楊漢秀就感受到了不懷好意的目光,國民黨派出特務跟蹤她、監視她。但楊漢秀并無畏懼,她以“楊森侄女”的名義,在渠縣廣泛進行社交活動同時開展統戰的工作。
楊漢秀還回到鄉下,從橫行霸道的哥哥手裡搶回被強占的土地,并将其變賣,表面上稱是用錢蓋舞廳,實際上是将錢款用于購置軍火、藥物和糧食補給,偷偷運給地下黨。
在重重監視之下,楊漢秀的革命行動舉步維艱。一次,有人向反動派告密,稱楊漢秀組織非法武裝組織,縣長立刻将楊漢秀抓捕,關進成都的監獄。面對接連不斷地審查,楊漢秀都應對自如,後來沒有實質性證據,縣長無奈隻能放人。
1948年秋,川東地下黨在華蓥山地區的武裝起義宣告失敗,楊漢秀身份暴露,不幸被逮捕,國民黨派重兵将她押到重慶關進監牢。
關押期間,國民黨使出各種殘忍手段審訊楊漢秀,楊漢秀咬緊牙關,沒有吐露任何情報。
1949年4月,楊氏族内長輩都央求楊森,放出楊漢秀,不要再骨肉相殘,楊森無奈隻能答應。随後,楊漢秀被楊森以“保外就醫”的借口送出“渣滓洞”。
楊森私下警告楊漢秀,要她不許再參與共産黨活動,并将其遣送去美國。面對楊森種種要求,楊漢秀不發一言,隻是她眼出中映出熊熊的火光,顯示了她内心的真實想法。
楊森一看楊漢秀倔強的眼神,心裡就明白,楊漢秀不會屈服的。
這一年,“九·二”火災造成了數萬重慶人民流離失所。楊漢秀親眼目睹了百姓的慘狀,憤怒得無以複加,在大街上奔走呼喊,告知群眾實情:這場火災背後的主導者是楊森,以楊森為代表的國民黨人,蓄意縱火嫁禍給共産黨,這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陰謀。
楊森怒不可遏,深夜下令将楊漢秀逮捕拘留,派人嚴刑拷打她。但楊漢秀沒有絲毫服軟的迹象,反而在激憤大罵楊森是個無可救藥的反動派人渣。
11月23日,特務向楊森報告楊漢秀的情況。楊森惱羞成怒,一拍桌子,下令處死楊漢秀!
那一天,楊漢秀被人铐住塞進一輛小汽車,車上幾個彪形大漢把她活活勒死,并抛屍于歌樂山金剛坡碉堡。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9">一代巾帼英雄壯烈犧牲</h1>
楊漢秀犧牲後,因為找不到遺體,很長時間内她的下落成了一個謎。
1975年,重慶歌樂山一名老農飛奔進警察局,慌張地報告稱自己在金剛坡碉堡發現一具戴着手铐的無名屍骸。
此事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因為歌樂山在解放前曾是國民黨白公館所在地,那具無名屍骸還帶着手铐,很有可能就是某位生前被迫害的革命鬥士,政府立刻派出相關的專家前往重慶調查。
經專家的骨骼分析,确認了這是一具女性屍骸,但具體的身份無從考證。
專家們經過走訪,佐以特務口供和當地的一些資料記載,才确認了這具屍骸的身份正是烈士楊漢秀。
楊漢秀的一生都為革命鬥争做着貢獻,為了民族解放、救亡圖存不斷奮鬥着。她叛出優渥的豪紳之家,毅然投身于革命,曆經千辛萬苦,隻為守護自己的革命信仰,展現了一個革命志士不凡的堅韌與無畏,她的精神可歌可泣。